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著名的美国纽约建筑中心,"中国建筑BuildingChina"展览正在展出,5位中国顶尖建筑师及建筑机构的作品首次集体亮相,在美国建筑界引起关注,从观展者的热情可以看出,中国城市、中国文化正在成为国际交流的热点话题,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建筑师也因此而有更多机会登临国际建筑舞台,并获取着更强有力的话语权。崔恺、都市实践、王澍、刘家琨、张雷,北京的德胜尚城、  相似文献   

2.
张庭伟 《时代建筑》2008,(2):108-111
虽然从199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建造了数以千万计的新建筑,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实践机会,中国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们却仍然跋涉于创造具有现代特点的中国建筑风格的漫漫途中。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这个任务显得格外艰辛。文童从设计理论的角度提出二个命题参与讨论。(1)建筑设计理论的划分。依照美国建筑理论教授A.拉普卜特的“感知-认识-评价”的理论框架,文章提出建筑研究中三个可能的领域.以及当前研究的缺失之处。(2)建筑的形式和灵魂。通过对鲁道夫、卡拉特拉瓦,迈耶,谷口吉生和库哈斯等建筑师作品的讨论,文章提倡在建筑形式的创新和建筑精神的提升之间建立平衡。  相似文献   

3.
崔岩 《城市建筑》2009,(12):28-31
思索 近几年每当翻阅建筑类杂志,看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建筑师的最新作品,都会让我有新的感动和震动。感动的是中国正在步入创意产业振兴的新时代,震动的是这些中心城市建筑工业化体系和服务体系迅速崛起,从而提高了建筑师作品的完成度  相似文献   

4.
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再到城市设计,新一代建筑师正在为中国建筑寻找新的一些方向。独立工作亦或合作,他们从多方面充实了知识话语,在世界的关注下,在一个设计对于发展和改变至关重要的国度,他们代表了一群在寻找自我身份,同时又为新世纪改变自身的先锋,他们在努力实现"建筑、景观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时代建筑》计划在2012—2013年这两年时间的3期杂志里,以10年为剖切面,对"50后"、"60后"和"70后"3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以下简称"50、60、70年代生建筑师")进行系统且整体的梳理与研究。这批建筑师经历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参与了中国30年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的大规模建设,成就了无数的新城新区和高楼大厦,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无疑,这是一群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在发生影响的一线建筑师。我们不仅会对这批建筑师进行群体研究,而且会对其中的优秀代表进行个体分析,关注他们30多年来的成长,关注他们对当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索,关注他们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6.
《建筑》2005,(1):51-51
中国建筑作品及建筑师人才辈出.由《建筑创作》杂志社倾力策划及编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耗巨资予以全力打造的《中国建筑100》向人们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建成的现代建筑作品.使国内外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的建筑创作.并进而认知从事创作的中国建筑师的群体。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大量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国外一些优秀建筑师的许多新作品的出现.特别是一些受过西方建筑教育的中国建筑师在中国建筑市场上日益崭露头角.中国当代建筑创造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建筑师更注意建筑作品的外在形象.造型特征、空间处理和表皮材料.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好的方面。但是.毋庸讳言地说.在建筑艺术创作领域.那些带有某种明显的创新特征、  相似文献   

