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西临汾汾河滩涂的表层土壤中分离到22株产蛋白酶菌株,用检测蛋白酶产生水解圈和蛋白酶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蛋白酶菌株P5,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P5菌株发酵产酶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培养温度、接种量、培养时间;影响P5菌株发酵培养基组成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氮源含量、起始pH值、碳源含量;确定的P5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在以30 g/L葡萄糖为碳源,50 g/L蛋白胨为氮源,起始pH7.0的最适产酶培养基中,培养温度35℃,接种量为8%的条件下发酵培养48 h,具有最大产酶量,其蛋白酶活力可达129.2 U/mL。  相似文献   

2.
章鱼肠道产蛋白酶菌的筛选、产酶条件及酶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佩  金玉兰  朴美子 《食品科学》2013,34(1):189-193
采用检测水解透明圈和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方法,从章鱼肠道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蛋白酶的菌株QDV-3,并对其产酶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QDV-3菌株在以果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初始pH8.0,培养温度30℃的条件下振荡培养3.5d时,所产蛋白酶活力最高,Mn2+和Ba2+对菌株产蛋白酶有促进作用。所产蛋白酶在SDS-PAGE电泳上显示至少有5种蛋白酶,分子质量范围为32.4~124.2kD,蛋白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0~60℃,最适作用pH值为9~11,在50℃条件下保温1h,剩余酶活力为95%,热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微生物发酵剂和蛋白酶制剂对鱼露进行快速发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鱼露发酵液中分离出的菌株B-2具有耐盐且高产蛋白酶的特性,经VITEK 2 COMPACT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Bacillus subtili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在不同盐环境下的结构,并分析其生长情况,发现该菌株具有很强的耐盐性,在200~300 g/L的盐环境下仍能够保持生长和代谢,并维持较为完整的细胞形态。通过2次响应面试验,确定该菌最适培养基成分为0.57 g/L果糖、13.88 g/L豆粕、5.13 g/L NaCl,最适发酵条件为pH 9.4、温度28.4℃、接种量4.9%。菌株B-2的产酶条件经过优化后,蛋白酶活力为200.63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6.15倍。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2具有高产蛋白酶活性和耐盐的特点,有望为鱼露的快速发酵提供一种高效的发酵剂和酶制剂。  相似文献   

4.
以冷鲜猪肉为研究对象,经STAA选择性培养基培养从冷鲜猪肉中分离得到单一菌株,经鉴定为热杀索丝菌。对热杀索丝菌产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产酶条件为温度20℃、接种浓度106 cfu/m L、摇床速度200 r/min、培养60 h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经过80%(NH4)2SO4沉淀和透析的初步纯化处理后,得到热杀索丝菌粗酶液。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旨在提高一株环境分离菌株的产酶效率,为后续菌株及其蛋白酶的应用提供前期实验基础。通过水解圈法初步检测菌株S8的产蛋白酶能力,并通过16S rRNA序列比对确认其为波茨坦短芽孢杆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和培养基添加成分。并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最陡爬坡试验对培养条件和培养基进行响应面优化。优化结果显示,在发酵时间为38.70 h、菌液接种量为1.84%(V/V)、发酵温度为35 ℃、酵母粉添加量为23.70 g/L、胰蛋白胨添加量为11.70 g/L、MgSO4添加量为20.20 g/L的条件下,菌株的产酶活力可达到114.79 U/mL,相比优化前提升了209.70%。研究结果为该菌株的后续发酵应用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低酶活及原料高成本严重制约了蛋白酶工业的发展,本研究采用透明圈法和摇瓶发酵法筛选出1株产中性蛋白酶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并命名为ppr3,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发酵温度33 ℃,接种量8.5%(v/v),初始pH5.7,乳糖5.55 g/L、菜粕31.89 g/L、酵母浸粉7.09 g/L、吐温80 0.03%、MgSO4 0.04%、K2HPO4 0.04%时,蛋白酶活为500 U/mL,相较于未优化前提高了132%。将菜粕作为培养基的发酵氮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为农副产品的再利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也为后续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脂肪酶产生菌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脂肪酶产生菌进行了筛选,并对优势菌株杆菌的产酶条件进行研究.研究包括培养基组成(碳源、氮源、无机盐)、初始pH值等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较为优化的脂肪酶产酶条件,获得的最大酶活为68.58 U/mL.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传统发酵乳制品为分离源,分离筛选产蛋白酶的乳酸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以碳源、氮源、金属盐、磷酸盐的种类和添加量为影响因素,以蛋白酶活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乳酸菌产蛋白酶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从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乳酸菌16株,产蛋白酶的乳酸菌4株(编号为A1~A4),分别被鉴定为戊糖片球菌(Peciococcus pentosaceus)、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短乳杆菌(Lactobacillxus brevis)、乳酸明串珠菌(Leuconostoc lactis)。在以4.0%葡萄糖为碳源、4.0%牛肉膏为氮源、0.02%的镁离子为金属盐、0.7%的K2HPO4为磷酸盐的条件下,菌株A2产蛋白酶活最高为65.92 U/mL。  相似文献   

