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为合理安排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抽灌井布局,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通过Visual MODFLOW软件中的SEAWATV4热运移模块,概化地下水温度场运移过程,建立了符合研究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的水热耦合数值模型,采用不同的变量对合理井距离进行模拟研究,模拟得出在水温变幅不超过2 ℃的前提下,抽灌量300、800、1 500、2 500 m3/d的合理井距分别为26.5、53.0、80.0、106.0 m,可知温度场的变化范围受井距和抽灌量影响明显并呈一定规律性,应根据水源热泵系统不同的抽灌量要求确定合理的抽灌井距离。 相似文献
4.
5.
6.
基于含水层储能水、热运移的基本理论与控制方程,针对地下咸水层储能过程中渗流溶液密度及粘滞性系数变化显著的特点,对现有的地下含水层储能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完善,建立地下咸水层耦合储能模型,探索不同储能模式下含水层温度场变化规律及阶段性热量运移特征。研究结果得到,采用地下原水与去离子水回灌时,在储热运行期与间歇停运期粗粉砂层中热作用半径变化率分别为0.272m/d、0.008m/d,0.348 m/d、-0.04 m/d。在储能阶段,伴随回灌溶液温度上升、盐度降低,地下水渗流速度上升,导致对流换热与热弥散效应增强;间歇阶段,则由于地下咸水与回灌溶液间盐度梯度增大,在分子扩散作用下回灌溶液温度场影响范围减弱。 相似文献
7.
8.
9.
10.
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的应用条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含水层储能已成为一项应用日益广泛的实用储能技术,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大型空调项目。含水层储能系统能够跨季节利用夏季的热和冬季的冷,有效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进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论述了含水层储能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分析了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的应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回灌水水质条件,进一步提出了利用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储能流体及热前沿的形状和位置、储能位置和含水层的选择、储能过程与环境的作用、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具有节能和环保的重要意义,因而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深部地层储能技术与水源热泵联合应用工程实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详细阐述深部地层储能与水源热泵联合应用技术要点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天津市地矿珠宝公司改燃工程为实例,介绍了该工程运行系统的设计,并对系统冬季采暖运行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深部地层储能与水源热泵联合应用技术是一项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热(冷)负荷需求、室外温度变化、末端散热(冷)设备等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系统。在地质条件和末端散热设备一定的前提下,室外温度是影响供暖系统运行状态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系统运行参数也随之发生变化,系统运行时各参数之间相互变化规律可为今后相关的工程设计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高温肋板式蓄热器蓄/放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高温不锈钢肋板式相变蓄热器的蓄/放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多孔肋片和锯齿肋片对蓄热器蓄/放热特性的影响以及载热体入口温度和流量对相变材料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该新型肋板式相变蓄热器中,多孔翅片的性能优于锯齿肋片;随着蓄热器传热温差的增大和载热体流量的增加,蓄热器的蓄/放热性能越好;肋片作为换热元件可以很好的提高蓄热器的蓄/放热性能。所得结论可为高温肋板式蓄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初步建立了土壤高温储热热湿迁移过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结果表明,土壤热湿迁移过程中的湿度场稳定时间明显滞后于温度场,且与土壤类型和水力传导特性等有关.对于水力传导性较差的土壤,在高温储热初期,靠近热源的地方容易产生湿份聚集,使得湿度曲线出现一个短期峰值.与低温储热相比,土壤高温储热时湿度迁移对温度场的影响较大,温度场呈整体降低趋势,降低幅度顺序为:砂土>壤土>粘土.在该文模拟条件下,粘土的热湿迁移过程对于初始湿度的变化不敏感,而砂土的热湿迁移过程则依赖于初始湿度,且影响程度随着初始湿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以达西定律为理论基础,建立了模拟地下含水层储能真实环境的实验平台和模拟程序.通过实验数据和模拟程序的拟合,模拟真实环境的地下含水层温度分布和水流运移;以及回灌热水在实验台中流动和传热情况,发现回灌水对含水层的直接影响区域较小,含水层中水的横向流动和传热较为缓慢;含水层中垂向流动和热传递很小,各层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