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多相机械搅拌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气—液传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空气-水-玻璃珠(ρ-2630kg/m^3,dp=25μm)构成三相体系,在内置机械搅拌浆的内循环顺中进行实验。实验条件:表现气速Ug0.5-19.0cm/s,固含量ε,1%、2%、4%质量分数)、搅拌速桨速度为0-1200r/min。结果表明总体积传质系数KLa随气体表观气速和搅拌速度增加而增加。总能量耗散速率同时受通气能量耗散速率与搅拌机械能量耗散速率的影响。搅拌转速一定时,搅拌机机械能量耗  相似文献   

2.
颗粒对边界层及对流换热影响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气-固多相流动中颗粒对边界层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颗粒对边界层作 用的三区域模型,即加厚区、临界区、减薄区。根据该模型分析了气-固多相流对流换热机理, 为气-固多相流传热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求强化过渡流下液体传热的适宜扰流子长度,在Re=2300~10000范围内,对粘度为1.23mPa.s的柴油进行了模拟工业实验,分别得出扰流子长度为0,1.0,17.5,3.0m时的f-Re及Nu-Re关联式,并对各种长度扰流子强化传热性能进行了评价。与工业应用现场标定结果对比证实了上述关联式的可靠性,说明选择适宜的扰流子长度,可获较大的管内对流传热系数而耗能较少。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扰流子扰动效应规律,寻求适宜的扰流子长度,在Re=2300~10000范围内,以柴油和水为工质进行模拟工业实验,分别得出扰流子长度为0.0,1.0,2.0,3.0,4.0,5.0,6.0m时的f-Re及Nu-Re的关联式。通过对各种长度扰流子传热及阻力性能的比较,对扰流子的扰动效应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分段式”扰流子构想。工业实验的结果证实了上述关联式的可靠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用于腐蚀性乏气余热回收的新型无管束磨损的间热式换热器-双室流化换热器。类比壳管式换热器传热分析,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表明,换热器总热阻由两流化床气固换热热阻和颗粒循环流动传热热阻串联而成;颗粒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可控制其传热过程;加大气流速度,增加床层横截面积,选用大颗粒及加大颗粒流量等均可强化其传热。为后期 传热性及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拉伐尔喷嘴中气粉流的计算及喷嘴扩张段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者关于拉伐尔嘴中气粉流行为的数学模型。采用确定喷嘴临界截面的压强检验法,对不同的粉气比λ-0.1-0.9和不同粉粒直径dp=1-50μm。讨论了对喷嘴扩张段的设计,计算表明。临界推角随λ的增大而增大。且随粉粒直径dp的减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在一低速风洞中,采用局部模拟试验法对针形肋管束进行了纵向冲刷的传热和阻力特性试验研究.利用线性回归原理得出了针形肋管束的平均Nu数和阻力数的计算关联式,并与光管加以比较.试验结果为以针形肋管为传热元件的热能利用装置,提供了设计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Fluent软件分别对光管、单头螺旋槽管及双头螺旋槽管传热及管内流动情况进行模拟,得到了湍流状态下管内流场分布云图,并从场协同理论出发,分析了螺旋槽管强化传热机理.仿真结果显示,在低雷诺数条件下,螺旋槽使管内产生较多的二次流,速度在横截面上的分量增加,努塞尔数保持为光管的1.6~2.2倍,换热性能优于光管,并且双头螺旋槽管的换热性能要优于单头螺旋槽管.但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场协同角逐渐接近90°,努塞尔数增加趋势变缓,换热性能增加量变缓,而且当雷诺数较高时,螺旋槽管的阻力系数急剧上升,换热性能不及光管.  相似文献   

9.
开发了一套用于多相流流场测试的化工多相流分析系统,该系统应用简便,功能强大,并已成功用于竖直管内液—固循环流化床中固体颗粒运动特性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该系统能直观显示被测流场的运动状态,满足一定流场的测量要求;2)颗粒在管内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随颗粒的体积分率和流型的变化而变化;3)所得的试验结果能够解释液—固流化床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机理。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制药废水的水质特点,以乙酰螺旋霉素生产废水为例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厌氧反应器COD容积负荷为8-13kg/m^3d,淹没式生物膜暴气池容积负荷为4-8kg/m^3d,从而获得满意的出水水质,为制药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了实用,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际经验。  相似文献   

