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手段,目前多数学者采用分期置换,且多数医生为增加术后假体稳定性,采用半限制性假体。目的:探讨双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三医院骨一科收治的27例双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均为同期双侧。根据症状、功能恢复及影像学检查评价置换后效果。随访时间为置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超过6个月1年1次,内容包括疼痛症状的消除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X射线片表现,假体位置有无松动、下沉等情况。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6个月。置换后疼痛消失,置换前屈曲内翻、外翻畸形纠正,患肢行走功能恢复良好。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由置换前平均31.8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2.7分。全组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下沉发生。提示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修复双膝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康复时间及住院周期短,可避免两次单膝置换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及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众所周知膝关节骨关节炎普遍存在于亚洲的中老年人中,但是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开展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国内相关报道较少。目的:通过对合肥市相关医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合肥市过去6年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年龄和性别的人口发展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01/2013-12-31合肥市相关医院收治的诊断为膝骨关节炎并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资料,病例资料来源于合肥市相关医院病案室数据库,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教育水平、体质量指数及手术部位等。在其中一家医院调取更加详细的临床信息,便于更详细的对男女性别间临床特征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2008至2013年共有1 146例患者因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增长速率明显增快,且女性高于男性。其中在一家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中,不同性别间在年龄、病程、教育水平、体质量指数及手术部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调查结果发现合肥市从2008至2013年间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数量稳步增长,且女性比例较男性高。但造成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数量差距的相关危险因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3.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常被用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全髋关节置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影响如何目前仍不清楚。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对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于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并获得术后1年以上随访的4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其置换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根据患者置换前后SF-36调查表,计算各维度评分,评估其生活质量;运用Pearson检验分析置换前各平衡参数与各维度评分间的相互关系,并比较置换前后的平衡参数及SF-36评分变化。结果与结论:患者矢状面正平衡与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呈负相关;胸椎后凸角与生理功能、总体健康呈负相关;腰椎前凸角与生理职能呈正相关;骨盆倾斜角与活力、社会功能呈负相关;骨盆入射角与躯体疼痛、活力和情感职能呈负相关。骶骨倾斜角与SF-36各条目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置换后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较置换前增加,矢状面偏移、骨盆倾斜角较置换前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置换后胸椎后凸、骨盆入射角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SF-36评分均较置换前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是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生活质量的可能因素。全髋关节置换能增加患者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减小矢状面偏移和骨盆倾斜角,并能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