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分析了基于截获因子模型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辐射功率控制原理,提出了雷达实现低截获的最小功率控制策略.基于运动目标探测性能与隐身性能约束下的目标探测最优化,分析了雷达驻留时间等控制参数对探测性能的影响,给出了控制参数的优化模型,得出了满足隐身要求下相控阵雷达的最优控制.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了功率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最优控制参数选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MIMO雷达在电子战中的生存能力,分析了雷达各参数与其搜索性能及射频隐身性能的关系,建立了MIMO雷达搜索模式下的射频隐身性能优化模型,其中射频隐身性能综合考虑了MIMO雷达的截获因子及搜索帧周期。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MIMO雷达搜索模式下的射频隐身优化算法,该算法通过自适应地控制雷达系统天线划分的子阵数、信号占空比、波束驻留时间以及搜索帧周期,在满足雷达系统检测性能及搜索时间资源约束的要求下,优化雷达系统的射频隐身性能。仿真结果表明,MIMO雷达采用搜索模式下的射频隐身算法,能在保证检测性能的条件下,相比非射频隐身的搜索状态,获得更好的射频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3.
反隐身雷达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身技术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雷达隐身日臻完善。本文介绍雷达隐身的主要性能特点,评述反隐身探测和反隐身雷达的研制现状与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型中红外材料及其隐身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红外技术与光电对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红外窗口的雷达隐身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介绍了一种中红外光学玻璃--氟镓酸盐玻璃IRG-05,以IRG-05为基质成功研制出了具有雷达隐身功能的中红外功能材料.与以往采用镀膜一刻蚀技术在表面制备周期性的金属网栅而实现的隐身功能的红外材料相比,这种雷达隐身红外材料在3~5μm波段有着更高的红外透过率和更加稳定的金属网栅.对红外晶体与红外玻璃直接复合以及由超强超快激光诱导实现的雷达隐身中红外材料的研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先进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隐身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雷达吸波材料隐身技术在6 GHz以上微波频段内有较好的隐身效果,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低频(6 GHz以下)更易于实现.基于此,文中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和等离子体技术复合,利用同轴网格辉光放电产生等离子体与雷达吸波材料相结合,并进行了隐身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复合隐身效果优于单一隐身技术的隐身效果,且通过调节等离子体的放电功率等参数,易于实现隐身效果的控制.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为等离子体和雷达吸波材料复合隐身技术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现代电子战中,雷达等射频辐射系统的信号隐身比飞机等的实体隐身更为重要.文中针对雷达的信号隐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内复合调制的雷达信号特征隐身技术,详细分析了4种脉内单一调制与不同类型复合调制的雷达信号特征隐身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脉内复合调制的雷达信号比单一调制的雷达信号特征隐身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7.
反隐身雷达发展纵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身飞机的巨大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反隐身雷达技术的研制与开发,现代雷达在研制上皆将反隐身探测功能作为其主要性能之一。本文主要阐述国外若干典型的具有反隐身功能的雷达型号与技术。这些型号与技术皆属于美国、俄罗斯及法国正在装备或研制开发的反隐身雷达,反映出当今反隐身的技术水平及21世纪初反隐身雷达发展的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8.