11.
翅片换热器中天然气烟气的冷凝传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雷诺数在100 ̄300之间的单排冷凝翅片换热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求出了传热因子、传质因了与雷诺数之间函数关系,为天然气冷凝热水器的冷凝换热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旋转圆筒表面对流传热和传质特性,用微型热偶式测温和测湿探头对旋转圆筒表面的温度场和浓度场分布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旋转圆筒表面对流传热和传质特性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类比性.旋转对纯传热边界层局部努塞尔数的影响规律与对传质边界层局部舍伍得数的影响规律相似;对平均努塞尔数和平均舍伍得数的影响规律也相似.当旋转雷诺数小于临界雷诺数时,旋转对平均努塞尔数和平均舍伍得数几乎没有影响,当大于临界雷诺数时,随旋转雷诺数的增大平均努塞尔数和平均舍伍得数也增大.  相似文献   

13.
Numer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bined heat transfer of radiation,conduction and convection in indirect near infrared ray (NIR) heating chamber.The effects of important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the shape of heat absorbing cylinder and heat releasing fin on the pressure drop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ere analyzed with different Reynolds numbers.The Reynolds numbers were varied from 103 to 3×106,which was defined based on the hydraulic diameter of the heat absorbing cy...  相似文献   

14.
固定床中煤与热载体颗粒混和热解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大同烟煤在热载体固定床(移动床)中的混和传热干馏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一系列挥发份气体析出特性曲线和颗粒混和热解的总体传热系数.对煤粒径、热载体粒径及初始温度对混和传热干馏规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文所获得的试验结果可供热、电、气三联产成套装置中热载体固定床(移动床)干馏造气炉的工业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利用水重力热管,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对在热管外壁面上溶液降膜吸收水蒸气并移出吸收热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所需热管加热段长度随膜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随输出热温度的提高而减小,并且降膜平均传热和传质系数随膜雷诺数的增加而降低;利用热管作为吸收器的传热传质元件,其传热温差很小,但在较大浓差和较大雷诺数下,所需热管加热段长度太长。在热管外壁面上的溶液降膜吸收过程有待强化,以使吸收过程产生的热量与热管的传热能力相匹配。  相似文献   

16.
用SIMPLE算法对横掠膜片管束周期性充分发展层流流动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Reynolds数下的摩擦阻力系数和Nuselt数  相似文献   

17.
对由重庆大学研制开发的新型三维外肋管叉排管束的换热及流动特性进行正交优化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光管管束相比,在Re=2900-14000范围内,三维外肋管束的换热系数增大了1.5-2.5倍,阻力增大了1-3.5倍。对实验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得出了实验条件下的换热及流阻的准则方程式,并对肋几何参数对换热及流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不同实验条件下新型弹性管束的传热特性,建立了传热综合实验台,计算得到了管束管外、管内及总传热系数随Re的变化曲线图。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弹性管束的管外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基本为同Re数下的固定管束的3倍以上,强化传热效果明显。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汽-水换热条件最好、水-水换热条件次之、恒热流条件最差。原因为管内流体介质对弹性管束的振动特性影响较大,振动特性增强使得传热特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对沿流向间断性布置矩肋的新型强化换热通道在Re=5×103~5×104的湍流范围内采用K-ε湍流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质量流量下此种强化换热通道的换热系数可以达到光滑通道换热系数的4~9倍.减小通道截面高宽比使得强化换热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20.
纵向涡是一种新型的传热强化技术 ,其传热性能好 ,安装方便 ,使用可靠 .以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在常壁温条件下纵向涡对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以及流动阻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 ,纵向涡发生器的传热强化效果与翅前端距有很大的关系 ,并存在一个最佳的翅前端距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