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胡尖山地区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观察、沉积构造以及测井结果等资料综合分析,运用沉积学原理对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胡尖山地区长4+5油层组沉积环境为河控三角洲,分别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其中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储集层的主要砂体。并对长4+5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聚集受有利沉积相带的控制,分流河道微相以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大,适中,是天然的优质储层,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的沉积相带,也是今后勘探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油藏精细描述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对储层孔隙类型进行研究,通用的方法是对岩石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压汞曲线等多种技术方法来分析。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区块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本区储集层主要孔隙类型是粒间孔隙,其次是长石溶孔、粒内孔。本区长6储层喉道类型主要以弯片状为主,其次为缩颈型喉道。本区内河口坝砂体喉道相对比较单一,但是分流河道砂体喉道的曲目相对较大,进而影响油气渗流性能。本区长6储层最主要的孔喉组合方式为残余粒间孔+溶蚀孔+细喉型组合。因此,认为胡尖山区块长6储层物性具有典型的低孔、超低渗特点。  相似文献   

3.
李艳  王孝江  刘云  安山 《辽宁化工》2012,41(9):933-935
通过单井相和地球物理测井相分析,根据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单井相图、电测资料来研究长2油层组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其沉积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河漫滩及河间洼地等四种类型.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研究区长2油层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是分流河道.  相似文献   

4.
王萌  高万朝  杨玉东 《辽宁化工》2020,49(9):1155-1158,1161
通过对岩石类型、颜色、沉积构造、粒度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单井沉积微相、连井剖面等综合分析,确定了定边油田贾崾岘油区长2~1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微相划分,并进行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贾崾岘油区长2~1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上分流河道和河道间微相,总体来看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5.
胡尖山长7油藏平均孔隙度仅8.9%,渗透率为0.17mD,属典型的致密油藏,并且天然裂缝较发育,油藏动用难度大,单井产能低,注水不见效。为探索致密油藏有效开发思路,实现长7油藏合理有效开发,该区开展了多项针对性试验,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开发试验所取得的对油藏认识和开发经验,对油田开发部署调整以及开发政策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胡尖山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北部。其三叠统延长组是一套河流和湖泊为主的碎屑沉积。本次研究区长2沉积相研究从工区大量的取芯井岩芯观察与描述入手,以取芯井为基础,对取芯井段进行精细的微相判识和标定,结合测井资料,确定它的沉积亚相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划分为水上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分流河道间沼泽、分流间湾、堤泛等微相类型。沉积相分析是研究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沉积相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魏晋秦  李鹏勃  周冕 《辽宁化工》2012,41(8):859-861,864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取得岩心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等特征的研究,结合测井资料,进行了环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3-长6油层组沉积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沉积互存,长4+5和长3油层组都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领域已由常规转向了非常规,由低渗透拓展到了致密油,长7致密油资源储量大,是稳产的重要资源。近年发现在陕北新安边长7亿吨级油田东部,毗邻区块纸坊长7油层组的沉积背景极为相近,通过对纸坊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沉积相带、储层特征与砂体展布、成藏控制因素及重点井解剖等环节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具备开发潜力。结合区内目的层试油试产的动态数据,下步可在该区S37、S209有利目标区加探评。  相似文献   

9.
泾河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其主力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油层。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分布及测井曲线相等特征,认为长8_1期为一套河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辫状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沉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旬邑探长区处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渭北隆起位置。主要运用多层对比的方法对旬邑探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温佳霖  安山  张刚  张敏 《辽宁化工》2011,40(9):998-1000
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结合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测井资料来研究长6油层组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其沉积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分流见湾等4种类型。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研究区长6油层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是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  相似文献   

12.
李元宁  陈艳霞 《辽宁化工》2011,40(3):264-266,271
根据大量的岩心观察及测井曲线分析,认为胡尖山-吴起地区长6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根据沉积层序特征,可将该区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沉积,水下天然堤沉积,水下决口扇沉积4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该区长6的有利储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今后该区勘探开发的重点,沉积相分析是研究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沉积相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云南化工》2019,(12):162-164
为了弄清悦乐地区储层的物性特征,对悦乐地区采样做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测试,对测试数据分析发现该区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原生粒间孔、粒内溶蚀孔是悦乐地区区长8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物性较差,为典型的致密储层。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长10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内大量的岩心观察和录井、测井资料的查阅,对井资料进行了大量单井微相划分,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10油层组主要以浅湖和三角洲沉积为主;确定了较为详实的剥蚀线、湖岸线及深湖线,作出了沉积相平面图,表现了盆地内研究层位的沉积相在平面上呈环带展布的特征。由于砂体的发育情况完全受控于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因此沉积相的确定可为寻找有利区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主要研究对象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3油层。利用原始单井资料、测试数据、显微镜薄片观察以及扫描电镜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所研究的主要特征有此油层的物性特征、岩石学特征、孔隙分布特征,下面将展开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耿懿  崔跃  吴永超 《辽宁化工》2014,(7):917-919
以前的研究一直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延长组油藏仅受到沉积相的控制,其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但笔者经过研究发现,陕北斜坡中川区长6油层组油藏并不仅仅受到沉积相带的控制,而是受沉积相、构造、盖层以及油源条件等综合因素的控制。作者分别从沉积相、构造、盖层、油源条件四个方面分析了对于油藏分布的影响,认为中川区长6油层组油藏是一个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岩性油藏次之的复合油藏。  相似文献   

17.
长2油层组是姬塬地区延长组的重要含油层之一,以岩心,测井和地质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姬塬地区曲流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总结出两种亚相,五种微相的沉积类型。其识别标志是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远砂坝三种沉积微相沉积构造特征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形式。进一步编制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分析其展布特点和演化规律,对研究区的油气富集因素探讨以及今后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以及高压压汞等测试手段,重点对鄂尔多斯盆地义正地区长6油层组孔隙类型和储层特征经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浅水湖泊三角洲型致密油砂岩储层。义正地区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长石砂岩,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最发育,多种复杂的成岩作用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并致密化。研究区储层具有5类孔隙结构类型,其中中孔细喉型和小孔—微孔隙细喉型为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庄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井、录井、露头以及岩心等资料,结合延长组区域上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演化规律,认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为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岩性主要为灰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灰绿、灰白色长石砂岩互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和浊流相等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连通性好,构成研究区内最主要的含油层系。通过对沉积微相的研究,为研究区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地质基础,进而为下一步勘探部署工作做好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沉积微相的研究会对砂体展布特征和储层特性造成巨大差别,本次研究主要借助岩心沉积特征分析、岩性组合分析、测井曲线识别、及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得出黄陵探区长6期位于湖盆中心,三角洲前缘在此处发生水下滑塌,形成三角洲前缘水下滑塌浊积岩,沉积微相平面展布为自东北向西南呈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