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减少炼油厂加工原油性质波动、降低对某些原油品种的过度依赖,采用先进计算方法,在原油评价数据库和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基础上,通过原油品种和数量的优化配伍,开发了以稳定原油为主要目标的配方原油技术;针对某炼油厂加工原油的性质和特点,以该炼油厂加工的卡宾达原油作为目标原油,进行了配方原油的配方设计及筛选,并对目标原油和选定配方原油进行了两次加工试验及标定。结果表明:两种配方原油与目标原油的相似度均超过90%,加工时各侧线馏分收率和馏分油性质也相近,说明配方原油完全满足装置对加工原油性质稳定的要求,且加工配方原油比目标原油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近红外光谱用于原油快速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75种原油建立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通过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快速测定原油主要性质的分析模型。利用原油近红外光谱指纹特征提出原油种类精确识别方法--移动相关系数法,结合原油评价数据库可快速得到单种类原油的详细评价数据。对于混兑原油,采用库光谱拟合方法,可从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中解析出一组参与混兑的"伪原油种类"及其混兑比例,结合原油评价数据库可得到该混兑原油的详细评价数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鄯-兰管道的原油运输量将低于管道的设计输量范围这一现状,根据鄯-兰管道主要输送的北疆原油、哈国原油、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的物性设计新的输送工艺。可采用原油间歇顺序输送、原油间歇混合输送和原油连续混合输送、原油连续顺序输送几种方案。  相似文献   

4.
原油性质的相对稳定是保证炼油厂安全运行和利润提升的重要前提。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结合原油光谱库、原油评价数据库、原油快速评价技术和先进计算方法,将几种原油按一定比例巧妙搭配,可以得到与目标原油性质十分接近的多种原油配方,从而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配方原油技术。炼油厂可以根据原油价格、原油的可获得性、混合原油的加工性能、炼油厂的优化目标等原则选择合适的原油配方。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实际分析结果与通过配方原油技术计算得到的结果相当,如果该技术能得到推广利用,可以在炼油厂增效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混合原油相容性规律,将3种不同基属的原油,新疆塔河(Tahe)原油、委内瑞拉波斯坎(Boscan)原油、哈萨克斯坦库姆克尔(Kumkol)原油进行混合,采用显微镜观察混合原油的相容性,并根据稳定性参数IN、SBN考察混合原油的相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将石蜡基的库姆克尔原油分别掺入塔河原油和波斯坎原油的体积分数为60%和85%时,出现不相容现象。根据所测原油和混合原油的稳定性参数IN和SBN可知,随着轻质石蜡基的库姆克尔原油掺入塔河原油或波斯坎原油比例的增大,混合原油对沥青质的溶解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导致不相容现象发生。从原油组成来分析,两性质差异较大的原油混合时,体系中饱和烃含量增多、芳香烃和胶质含量减少是致使沥青质絮凝的原因,而沥青质的n(H)/n(C)低、芳碳率(fA)高是混合体系更易絮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优化原油混合比 提高蒸馏拔出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原油的复杂结构单元”理论,将克拉玛依管输原油分别与东疆原油、南疆原油以及将东疆原油与南疆原油控不同比例混合后,测定其密度和粘度并进行实沸点蒸馏.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比例下混合原油,拔出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我国炼油化工企业加工的原油品种多、性质波动大,原油调合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了确保原油调合的效果,关键要解决原油性质预测的问题。文中阐述了原油快速评价系统的应用,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时准确的获取原油性质,为优化原油配方提供依据,确保调合后原油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8.
《石油化工应用》2016,(1):112-117
对塔河油田原油组分与金属离子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原油中金属离子种类与含量,原油温度对原油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四个区块的原油沥青质,胶质,钒,金属离子含量较高,为高稠原油;原油中金属离子主要存在胶质和沥青质中,含量越高,原油黏度越大;不同金属离子对原油的增黏效果不同,原油中金属离子含量相同时,金属离子对原油的增黏效果按Ca2+,Mg2+,Ni2+,Fe3+,Cu2+顺序依次增大;脱除一部分金属离子后,原油黏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高酸值原油的成因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油酸值是表示原油中酸性物质总含量的参数,即中和1g原油所需要的KOH的数量。对世界大量原油酸值进行了调研,并根据酸值的大小将原油划分为正常原油、含酸原油、高酸值原油和特高酸值原油。其中将酸值高于1mg/g的原油称为高酸值原油。根据高酸值原油的成因,进一步划分出原生高酸值原油、次生生物降解型高酸值原油和混合型高酸值原油。研究发现,海相和湖相环境生成的原油,其酸值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不同,湖相远高于海相。全球高酸值原油主要由生物降解作用形成,主要储量分布在前陆盆地的前缘地带,以大型地层圈闭油藏为主;其次分布在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含油气系统的边缘和浅层的各种背斜、断块和地层圈闭中。  相似文献   

