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人对研究区致密砂岩的四性关系研究比较薄弱,测井解释精度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研究区的取心井的岩性、物性、含气性和电性等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采用岩心刻度分析、录井分析以及试气资料刻度测井的方法,细致分析了Y气田致密砂岩储层四性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电性特征为参照,分别讨论了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气性的电性响应特征。从而为评价和筛选有利储层,提高测井解释精度等提供合理的地质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山砂岩体储层厚度大,低孔低渗,储层岩性细,非均质性较强,深度相近的岩心物性差异较大;储层碳酸盐和泥质含量的增加使储层物性变差;该区地层水总矿化度较高,储层束缚水含量高,使得油层、水层电性不明显。测井资料划分油干、油水层难度大,储层参数计算较困难等特点。本文针对该类储层的评价难点和目标,结合岩心实验室分析物性资料、试油等第一性资料,对该类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岩心资料与测井信息建立转换关系,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解释模型,来确定储层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测井解释模式;实验分析资料、试油试采资料等分析了油层类型,建立了解释标准图版。  相似文献   

3.
张东地区沙二段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港油田张东地区沙河街组沉积物主要来自埕宁隆起,储层岩性主要以细砂岩为主,中砂岩、粉砂岩、含砾砂岩次之。本文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和试油等资料对沙二段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四性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该段油、气、水层各自的电性特征,储层有效厚度划分的物性、岩性、含油性与电性下限,以及油、水、干层识别图版,对今后油田开发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降低了利用电阻率识别油气层和水层的分辨率,给测井解释带来较大的难度。青海柴达木盆地第四系涩北气田的储层岩性主要是含泥粉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了利用测井等资料评价第四系低阻气层,文章在分析和研究测井曲线、岩心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取水层、气层测井曲线以及储层物性特征,剖析了低阻气层最主要原因是储层亲水且较高束缚水饱和度和高地层水矿化度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安塞油田杏北区岩心、录井、测井和试油等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在对有关资料详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四性关系解释图版,得出了该区的油水层电性识别标准和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从而为安塞油田进一步开发评价和增储增产,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
海安凹陷曲塘次凹断裂发育,阜三段砂岩储层岩相变化快,加之长期注水开发的干扰,给新钻井油水层测井解释造成困难。通过对研究区钻测井、分析化验及试油资料分析,对研究区阜三段的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阜三段主要发育中孔中低渗储层,岩性以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储层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油藏的富集程度,在岩性相同的情况下,含油性取决于物性的好坏。在此基础上建立油水层解释图版,得出该区油水层电性识别标准,对提高该区测井解释符合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王龙庄油田岩心、录井、测井和试油等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分别建立了王龙庄主力断块油层的解释标准及解释图版,为今后新井解释,老井复查,储量计算和油田开发调整方案设计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测井资料在低阻油层流体性质识别中解释符合率,依据不同储层测井曲线在小波分析能谱特征差异,通过对反映岩性、物性和电性测井曲线进行同类别同尺度小波能谱分析,提取其测井信号中的流体性质信号,建立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与含油气性的四性特征模型库,并依此对低阻油层流体性质进行识别。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的小波能谱分析法可有效提高低阻油藏流体性质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测井解释的准确度对油藏精细描述和储层研究的精度意义重大,裂缝性油藏的测井解释,不仅要考虑基质的孔渗特征,更要考虑裂缝对储层的影响。通过对柳沟庄油藏下沟组的测录井、岩心及试油等资料的收集、校正与分析,明确了该区下沟组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适合本区裂缝性油藏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同时在结合试油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统计分析,建立了该区储层油水层识别图版,确定了柳沟庄地区油水层识别标准及有效储层下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岩心分析资料结合试油资料,应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和交绘图技术,对研究工区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的四性关系进行了研究[1],建立了储层孔、渗、饱测井解释模型。利用测井和录井结合建立了梨树凹地区测井评价电性标准,为油田对梨树凹地区后期开发、油水层的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庆长垣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内,浅部盖层的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受沉积环境的影响,砂岩和泥岩互层较多,厚度变化较大,岩性较多样化。在钻探工程中,由于砂岩胶结度差,易成砂状,导致岩心采取率不高,在钻孔岩心编录时往往只有少量岩心。为准确识别地层岩性,利用已有钻孔岩心编录及测井数据,通过分析识别出粗粒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最后通过对综合柱状图的综合研究,对缺失的岩心进行调整得到相对完整的综合柱状图。  相似文献   

