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促使城市居住空问产生分异.城市居住空间整合是目前城市住区开发建设需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就旧住区、单位住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住区的空间再造与整合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华中建筑》2021,39(9)
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是中国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文以城市形态学的分辨率为分析要素,通过低、中、高三个层级的分辨率对南京城南片区、朝天宫地块、石榴新村住区进行分析,形成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连贯分析过程,强化从城市的角度看待、分析老旧住区的意识;从时间、空间分辨率对片区的演进机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探索石榴新村居住区的形态演进特征与住区现状问题,挖掘对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住区在城市中的占地面积一般是最大的,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住区规划方案的好坏。文章对住区在规划设计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求能够设计出高水准的住区。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住区建设的演进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当今住区建设所处阶段,住房分配制度的转变,居住模式的改变和住区建设的演进等方面分析了新世纪住区建设的背景,介绍了新世纪住区的模式,建议开发者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住区,可持续发展住区,智能技术住区,环境均好住区,生活便捷住区,老龄设施住区等多样化的住区模式。  相似文献   

5.
姚雪艳 《华中建筑》2007,25(10):16-19
介绍了美国土地学会的《城市郊区的新形态--住区开发的趋势》一书.该书在详细客观的调查研究和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美国城市郊区居住区开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未来居住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趋势提出预测,如住区开发时,必须认识到购房者本身及购房者的需求在不断转变;未来住区应为居民提供包括步行通行在内的多种交通方式;提高居住密度,增进土地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利用开放空间环境为住区开发创造价值;提倡多种住宅类型的混合开发,以延展市场潜能;探索成功进行回填式住宅开发的途径;建设经济、有效的可持续性绿色社区.该书内容对于中国城市住区开发研究同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布体现了城市居住活动与城市发展的整体关系,居住空间形成反映了"制度"与"经济"对其的影响。文章利用ArcM ap10.2软件提取西安大都市范围内的商品房住区、保障房住区、单位制住区和未改造村庄的信息点(Piont.shp)数据,并借助ArcM ap10.2软件中空间(核)密度分析对大都市居住空间的分布形态进行分析,得出各类居住空间聚集的核密度示意图。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居住空间的区位熵进行计算,系统总结大都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类布局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住区正朝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的住区仍以封闭的居住小区模式为主,单一的居住格局已然不能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居住空间的需求.街区型住区作为21世纪新产生的居住模式,在空间布局及结构形态方面都能更好地与城市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居住小区产生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我国住区形式的丰富与补充.以青岛市住区为例,对城市住区发展进行研究,将典型的街区型住区与居住小区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当前城市的发展概况,站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角度为改善城市住区环境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工人居住问题,我国修建了一批极具苏联特色的工人住区。这些住区记载了中国工业的街区文脉和时代精神,展现了工业进程的发展轨迹。伴随着城市的更新,这样的老旧工人住区面临着被改造甚至被拆除的命运。本文通过对武汉红钢城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旧工人住区的价值,提出保护与更新的导向,以期对以后的工人住区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贾豆豆 《建筑与环境》2009,3(3):177-179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低层高密度住区成为了地产发展的新趋势。低层高密度住区具有兼顾节约用地和高质量居住品质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及其在设计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讨论低层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界定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其形成路径,从住区类型、公共配套设施和居住人口结构三个方面总结其特征,得出空间封闭和社会经济差异是造成居住隔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开放住区模式,探讨消除居住隔离、促进交流的应对策略,并通过划分小尺度居住空间、引入街道、消除道路隔离效果和营造线性开放空间四个步骤探讨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中不同群体交往的可能性,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开放式住区关注住区尺度和用地规模。基于网络爬虫获取房产时空数据,结合时间序列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城市尺度探索长沙市住区规模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显示:①长沙市房地产开发呈现"S"型变化趋势;②住区规模呈"中部低四周高"格局;③经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认为住区规模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住区开发有序化趋势明显。期望为城市开放式住区打造及居住用地审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侯学英  吴巩胜 《城市规划》2019,43(3):104-111