10.
自胜利油田集输站选取6种原油,在实验室内脱盐脱水,并测定了脱水后原油物理性质、元素组成、化学组成、结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6种胜利原油中孤岛原油沥青质、硫含量最高,性质最差;其次是孤东原油,其酸值、残炭最高;而纯梁原油、郝现联原油的蜡质量分数高,都超过20%,密度小,20℃下低于0.9 g/cm3,其加工性能比较接近。孤岛原油的胶质和沥青质的分子量、芳碳率、总环数、芳香环数在6种原油中数值最大,说明孤岛原油性质最差,脱水脱盐难度最大,其次是海洋原油与孤东原油,而纯梁原油、郝现联原油、集输原油的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比较低,说明这3种原油性质优良,脱水脱盐难度小。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氮氧化物(NOx)的来源,论述了降低NOx排放量的催化机理以及降低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烟气中NOx含量的技术和催化剂的发展,展望了降低NOx排放量催化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催化裂化多产丙烯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催化裂化多产丙烯工艺及催化剂的技术进展,分析对比了各种技术的丙烯收率、关键催化剂的作用效果以及择型分子筛的改性技术。结果表明,深度催化裂化工艺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多产丙烯工艺技术。还提出了今后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新型催化裂化多产丙烯催化剂的研发方面。  相似文献   

13.
吴巨兵 《广石化科技》2006,(1):13-16,41
为满足新标准汽油对烯烃含量的要求,降低蜡油催化裂化装置汽油的烯烃含量,在蜡催装置试用CC-200D降烯烃催化剂。试用期间,通过采用调整操作条件、改变催化剂注入量和改善产品分布等方法,在催化剂单耗不增加的前提下,使催化汽油烯烃含量平均下降了7~9个百分点,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试用目的。  相似文献   

14.
催化裂化家族技术的选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催化裂化家族技术是在原有催化裂化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的技术,其产品分布却各具特色.分析了这些技术的特点和适用场合,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在催化裂化家族的诸多技术中进行正确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以充分发挥现有催化裂化装置的作用,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烷烃催化制低碳烯烃是增产丙烯的新途径。本文阐述了蒸汽裂解技术的现有问题,综述了催化裂解与催化氧化催化剂体系和反应规律的研究进展,并对两种路径的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催化裂解的发展方向是开发新型分子筛催化剂,使烷烃可以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发生裂解,实现增产低碳烯烃而降低干气产率的目标。深入研究催化脱氢作用机理,开发低温高选择性催化剂,加强反应体系的工艺研究是催化氧化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渣油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的最新进展,如毫秋催化裂化工艺、下行床反应器催化裂化技术、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以及以多产烯烃为目的的催化裂化家族技术等。并对目前渣油催化裂化工艺有待开发的技术领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十三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集总理论 ,从催化重整反应规律出发 ,提出了包含十三个集总组分的催化重整反应模型。该模型将重整物料按分子大小集总为C6 ,C7,C8和C+ 9组分 ,每一个碳数的化合物又划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烃三个集总 ,裂化产物C- 5组分作为一个集总。集总组分之间主要发生烷烃脱氢环化、环烷烃脱氢芳构化和加氢裂化反应。根据重整反应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 ,并编制了工业重整反应器的模拟计算软件 ,可预测催化重整产物组成、产品产率和重整反应器温降 ,计算结果与生产数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反应装置上使用三种不同的催化裂化催化剂进行了乙醇催化脱水制乙烯反应性能的研究,并对其反应化学及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探。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60℃、进料重时空速为1.25h-1的实验条件下,A,B,C三种催化剂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脱水制乙烯反应性能,乙醇催化脱水反应的转化率均大于99%,烃类产物中乙烯体积分数均大于98%,乙烯产率均大于60%;并且催化剂C具有较好的活性稳定性。乙醇在分子筛催化剂上催化脱水反应过程遵循正碳离子机理,较好地解释了主要产物乙烯、丙烯和丙烷的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19.
生物柴油主要成分是动、植物油脂与醇经酯交换反应得到的脂肪酸单烷基酯。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具有高十六烷值、低芳烃含量、高闪点、较好的低温启动性等优点。综述了酸碱催化法、酶催化法、超临界法、催化加氢法和微生物油脂法等生物柴油催化合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从生物柴油收率、反应条件、制备成本和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比较。展望了生物柴油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催化裂化装置VQS系统的工艺特点,并介绍了VQS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催化裂化装置VQS系统油浆固含量偏高及跑剂事故。根据本公司的现状,对本公司催化裂化装置VQS系统进行了改进。目前装置VQS系统在115%平均负荷下平稳运行了18个月,油浆固含量维持在4g/L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