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地温梯度法热史反演揭示,潮汕坳陷LF35-1-1井区在白垩纪晚期经历了最高古热流(热流值为107mW/m2),随后遭受强烈抬升剥蚀,剥蚀量达2 000m;中—上侏罗统烃源岩在晚白垩世时期进入过成熟阶段,下白垩统烃源岩在白垩纪末达到成熟晚期的生烃状态;中生界有机质最高烃转化率出现的时间为晚白垩世。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二维剖面模拟显示,LF35-1-1井底部的火成岩侵入体对剖面温度场的时空影响局限于短时期和小范围,侵入体对目的层有机质成熟状态的影响可以忽略,但推测火成岩侵入时可能有基底热物质上涌热源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若参1井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结合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塔东南坳陷侏罗系各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相展布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相变化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若羌凹陷早-中侏罗世是断陷盆地,早侏罗世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中侏罗世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晚侏罗世演变为坳陷盆地,以河流沉积为主.若羌构造带和民南构造带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带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车-莫古隆起的形成、演化控制了中央坳陷带中生界油气的成藏与演化。中、晚侏罗世,油气较大规模充注,形成了早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侏罗纪末期地层抬升剥蚀,部分油藏遭受破坏;早白垩世末--古近纪,油气大规模充注,形成了中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是中央坳陷带侏罗系和白垩系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新近纪以来,"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最终破坏,中央坳陷带现今油气分布面貌最终形成。总体而言,早期(中侏罗世晚期--古近纪)隆起背景控制中央坳陷带中生界的油气富集,晚期(新近纪以来)构造调整决定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车-莫古隆起及两翼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其南翼的中、上侏罗统剥蚀区,保存条件好,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小,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若参 1 井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结合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塔东南坳陷侏罗系各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相展布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相变化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若羌凹陷早-中侏罗世是断陷盆地,早侏罗世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中侏罗世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晚侏罗世演变为坳陷盆地,以河流沉积为主。若羌构造带和民南构造带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东部和台湾西部海域广泛分布的海相中生界发育 3个方向的 4种断层 :NE向逆断层、NE向正断层、WNW—EW向正断层和NW向左行平移断层。区内各构造单元之间的接界关系有所不同 ,珠一坳陷、台西南盆地与隆起均呈断裂接界关系 ,潮汕坳陷与东沙隆起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 ,而东沙隆起与澎湖北港隆起、潮汕坳陷与台西南盆地均以平移断层为界。本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两次大的构造沉降与挤压隆升的旋回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烃源岩演化史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度阶段,其Ro一般为2.36%~3.39%。根据埋藏史及古地温梯度,应用改进了的Karweil方法,将该烃源岩划分成4个演化阶段,并依据高科1井、盘1井和五科1井等重点井进行系统成熟度模拟,使之与实测的成熟度值一致,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西南部坳陷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最早,东部地区次之,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最晚,具体情况是:高科1井下寒武统烃源岩主生油期在中休罗世,主生气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盘1井下寒武统烃源岩主生油期在二叠纪,主生气期在晚三叠世;五科1井下寒武统烃源岩主生油期在早三叠世,主生气期在早中侏罗世;盘1井志留系烃源岩主生油期在晚三叠世,主生气期在中侏罗世,五科1井志留系烃源岩主生油期在早侏罗世,主生气期在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7.
川科1井是开拓川西坳陷海相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科学探索井兼区域探井,从地层、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烃源条件及盖层与保存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川西坳陷下三叠统海相沉积成藏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勘探前景,指出坳陷西部边缘隐伏构造带、坳陷东南风化壳发育区以及坳陷东坡龙泉山构造带台内浅滩发育区为有利勘探区域,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中部车-莫古隆起控藏作用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车-莫古隆起是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处于小型陆内前陆坳陷演化阶段形成的一个前缘隆起,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隆起形成发育(J2x-J3)、隆起埋藏(K-E)和隆起消失(Nt-Q)3个主要阶段.不同构造期次形成的隆起与生烃凹陷的时空配置关系在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格局,车-莫古隆起对准噶尔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早期(J2x末-J3)成藏,并部分遭受破坏;②中期(K1末-E末)为主要成藏期;③晚期(Nt晚期-Q)油气藏调整.车-莫古隆起区有利勘探区带首选南翼永进地区,其次是车莫古隆起北翼沙窝地、庄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莫古隆起形成演化控制了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演化:中晚侏罗世油气较大规模充注,形成了早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侏罗纪末期地层抬升剥蚀,部分油藏遭受破坏;早白垩世末-古近纪油气大规模充注,形成了中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是中央坳陷带侏罗系和白垩系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新近纪以来,“车-莫古油气聚集带”的最赞破坏和中央坳陷带现今油气分布面貌的最终形成;总体而言,早期(J2~E)隆起背景控制中央坳陷带中生界的油气富集,晚期(N~)构造调整决定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车-莫古隆起及两翼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其南翼中上侏罗统剥蚀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0.
