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主要氧化锌矿物菱锌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硫化温度、铜离子活化、低pH条件硫化等多种方式对菱锌矿硫化程度的影响,并揭示了水洗除去表面的过量的高浓度硫化钠对氧化锌矿硫化浮选效果的影响。在以上基础上,利用分析检测手段对氧化锌矿强化硫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1)硫化时加入铜离子可以改善菱锌矿纯矿物的回收率;(2)以用量为1×10-3mol/L的硫化钠作为硫化剂时,在没有除去溶液中过量硫化钠时,菱锌矿几乎没有得到有效浮选,表明溶液中残存的高浓度硫化钠对浮选过程起抑制作用,水洗除去溶液中过量硫化钠后可以提高菱锌矿回收率;(3)酸性条件下进行氧化锌矿硫化有助于提高氧化锌矿浮选回收率,在弱酸性条件下强于强酸性条件;(4)提高硫化温度可以提高菱锌矿硫化效果。通过XRD分析表明,硫化反应生成物结晶度很低,XPS分析表明加入硫化钠硫化时有硫化锌生成,并且随着温度升高菱锌矿表面硫化锌含量增加。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铜离子强化了丁基黄药与菱锌矿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硫化钠为硫化剂,研究了硫化过程中不同条件下三种金属离子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研究发现,常温情况下硫化钠难以对菱锌矿表面进行有效的硫化,通过添加金属离子(Cu~(2+)、Pb~(2+)、Zn~(2+))可以显著改善硫化过程。在金属离子浓度近乎等于硫化剂浓度时,菱锌矿可浮性最好。且Cu~(2+)、Pb~(2+)的作用效果优于Zn~(2+),其作用后的菱锌矿具有较稳定的可浮性。Cu~(2+)/Pb~(2+)与硫化后菱锌矿表面生成的ZnS发生反应形成CuS/PbS,从而强化了硫化过程,使菱锌矿上浮。 相似文献
3.
菱锌矿加温硫化浮选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红外光谱法对菱锌矿与Na2S,CA及氧锌灵浮选药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Na2S活化菱锌矿的机理为S2-与菱锌矿矿粒中的CO23-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了疏水的ZnS薄膜层,促进了捕收剂的吸附;CA通过N-与菱锌矿矿粒表面上的Zn2+螯合而形成疏水的配合物;氧锌灵与菱锌矿表面的Zn2+发生化学吸附生成疏水的脂肪酸锌Zn(OOCR)2.同时进行了加温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加温对菱锌矿的选别有利. 相似文献
4.
5.
氧化锌矿和硫化锌矿是锌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锌需求的不断增长及硫化锌矿资源的日益消耗,氧化锌矿的高效利用将成为解决锌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手段,而菱锌矿作为氧化锌矿物的典型代表,被广大科研工作者关注和研究。近年来,硫化浮选法被广泛应用于处理氧化锌矿,故硫化是该工艺的关键环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归纳和分析了菱锌矿的表面硫化机理及影响硫化的主要因素,并详细阐述了强化菱锌矿表面硫化的方法,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借助多学科交叉及各先进检测分析手段完善菱锌矿的表面硫化机理和强化硫化机制。同时,研发高效硫化-绿色清洁的新型高效浮选技术有助于选矿工作者们更好地从事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6.
7.
针对菱锌矿选矿过程中难于硫化、可浮性差的技术难题,重点进行了几个方面的试验研究。一是根据不同矿物可磨性差异对矿样的磨矿细度做了详细考察;二是进行了多种调整剂及捕收剂的对比试验,包括新型捕收剂KY-109,获得了适合该菱锌矿选别的最佳药剂制度。闭路试验获得了锌精矿品位21.22%、回收率88.04%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白铅矿,菱锌矿晶体化学性质与硫化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采用红外光谱、俄歇电子能谱、X 射线光电子能谱、X 射线衍射等手段测定了白铅矿、菱锌矿硫化表面产物.结果表明,白铅矿经硫化剂作用后,其解离表面存在 PbS、PbSO_4和碱式碳酸盐.这些化合物并非单纯以化学吸附的方式存在,还可通过 S~(2-)离子与 CO_3~(2-)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而进入晶格,在白铅矿表面形成了以 PbS 为主要成分的结晶膜.菱锌矿只有在加温硫化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形成以 ZnS 为主要成分的结晶膜.菱锌矿解离面上 CO_3~(2-)对 Zn~(2+)离子的屏蔽作用对其表面的硫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雀石/菱锌矿浮选溶液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孔雀石和菱锌矿的动电和浮选行为,浮选试验和溶液化学计算表明,Na2S硫化作用的主要组分是HS-,HS-与矿物表面反应的自由能变化最负的pH范围与硫化浮选pH范围一致。孔雀石溶解Cu2+在菱锌矿表面的化学反应,可导致菱锌矿表面产生CuCO3沉淀,使菱锌矿表面电性类似于孔雀石表面,菱锌矿在孔雀石澄清液中的浮选受到活化。而菱锌矿溶解Zn2+使孔雀石在菱锌矿澄清液中的浮选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0.