9.
对一株产碱性蛋白酶海洋弧菌(Vibrio sp.prol)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源、无机氮源、pH值、温度、装液量、接种量等对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最佳组成为蛋白胨5.0g/L,酵母膏1.0g/L,硝酸钾0.6g/L,氯化镁4.0g/L.摇瓶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值为8.5,发酵温度33℃,装液量40.0mL,接种量2.0mL,优化后产酶量提高了6.3倍.  相似文献   

10.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豆豉样品中筛选出1株纤溶酶产生菌SY-3,对其进行产酶条件的优化。确定最佳碳源为大米粉,最佳氮源为酵母膏,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产酶培养基为大米粉2%,大豆粉2%,酵母膏0.8%,麸皮0.75%,K2HPO4 0.4%,KH2PO4 0.3%,CaCl2 0.04%,MgSO4 0.07%。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7.5,装液量30mL/250mL,接种量4%,发酵时间72h,培养温度34℃。该菌株的酶活力达到893.0U/mL。  相似文献   

11.
产中性蛋白酶米曲霉紫外诱变与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酿造酱油曲精中分离纯化到1株产中性蛋白酶的菌株米曲霉SW-4,采用紫外线诱变筛选的突变株SW-44比出发菌株酶活力提高1.66倍。单因素试验表明,达到产酶高峰期的条件为麸皮与黄豆粉比值4:1,培养时间60h,最适培养温度30℃,培养基加水量10mL。  相似文献   

12.
李笑梅  马慧玲 《食品科学》2016,37(7):123-127
采用对硝基苯基-β-D-葡萄糖苷法,与黑曲霉相比较考察素食者肠道菌LJ-G1、LJ-Q2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再经单因素、响应面试验对菌种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LJ-G1、LJ-Q2菌株均能产β-葡萄糖苷酶,且LJ-Q2产酶能力高于LJ-G1,与黑曲霉相比较,在发酵时间短于64 h时LJ-G1、LJ-Q2产酶能力高于黑曲霉;LJ-Q2菌种的最优产酶条件为:培养基p H 8.0、培养温度38℃、培养时间38 h。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酶活力达到1.70 IU/m L。加入大豆异黄酮原料进行发酵培养,得到游离大豆异黄酮转化率为39.4%。  相似文献   

13.
为解析传统甜面酱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筛选高产蛋白酶菌株,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探究其中微生物的演替规律,通过滤纸片法与福林法从中筛选高产蛋白酶菌株,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其产酶条件。结果表明,甜面酱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真菌为曲霉属(Aspergillus)、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s)、威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优势细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筛选到一株高产蛋白酶细菌PC9,其被鉴定为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菌株PC9最优产酶条件为:1%果糖,1%酵母浸膏,0.5%硫酸铵,1%NaCl,发酵温度28.5℃,发酵时间2.0 d、初始pH 9.0、接种量6%。在此优化条件下,碱性蛋白酶活力达到404.153 U/mL,是优化前的8.42倍。  相似文献   

14.
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一株具有较高活力的产脂肪酶菌株,初步确定为假单胞菌属。对该脂肪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最佳碳源为糊精、氮源为硫酸铵,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适起始pH为7.0。  相似文献   