粤东和南海东北部陆坡区中生界及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为中国3个海相侏罗系沉积区之一,属特提斯海的一个分支。这里艮口群小水组、蓝塘群上龙水组、吉水门组半深海相黑色泥岩,厚度巨大,达到4000m以上,为良好烃源岩。中、晚侏罗世随着燕山运动的逐渐增强,华南地块抬升为陆,海水从华南区块向东南退却。粤东地区中侏罗统以湖相沉积为主,塘厦组为深湖相沉积的厚层泥岩,是较好的烃源岩。在潮汕坳陷中、晚侏罗世仍处于浅海环境,向台西南盆地演变为半深海相沉积环境,其陆坡区发育良好的海相烃源岩。白垩纪,在粤东沿莲花山及河源深断裂发育一系列呈串珠状分布的湖盆,以河流和湖泊相沉积为主,夹火山碎屑沉积岩。由于燕山运动第Ⅲ幕的强烈活动,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都发生地壳抬升。潮汕坳陷白垩系为河流、湖泊相沉积。台西南盆地仍处于边缘海,发育一套海陆交互环境的沉积。仅在台西南盆地可发育良好的海相烃源岩。南海东北部陆坡区侏罗纪海相沉积具有较大的生油气资源潜力,是有待开拓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白云6-1-1井深水钻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白云6-1-1 井位于南海东部海域,水深1036 m,是国内第2 口超千米水深的深水预探井。针对深水钻井的特点,在该井采用了相应的井身结构及套管程序、钻具组合、主要作业程序和工艺措施等,有效地解决了深海环境和作业风险的挑战,提高了作业效率。白云6-1-1 井深水钻井技术的成功完钻必将对今后国内深水钻井作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国内钻井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塘36-1-1井是胜利油田在北塘凹陷BT36-1-1构造高点上打的一口预探井,井深4000m,地层十分复杂。该井在2000m以上井段采用低密度、低粘度、低切力的钻井液技术;在2000—2851m井段采用XC生物聚合物提高钻井液的携岩能力和造壁性能;在2851m以下井段严格控制钻井液的高温高压滤失量小于20mL。结果表明,不同井段的钻井液配方及现场维护处理措施满足了北塘36-1-1井钻井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鄂尔多斯盆地低压低渗气藏水平使用的事生物降解钻(完)井液ASS-1的组成和性能.其组分包括粒度适宜的碳酸钙粉(暂堵剂和加重剂),改性淀粉(可变形暂堵剂和降滤失剂),优质生物聚的(提黏切剂),pH调节剂,无荧光润滑剂DRH(加量1%)及防腐剂等,给出了基础配方.该钻(完)井液对岩心的伤害率约为5%(4种其他体系钻(完)井液的伤害率在21.9%~96.6%);经高压气体反向驱排后,伤害后岩心渗透率恢复率可由88%提高到92%;在≤110℃热滚16 h后黏度损失率<50%;经过4次热滚(91℃×16 h),每次热滚后作适当维护处理,均可使变坏的性能恢复到要求值.该钻(完)井液用于水平段长800 m、地温83℃的DP35-1井和两分支水平段长各1500 m、地温91℃的CB1-1中,根据技术要求采用适当技术措施,在钻进中特别是CB1-1井长达4个月的钻进中,API滤失量<5 mL,密度1.04~1.07 g/cm3,漏斗黏度41~53 s,塑性黏度10~15 mPa·s,屈服值6~18 Pa,两口井均顺利完钻且可裸眼完井.图5表4参2.  相似文献   

14.
曹妃甸1—6—1井延长测试设施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描述了延长测试设施的构成、特点、主要用途,以及设施的连接、解脱的操作方法。在设计中采用了两点系泊系统的新技术,工艺流程采用了仅脱气不脱水的简化方式,在安全方面从设计的角度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同时,简述了设施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16.
合成了{双[1-对甲氧基苯基-3-(1,2,4-三唑-1-基)丙酮]合锌}二氯化物,用IR、MS、1H NMR、UV-vi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得知,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晶体类型为P-1空间群,晶胞参数:a边长=18.829(4)nm,b边长=5.959 8(12)nm,c边长=23.297(5)nm,α(b、c边夹角)=90°,β(a、c边夹角)=92.34(3)°,γ(a、b边夹角)=90°,晶胞体积V=2 612.1(9)nm3,晶胞内原子数z=4,晶体密度Dc=1.523 kg/m3。晶体配合物为C2对称,对称轴通过锌原子,锌原子与来自配体的两个氮原子配位并和两个氯原子化合,形成一个略变形的正四面体结构。晶体中存在分子间氢键使分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1,16(6):106-109
第一期论华北盆地西部的地震勘探················································……刘领威(1)层状介质中地震波的正演与反演··········································……  相似文献   

18.
19.
YC13-1气田进入开发后期,压力大幅递减导致生产水处理效果变差,排海生产水含油量逐渐升高。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了生产水回注工艺的方案并做了可行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YC13-1气田生产水回注储集空间充足,水质达标,注入压力远低于底层破碎压力;采用生产水回注方案是可行的,回注后可完全避免生产水排放不达标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