苯甲异羟肟酸浮选菱锌矿及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药剂苯甲异羟肟酸(BHA)捕收菱锌矿的性能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BHA是菱锌矿的有效捕收剂,勿需加任何调整荆即可分离菱锌矿—石英(1:1)混合矿,BHA用量为65毫克/升时,可得回收率88.11%、锌品位44.27%的锌精矿,混合矿中存在方解石对分离效果有不利影响。机理研究表明,BHA在菱锌矿表面产生了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矿物浮选、动电位测试以及荧光探针检测对比研究了不同头基尺寸捕收剂组合油酸钠/十二胺和油酸钠/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在菱锌矿表面的吸附特性及其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单一捕收剂体系浮选试验结果表明,3种捕收剂体系下,随着捕收剂浓度增加,矿物浮选回收率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油酸钠、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十二胺分别在pH值为5.8、8.4和10.1处达到最大回收率,3种捕收剂对菱锌矿的捕收能力顺序为油酸钠>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十二胺。混合捕收剂体系中,固定油酸钠浓度为2×10-4 mol/L,加入适量的十二胺可以大幅促进矿物浮选,而加入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几乎没有影响。动电位测试结果表明,在pH=6时经2×10-4 mol/L油酸钠溶液处理的菱锌矿表面电位为-30.5 mV,随着十二胺用量增加,已吸附油酸钠的菱锌矿表面电位逐渐上升,在十二胺浓度2×10-4 mol/L时其表面动电位升高到接近菱锌矿在纯水中的动电位值22.3 mV,这是由于十二胺阳离子在已吸附了油酸钠阴离子的菱锌矿表面发生吸附;而溴代十六烷基吡啶的加入对菱锌... 相似文献
12.
13.
与菱锌矿伴生的高可溶性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会导致矿浆中含有大量钙(镁)离子, 从而影响菱锌矿的浮选。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钙(镁)离子在菱锌矿(101)表面吸附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钙离子和镁离子会与清洁菱锌矿(101)表面发生较强的化学吸附, 并且钙离子的吸附比镁离子更强。水化后的菱锌矿(101)表面也会与钙离子和镁离子发生吸附, 但是吸附强度明显减弱。另外, 钙离子在水化菱锌矿(101)表面的吸附会削弱菱锌矿(101)表面的水化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消除菱锌矿浮选过程中难免离子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微细粒高岭石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浮选试验、沉降试验、矿相显微镜观察和接触角测定,研究了微细粒高岭石对菱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少量微细粒高岭石的存在就会显著降低菱锌矿的回收率。主要原因是微细粒高岭石与菱锌矿发生了异相凝聚。在捕收剂作用下,高岭石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而高岭石附着于菱锌矿表面,降低了菱锌矿的表观疏水性,从而降低了菱锌矿的回收率。增加捕收剂用量或者添加六偏磷酸钠均能有效改善菱锌矿的浮选。 相似文献
15.
微细粒褐铁矿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从杰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3,(5):18-21,28
详细研究了人工褐铁矿矿泥对菱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规律及降低矿泥有害影响的措施 ,分析了矿泥及调整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利用分子力学分析黄药浮选未活化菱锌矿的浮选行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菱锌矿—黄药(乙基黄药、丁基黄药、辛基黄药和十二烷基黄药)体系分别进行了浮选试验、FTIR红外检测、分子力学模拟和计算。对于未活化的菱锌矿,丁基黄药、辛基黄药和十二烷基黄药可以使之浮游。FTIR证实菱锌矿表面存在可以使之浮游的3种高级黄药的特征吸收峰,乙基黄药在矿物表面未被检测到。分子力学在原子尺度上模拟和计算了黄药—菱锌矿表面相互作用及作用能,指出结合药剂酯水分离系数后分子力学模拟和计算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捕收剂—矿物体系的浮选试验和红外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7.
菱锌矿和白云石在以十二胺为捕收剂的体系中,可浮性差异较小,浮选分离困难。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研究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3种磷酸盐对菱锌矿和白云石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聚磷酸钠用量为30mg/L时,对白云石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对菱锌矿的抑制作用稍弱,实现了对白云石的选择性抑制。实际矿石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三聚磷酸钠600g/t作为白云石抑制剂,经浮选分离可以得到锌品位36.49%,回收率为75.49%的锌精矿,实现菱锌矿和白云石的有效分离。通过Zeta电位测试和吸附量测试,探讨三聚磷酸钠对白云石的抑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三聚磷酸钠能显著影响捕收剂十二胺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对菱锌矿表面的吸附过程影响小,增加捕收剂在菱锌矿和白云石表面的吸附差异,导致菱锌矿与白云石的可浮性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