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及两年前汶川"5.12" 8.0级巨震的初步分析,研究了灾后重建的源于城市与建筑安全设计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点.一次比一次巨大且复杂的灾难令人刻骨铭心.但它更昭示人类.下一次灾难降临城市该如何应对.无数灾例说明,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越有必要发问是否进行了安全设计,只有从系统化与灾难周期全过程的视角去把握灾难对策(技术与文化、自然与人为、社会与经济、心理与生理、职业与责任等)才真正有望形成一个与和谐社会趋于一致的城乡建设的安全环境与可保障空间. 相似文献
2.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对全社会防震减灾思路、灾难分担和保险机制的考验。反思灾害的发生,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应有重点地启动全国城乡综合减灾规划的编制;确立城乡建设“大安全观”,强化巨灾综合管理与技术对策研究;加强对农村住宅抗震防灾设防的可行性研究;使中小学校(含托幼),医院成为城乡建设的“特别保护区”;将减灾继续教育制度化,并筹建“国家防灾抗灾技术学习馆”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浅析中国西部灾情出发,通过四川汶川大地震威胁下震害教训的惨痛分析,研究了围绕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诸问题。并通过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安全设计的经验分析,给出了立足中国城乡安全减灾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2013年是汶川"5.12"地震巨灾五周年,是青海玉树地震三周年,同时也是"非典"事件十周年……面对这些灾难记忆,国人的纪念之思必定是串联的,必定要将这不同年份的黑色记忆综合考量,既思考进步,也思考问题,尤其要重新建构对城市灾害风险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5.
汶川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后的各项灾后重建工作,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入手,提出用以进行风险识别、分级和评估的技术方法, 然后依据上述方法,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可能存在的13类主要风险加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日历翻卷,距5·12汶川大地震不知不觉已经有一年了,一幕幕场景依然像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地震等自然灾害是无法抗拒的,作为燃气行业的从业者,是否从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树立了正确的灾难防范意识,建立和完善了应急预案和体系?在灾害发生时,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灾害造成的燃气供应系统破坏降到最低,减少二次灾害的发生,这成为我们燃气行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值此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本刊特发专题报道,一方面唤起全行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经验交流,充分发挥科技及严格管理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成为化解种种风险、战胜灾害的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综合减灾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兼论汶川“5.12”大地震的灾后重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及任务出发,提出了我国城乡防灾减灾建设必须走综合减灾的思路,特别结合“5.12”汶川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与综合减灾思路下的灾后重建规划编制要点。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防灾减灾策略——值此汶川“5·12”巨灾三周年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的《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一书中,有一篇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2008年7月23日在世界遗产大讲堂上所作来自文化遗产保护抗震救灾前线的报告。文中说,截止2008年7月下旬,我国共有7省(市)的169处国家重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灾后城镇恢复重建"既好又快"的目标,需要"建设周期压缩、技术可控可行可靠、城市空间品质营造"三方面的技术保障,简单的多技术叠加在灾后城镇恢复重建的特殊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规划与设计技术方法的科学、合理集成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有效路径。文章针对灾后城市恢复重建特殊的复杂条件,归纳了在实践中集成多学科和多专业建构的灾后城镇重建规划与设计技术方法集成体系,以及以城市设计作为"空间总控"平台进行集成应用的经验。这一体系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应对灾后城镇重建复杂条件的规划与设计适用技术选择:多学科协同的灾后城市重建规划设计技术集成体系;以城市设计作为整体技术集成的协作合成平台。 相似文献
11.
12.
汶川“5·12”大地震对城乡安全建设的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应对灾情有全面认知 中国西部是构造活动极为强烈的地区,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中国东部向西部推挤的联合作用,使西部地区有呈一定方向的多条活动断裂带.西部地区的地震大多位于地下30~40公里处,对地表及建筑物造成较大破坏;地震活动周期短,青藏高原南部、天山地区的地震活动周期分别为几十年和一百年.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受灾城镇重建规划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中所造成的巨大灾害,让我们反思以往规划选址与城镇发展过程中忽视地质状况、自然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容量等问题.在灾后重建中必须以城镇的生态安全为本,审慎评价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科学确定生态承载力;根据生态容量,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交通系统;建构合理的城镇、村庄体系,从而达到提高灾后重建效率的目标;在物质空间规划层面,应保证城镇内部的安全,提升城镇应对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日历翻卷,距5·12汶川大地震不知不觉已经有一年了,一幕幕场景依然像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地震等自然灾害是无法抗拒的,作为燃气行业的从业者,是否从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树立了正确的灾难防范意识,建立和完善了应急预案和体系?在灾害发生时,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灾害造成的燃气供应系统破坏降到最低,减少二次灾害的发生,这成为我们燃气行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值此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本刊特发专题报道,一方面唤起全行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经验交流,充分发挥科技及严格管理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成为化解种种风险、战胜灾害的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城市现代化的国际背景及安全态势入手,结合北京城市的灾害背景,系统研究并提出了2008年"安全奥运"建设应强调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控制对策,并解析了"安全奥运"的风险、工程、管理与文化的四大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与社会的不稳定关系
我国地震、干旱、洪水和台水灾害严重。自公元自206年(西汉朝)起,至1963年的2142年间,天祸总数达5150次,平均每四个月强即遭灾一次。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传统地震灾后住房重建模式及其缺陷后,提出市场化背景下的灾后住房重建的基本思路,强调应处理好城镇与乡村、市场与政府、产权所有与社会公正、当地政府与对口支援政府、就地重建与异地搬迁重建、房产拥有者(业主)与原住房贷款银行等六方面的关系,并阐述了政府补助的四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对各种困扰当前住房重建工作的难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给出了有助于灾区基层干部理清重建思路、建设标准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安全发展状态堪忧北京7.21暴雨的启示令世界震惊的北京7.21灾难,在16个小时中,暴雨横扫北京1.6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200万,生命线系统全面瘫痪,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截至8月初已有79名蒙难者,创下新中国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死亡人数之最.北京7.21暴雨之灾有61年一遇的说法,本质上是告知社会这是一场自然灾难,这确有难解的迷思.自1951年至今,北京历史上有过几次相仿的特大暴雨天气,如1963年8月8日朝阳区来广营降雨464毫米(死亡27人);1972年7月27日怀柔八道河降雨479.2毫米,问题是今天与50年前相比,城市化率大为提高,现代的高速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建设在给城市带来繁荣的同时,更为城市安全保障留下难以跨越的危机.对于水安全的属性问题,在2010年的世界减灾日上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指出,在当代社会已难再找到纯粹的致社会之灾的自然灾害了,全球尤其是大城市要格外关注自然诱因造成的灾难扩大化问题,因此,对7.21暴雨之灾的61年一遇自然灾难说,最有说服力的说法应是,北京的不堪一击缘于自然之灾、与其脆弱的应对能力表现与突发事件的无序化. 相似文献
20.
从2008年"5.12"地震后四川德阳孝泉民族小学的灾后重建设计工作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学校于2010年10月完成重建并已投入使用,现在终于可以做一个系统的回顾。■思考"5.12"汶川地震使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民族小学的教学楼损毁,学校迫切需要重建。孝泉是一个人口四万左右的镇,位于德阳西北面,紧邻绵竹,也是受地震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学校的灾后重建得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