15.
产菊粉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盐碱地菊芋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12株产菊粉酶菌株,并从中得到一株酶活较高的真菌A-6,经菌落观察以及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 PCR扩增RNA基因序列,测序鉴定结果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对其产酶条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真菌A-6的pH耐受范围较广,且具有一定的耐盐性。经正交实验进行产酶条件优化,确定了A-6的最佳产酶条件为菊芋提取液(EJA)100g/L,酵母膏(YE)25g/L,NaCl为5g/L,NH4H2PO45g/L,pH为5,30℃,170r/min下振荡培养3d,酶活最高为13.29U/mL。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和滤纸条崩解法从山西老陈醋源中分离筛选纤维素降解菌,通过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以滤纸酶活性为筛选指标构建复合菌系,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其产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评价其对不同秸秆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筛选出3株纤维素降解菌,编号为J1、J2和J3,分别被鉴定为灿烂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lautus)、千叶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chibensis)和窖泥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vini)。3株菌等比例复配得到最佳复合菌系D,其最优产酶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4,接种量9%,发酵温度40℃。在此优化条件下,滤纸酶活性达到35.10 U/m L,是优化前的1.6倍。复合菌系D对不同秸秆均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且对小麦秸秆的降解率最高,达27.63%。  相似文献   

17.
优化脂肪酶产生菌XD-23的发酵条件,采用单因素发酵实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其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从而提高该菌株所产脂肪酶的活力。通过单因素发酵试验得知,该菌株最佳发酵时间为48 h;最优碳源为橄榄油,其添加量为2.5%;最优氮源为蛋白胨,其添加量为3.0%;最适装液量为80 mL。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组合,得出该菌株最适产酶条件为:MgSO4.7H2O 0.05 g,K2HPO4 0.1 g,CaCO2 0.25 g,橄榄油2.5 g,蛋白胨3.5 g,装液量50 mL,发酵培养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酶活可提高到258.55 nKat。  相似文献   

18.
对一株产大豆蛋白酶芽孢杆菌(Bacillussp.D-16-9)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各种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对产酶的影响,应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结果发现菌株D-16-9可以利用无机氮源生长,但用来产酶则很差;有机氮源利于生长和产酶,适当添加诱导物更利于产酶;酶合成模式属于滞后合成型,大量收获在菌体生长的稳定期。通过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成:5.0%玉米粉、3.0%大豆豆粕、0.05%氯化钾0、.05%硫酸镁;确定最适发酵条件为:起始pH10,培养温度30℃、种龄24 h、接种量10%,250 mL三角瓶中装入100 mL发酵培养基,摇瓶转速170 r/min,发酵时间120 h。综合最佳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最终大豆蛋白酶活达6 500 U/mL。优化后蛋白酶活性由4423.20U/mL提高到6505.60U/mL。  相似文献   

19.
以海藻酸钠为唯一碳源培养基,对广西北海涠洲岛采集的马尾藻进行微生物的筛选和分离,采用 3, 5-二硝基水杨酸法 (DNS)进行海藻酸钠裂解酶相对酶活力测定,获得高产酶菌株M0101;依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 16S rDNA 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该菌属于弧菌属,命名为Vibrio gangliei M0101;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菌株M0101的产酶优化方案:海藻酸钠50 g/L,(NH4)2SO4 2 g/L,K2HPO4 1 g/L,NaCl 100 g/L,MgSO4·7H2O 1 g/L,FeSO4·7H2O 0.01 g/L,培养温度30 ℃,初始pH9.0,200 r/min;优化后菌株 M0101产酶最大活性可达221.90 U/mL,相较于优化前最大酶活36.32 U/mL,优化后酶活力是优化前的6.11倍。表明M0101能高效水解高浓度海藻酸钠,是强耐盐的菌株,具有大规模制备海藻酸钠裂解酶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弧菌HB161653产褐藻胶裂解酶活性,该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弧菌HB161653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优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海藻酸钠5 g/L,蛋白胨7.5 g/L,NaCl 25 g/L,K2HPO40.2 g/L,Mg SO40.1 g/L;最优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0,接种量1.5%,发酵温度28℃,发酵周期12 h。在此优化产酶条件下,褐藻胶裂解酶活力可达42.1 U/m L,较优化前(26.0 U/m L)提高了62%。该研究可为弧菌HB161653产褐藻胶裂解酶的规模化生产和褐藻寡糖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