12.
以滩坝砂岩为代表的低渗透砂岩储层是现今勘探的热点和难点。利津洼陷沙四段上亚段滩坝砂岩储层主要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具有储层厚度薄,岩石颗粒细,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深入研究其储层特点并进行有效储层划分将为储量上报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在综合分析岩心、录井、测井、试油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利津洼陷沙四段上亚段滩坝砂岩储层的岩性特征、物性特征、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有效储层岩性、含油性、物性、电性下限标准,并根据本地区特点,用电阻率构建了一条补偿密度界限曲线,能较为准确地进行有效储层的识别,达到了客观识别和评价油层的目的。该研究思路和方法对胜利东部探区陆相低渗透储层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云南化工》2019,(10):165-166
通过对子长采油厂L346井区长6储层岩心物性分析、砂岩薄片鉴定分析和测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该区的"岩、电、物、油"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子长采油厂L346井区长6储层主要是极细粒石英砂岩。在物性较好的细粒砂岩段其在测井曲线上的解释结论为油水层时,其电性特征为自然电位呈现负异常,自然伽马呈现低值以及电阻率中—高值  相似文献   

14.
坨123区块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坨胜永断裂带。储层岩性以砾岩、砾状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受储层地质条件的影响,油层的响应特征受到削弱,甚至完全被淹没在储层岩性和物性的变化之中,给准确计算储层参数带来很大困难。在研究区块"四性"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测井曲线对岩性的敏感性,结合岩屑录井,建立了该区岩性识别曲线,并分析了不同岩性对储层电性和物性的影响,应用岩电实验数据,确定了该区岩电参数,建立了不同岩性下的储层参数计算模型,提高了储层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滴西地区的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岩心及岩屑资料,总结了火成岩岩性从基性到酸性在测井曲线上的变化响应特征;利用测井资料编制了交会图版,对火成岩岩性的识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双台子构造带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的中南部,东邻辽河坳陷最大的生油气洼陷—清水洼陷,具有充足的油气源条件。该地区目的层沙三段埋藏较深,热演化程度较高,有机质丰度高,有利于大量天然气的生成,但该段储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储层以低孔低渗型储层为主,在常规测井资料下,运用传统的砂泥岩测井解释方法对该段储层评价较为困难。为此,结合岩心资料和常规测井资料[1],分析该段致密砂岩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一套适合该段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根据SKZ油田砂岩油藏的地质特点,以测井资料为依据,结合取心、岩电、测试等分析资料,应用测井多井解释技术,建立了SKZ油田砂岩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储层岩性、物性的平面变化特征。其研究结果与岩心物性数据及区域地质背景符合完好,为SKZ油田的经济可采储量评价提供了精度更高的测井储层数据。  相似文献   

18.
STG盆地KYZ油田变质岩潜山勘探处于起步阶段,完钻潜山井基础资料薄弱,特别是潜山取心井较少,不利于储层特征的研究,本文从潜山岩心分析入手,通过岩心薄片与测井资料的分析,建立了岩性与电性的关系,形成了岩性识别的图版,为KYZ油田以及整个STG盆地变质岩潜山岩性的有效识别及储层系统认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该区储层主要岩性为砂砾岩、细砂岩,为特低孔渗储层,储层中流体含量少,其测井响应主要受岩性影响;砂砾岩和细砂岩其含油性、物性、电性标准均有一定的差异,影响测井解释结果。该方法对同类型油藏储层测井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效孔隙度利用测井资料进行解释,解释基础是怀利公式,利用钻井取心资料与对应储层的电性参数统计回归,建立孔隙度解释模型。为提高测井解释孔隙度的精度。应首先对岩心进行归位,即将岩心深度和测井深度匹配,已避免造成深度误差,这是建立孔隙度图版的基础。孔隙度求取后,利用主因子分析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回归关系建立渗透率解释数学模型[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