8.
张晓春 《时代建筑》2007,(2):143-143
继1999年中英文双语的《中国建筑实践》.2001年的文集《思考建筑》、2006年英文的《建造革命(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等书之后.薛求理先生的又一本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著作《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于2006年底出版。与前几本书不同.薛求理先生将目光集中在近30年来国内建筑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即海外建筑师涌入国内建筑市场,完成和正在从事大量重要项目的建筑设计。薛先生把这些在国内建造的、由海外建筑师设计.经和国内的设计力量合作而完成的建筑作品视为一种“新移植建筑”。客观而言.海外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不仅参与改变了中国城市建筑的风貌.带来了新的建筑设计和管理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境内外建筑师的竞争和国内建筑的发展。然而.海外建筑师大量进入中国.究竟如何、并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是否百利无害?而隐藏在这些问题后面的.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海外建筑师引起的关于“传统/现代”、“中国/西方”、“全球化/民族性”等命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维仁     
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及王维仁建筑研究室主持人,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伯克利加州大学建筑学硕士,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硕士及台湾大学地质系学士。曾任2007年香港建筑双年展首席策展人,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副教授,南京大学及同济大学客座副教授,美国TAC建筑师事务所协同主持人。其研究领域为合院建筑形态演变,中国建筑与城市。其设计获奖包括1999年、2001年、2002年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2001年、2002年、2003年台湾远东建筑奖;2008年香港绿色建筑奖;2009年香港建筑师学会奖。其设计作品多次获邀参展,包括200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北京建筑双年展、深圳建筑双年展、香港建筑双年展等。其作品与文章发表于StradtBauwelt、TA、WA、Dialogue、Domus、UED、A+U等国内外期刊上,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新书《思考再织城市》以及2011年出版的《围的再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近20年来的建筑实践,为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成长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发展舞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巨大的建设量和超快的建设速度,更重要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建造对中国城市文化的改变,以及由此再度引发关于如何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的思考。适逢这史无前例的城市变革中的年轻建筑师,正面临着文化思想和职业水准双重的考量。本刊秉持一贯的学术精神,始终关注着年轻建筑师的进步,本期的努力就是集中介绍和推荐一批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年轻建筑师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1.
《风景园林》2009,(2):39-42
近日,2009年美国建筑师协会(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简称AIA)年会在美国加州旧金山举行,来自全球建筑界的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享盛会,一年一度的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颁奖典礼也于此次年会中同期举办。今年的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共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700份参评作品,分区域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建筑设计3个类别进行评比,最终共有25个项目脱颖而出,来自中国的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央公园、佛山岭南天地总体规划等优秀作品名列其中,中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是美国建筑师协会组织评选的全美建筑与城市设计行业的最高奖项,是对卓越设计项目的最高行业肯定。本期选登2009年区域与城市设计荣誉奖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热点     
《新建筑》2015,(2):152
<正>赖特的遗产2015年2月,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10个建筑作品被列入本年度美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作品首次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对象。作为一位出身"纯正"的美国建筑师,赖特当年被微软公司选中,在光盘百科中制作了赖特专辑:作为最为中国建筑学子们熟知的现代主义建筑宗师之一,赖特此次被申遗的建筑作品很可能是中国学生们做的第一个建筑模型。但是赖特对于我们而言,其实仍然很陌生。赖特在现代主义建筑  相似文献   

13.
《中州建设》2008,(15):23-26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欧陆风狂吹、洋设计进军、大多标志性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无缘。因此,有很多人担忧我们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正在失落。而持乐观态度的也大有人在:相信现今人们的喜好和判断力,能坦然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刺激。  相似文献   

14.
《中州建设》2011,(20):48-49
近年来,随着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和一座座新建筑的拔地而起,如何延续并创新本土建筑特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20年来,西方建筑师“占领”中国高端设计市场已成为一道世界罕见的奇特风景,他们的作品以及大量跟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干城一面”与中国特色的缺失已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UED:作为一位参展建筑师,您怎么看待中国当代建筑展?对于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李兴钢:从参展的建筑师作品来看,我觉得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在国外的展览。参加的建筑师有代表性,作品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和一座座新建筑的拔地而起,如何延续并创新本土建筑特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20年来,西方建筑师"占领"中国高端设计市场已成为一道世界罕见的奇特风景,他们的作品以及大量跟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千城一面"与中国特色的缺失已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日前.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平添几分热闹。建筑学术界的泰斗钟训正院士.戴复东院士.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主席潘祖尧先生.以及以设计大师崔恺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设计先锋、全国知名建筑院校和建筑学术杂志的代表在此欢聚一堂.出席“20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共同讨论中国建筑的现状及未来。本次论坛以“审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十年”为主题.揭示近10年中国建筑创作的成就与问题.关注建筑师主导下的城市设计.探讨跨学科的建筑创作与实践,呼唤具有地域文化的精品建筑.并期望形成有效的建筑评论机制,以促进和繁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建构实践入手,通过对中国建筑师近期的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读解,提出中国大陆实验性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以及对建筑本体文化的关注,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邹育华 《四川建材》2007,33(3):112-113
本文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建构实践入手,通过对中国建筑师近期的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读解,提出中国大陆实验性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以及对建筑本体文化的关注,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冯纪忠,1915生,河南开封人,教授,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始人,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建筑师和规划师,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及中国城市规冯纪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