隐身技术的出现对探测雷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建立正确的隐身威胁评估,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隐身对策.因此,研究防空雷达在隐身技术条件下的威胁评估是现代雷达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文中讨论了雷达隐身威胁的评估模型,从探测空域减缩、欺骗效果增强、角闪烁增大及破坏成像制导四个方面分析了隐身技术对雷达的性能影响,并提出了隐身技术如果与电子干扰相结合,以及实现阻抗加载技术将对防空雷达的威胁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
红外隐身涂层的制备及其与雷达吸波涂料的兼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层涂覆的方法制备了雷达.红外隐身兼容涂层,研究了红外隐身涂层的填料种类、含量以及涂层厚度对雷达隐身涂层吸波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条件得到对雷达吸波性能影响最小的红外隐身涂层.实验结果表明,用双层涂覆的方法,以特殊形态片状微米级铝粉作为顶层红外隐身涂层的填料,填充量为40%,且涂层厚度达到20μm时,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可达0.15左右,其对底层雷达吸波层吸波性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米波雷达具有反隐身优势,通过有效克服传统米波雷达的主要缺陷,可以大幅提高米波雷达的性能。对此提出"先进米波雷达"这种新型米波雷达的概念。首先,从频段和功率孔径积两方面优势分析了米波雷达反隐身的有效性。然后,分析了传统米波雷达的主要缺陷及其根本原因。最后,通过米波雷达发展历程的介绍,重点提出空域覆盖、测量精度、抗干扰和目标识别等是先进米波雷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分别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指出用先进米波雷达反隐身是经济高效的反隐身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及时发现和识别隐身飞机是雷达有效反隐身的前提条件。隐身飞机的特点是雷达有效反射面积小,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这是隐身飞机区别于常规目标的最大特征。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将雷达获取的目标RCS数据,与隐身飞机典型RCS数据进行匹配,从而为识别隐身飞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MIMO雷达的干扰构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多发多收雷达(MIMO),最近在新型雷达中谈论较多,它具有多发多收的能力,既有好的抗干扰性能,又有较好的发现隐身飞机能力等.由于只看到一些材料或文章,没有看到实际的设备,因此对MIMO雷达只能做一些干扰构想.文章从对抗的角度出发,把各种雷达分为不同类型,并指出它们共同的弱点,MIMO雷达也不例外,也是可以被干扰的.文中提出了MIMO雷达的组成构想示意图,列出了它可以利用多频段和目标特性发现隐身飞机的能力.举例分析了自卫干扰机对MIMO雷达干扰方程、干扰所需的等效功率;分析了掩护式干扰机对MIMO雷达的干扰方程、所需的干扰等效功率,并绘制了对MIMO雷达的干扰机原理框图,指出对MIMO雷达干扰系统研制的难度等.  相似文献   

13.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等离子体雷达隐身理论和技术在军事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文章介绍了等离子体及其特点,讨论了等离子体的隐身原理和对电磁波的吸收原理,分析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特点、发展现状,以及等离子体技术在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防空雷达飞机目标调制周期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建江  张贤达 《电子学报》2003,31(6):903-906
基于飞机旋转部件对雷达电磁波调制机理,以及对调制参数模型和回波特点的分析理解,本文针对防空雷达,分析了几种飞机目标的调制周期特征,提出了几种调制周期特征分析和提取的方法.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揭示了防空雷达飞机回波复包络中的调制周期特征,分析了在不同飞机姿态、不同雷达工作状态下实际回波中调制周期特征的稳定性,并讨论了调制周期特征用于辨识螺旋桨飞机的可能性.实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从防空雷达螺旋桨飞机回波中提取调制周期特征,并用于螺旋桨飞机的辨识.  相似文献   

15.
根据目前隐身飞机的特点 ,讨论了雷达组网反隐身的可行性 ,并给出了某一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组网反隐身的方框图及工作原理 ,给出了数据处理过程及计算机仿真结果 ,以验证雷达组网反隐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干扰走廊的功能与雷达体制无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提出的新概念是干扰走廊的作用机理与雷达体制无关,干扰走廊提供掩护,它对被掩护目标是更广义上的隐身,它的主要特征是对电磁波进行衰减.叙述了飞机投放走廊的主要问题,重新提出对干扰走廊的技术要求,并分述其原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各种隐身武器尤其是隐身巡航导弹日益成为许多国家的军事研究热点。介绍了巡航导弹实现隐身的主要技术,并且对其对抗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太赫兹雷达及其隐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太赫兹波技术领域基础研究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其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大。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太赫兹雷达的特点、国内外研究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及应用于隐身技术领域的泡沫型太赫兹吸波材料、太赫兹吸波涂层、左手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Network covert channels are policy-breaking and stealthy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computer networks. These channels can be used to bypass Internet censorship, to exfiltrate data without raising attention, to allow a safe and stealthy communication for members of political oppositions and for spies, to hide the communication of military units at the battlefield from the enemy, and to provide stealthy communication for today’s malware, especially for botnets. To enhance network covert channels, researchers started to add protocol headers, so-called micro-protocols, to hidden payload in covert channels. Such protocol headers enable fundamental features such as reliability, dynamic routing, proxy capabilities, simultaneous connections, or session management for network covert channels—features which enrich future botnet communications to become more adaptive and more stealthy than nowadays. In this survey, we provide the first overview and categorization of existing micro-protocols. We compare micro-protocol features and present currently uncovered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hese protocols. Afterwards, we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existing means for micro-protocol engineering.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propos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micro-protocols. These features include to introduce multi-layer protocol stacks, peer auto-configuration, and peer group communication based on micro-protocols, as well as to develop protocol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inter-connectivity for currently separated overlay ne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