针对城市低收入人群这一弱势群体,基于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以低收入住区居民作为低收入人群的代表,揭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和空间结构重组背景下的低收入群体通勤行为特征、内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昆明市为样本城市,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城中村、保障性住区(包含廉租、公租、经适住区)和衰败工厂家属区三类低收入住区居民的通勤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不仅不同类型住区、不同就业岗位低收入人群的通勤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其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也与一般市民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和居住空间隔离等问题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山地城镇住区的基本特征分析 1.地形特征分析 山地城镇住区是指具有明显山地特质的居住实体形态,其地形特征明显,有较大起伏变化,高差较大,地形复杂。沙坪坝区位于重庆的西部,在住区范围内拥有具鲜明特色的山地地形、地貌。住区背靠平顶山,属嘉陵江二级阶地之上的岸坡地形,原始地形起伏较大,山形峻峭,高差可达50米以上。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中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居住区模式经历了由1949年后以围合组团式的封闭式街坊住区向局部道路对城市开放的半开放性住区、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的开放性住区的逐步过渡过程。本文以北京市月坛北小街小区、新城·国际小区、中骏·世界城小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分析其道路交通、居住、配套设施及商业的开放模式,探讨开放性住区的形成机制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继续落实开放性住区的自我更新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国内外街区式住区发展动态,对益阳市住区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益阳市以大尺度住区为主、小尺度住区为次的住区类型分布概况,存在住区封闭性严重、城市路网通达性偏低等问题;基于调研成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以改造现有大尺度封闭式住区为主、推进益阳市住区小尺度化、开放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健康住宅试点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北京地区实态调研结果为基础,从居住压抑、住区安全、私密保护、邻里交往等方面,探索了住区心理环境健康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对老年住区、全高层住区、经济适用房等特殊居住形态中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住区心理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住区心理环境健康影响因素实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中国健康住宅试点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北京地区实态调研结果为基础,从居住压抑、住区安全、私密保护、邻里交往等方面,探索了住区心理环境健康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对老年住区、全高层住区、经济适用房等特殊居住形态中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住区心理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住区是城市的基础功能区,也 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空间。人类生命 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住区中度过,住区的 环境品质决定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住 区的各项组成要素都日益受到关注,这其中 风环境的优化改善也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 热点。以2020年之前中国知网(CNKI)数据 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收录 的与我国城市住区风环境相关的367 篇文献 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文献刊发时序的 分析,梳理了我国住区风环境研究的阶段特 征,探究了其发展规律的内在原因,认为随 着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住区风环 境相关研究必将迎来新的高度。其次,将我 国住区风环境的研究现状分为两个层面进 行探讨:一方面,借助CiteSpace软件的主题 定位和关键词共现,在文献的表象特征方面 对当前研究的技术手段、研究对象和优化方 式进行归纳总结;另一方面,针对文献的研 究内容,深入挖掘近20年来有特色的研究 成果,并基于我国气候区及地理差异,探讨 了夏热住区、寒冷住区、温和住区、滨水住区以及山地住区的风环境特点和优化方式。最后,面向当前文献普遍回避或缺失的评价与指标体 系、事前评估机制和多尺度规划衔接等提出了相关建议,为我国城市住区风环境未来的研究工 作提供参考,从而希望推动城市人居环境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4,(7)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对城市依附性很强的特殊区域。其住区发展会直接影响边缘区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析了成都市双流县住区的现状,探索适合于成都边缘区的住区发展模式,指出城市边缘住区应当是开放的、混合的、能够融入城市空间肌理和多层次城市生活的新型住区。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广义的可持续理论与城市可居性研究,以及城市住区实践模式的考察,论文提出了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框架,并试图在紧凑与混合住区、聚居与交通模式、住区与公共空间体系、生态与多样的住区建筑形态四个方面深化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