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层析成像低速带速度反演和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在地形起伏剧烈和表层低速带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做好野外静校正是取得高质量叠加剖面的重要一步,面确定表层低速带速度是做好静校正的关键。常规的(基于折射波到达时或者微测井等)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得正确的低速带速度和静校正量。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可由初至波的到达时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并求得静校正量。正演使用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反演采用SIR方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可看出明显改善了复杂地区(沙漠、山地等)地震叠加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表层风化带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做好静校正是取得高质量叠加剖面的重要一步,而确定表层低降速带速度是做好层析静校正的关键。该项技术多用在山地、沙漠地区,但是长波长静校正量在地表复杂的平原地区还是存在的,对高精度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的提高,对构造的最终成像影响较大。本文利用初至波旅行时结合微测井、小折射等野外调查资料,通过射线追踪方法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模型并求得静校正量,首次在胜利平原地区的永新高精度三维资料实际处理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地表时间问题严重困扰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质量,进而影响到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圈闭识别和储层物性研究,可见高精度静校正技术对微幅度构造油藏、岩性油气藏研究意义重大.以松辽盆地塔112三维地震工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为例,研究出一种基于表层数据库模型约束的组合静校正技术,首先分析了地震资料处理中现有静校正技术的不足,阐述了应用微测井资料建立近地表模型的过程,剖析了初至折射波静校正在实际应用中造成其低频分量不准确的原因,给出了应用表层数据库模型静校正量低频成分与初至折射波静校正量高频成分组合来解决近地表时间问题的技术策略.该技术在塔112三维地震工区应用取得满意效果,与单纯使用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技术相比,不仅消除了假构造现象,而且剖面叠加质量较高,有助于精细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4.
苏北永安高精度三维工区地表及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较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而存在低降速带的永安地区地震资料并不适合高程静校正的应用,无法提高静校正计算的精度。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可适应复杂的地表情况,通过建模准确地计算出静校正量,然后对地震资料进行处理。该技术在永安工区的应用,消除了三洋河流域近地表静校正量的影响,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由于地形和低速带、降速带起伏变化,以及野外采集施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初至波静校正方法计算静校正量,对炮点以外的检波点无法获取有效延迟时间及近地表模型,这就意味着不能得到准确的静校正量,在地震资料处理中产生边界效应。提出了在无炮点覆盖的检波点区域内,按照一定间隔的炮点距(需要参考表层厚度)增加激发点,弥补初至波静校正对边界延迟时间计算中的缺陷,提高复杂近地表结构模型的准确性,消除边界效应在地震资料处理中所产生的中、长波静校正量不准的现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精细勘探需求。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西部沙漠地区,起伏剧烈的沙丘造成了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在沙丘成因单一、物性变化不大的沙漠区,通常应用时深曲线静校正方法来解决静校正问题,但在沙丘成因多样化或者沙漠边缘区域,应用常规的时深曲线静校正技术误差较大。基于微测井测量数据的地质统计学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逐点时深曲线静校正方法。基于数据正态分布检验、变异函数分析等地质统计学手段,明确了沙漠地区沙层厚度与地震波垂直传播到地表的时间之间具有空间分布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微测井测量数据进行插值,得到各炮点和检波点处的时间-深度散点数据,再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有散点进行拟合,获得炮点和检波点的时深曲线量板,计算静校正量。以准噶尔盆地S1X工区野外64口微测井的测量数据为控制点,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得到各个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交叉验证,该方法获得的静校正量与微测井获得的静校正量基本一致。应用该静校正量进行了叠加成像,并与常规静校正方法处理后的共炮点道集和叠加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逐点时深曲线静校正方法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时深曲线静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纵横波共检波点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是利用纵波和转换波资料信息,解决转换波资料较大时移剩余静校正量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时,出现了纵横波速度比值求解不准确和资料呈现浅、中深层静校正量不一致的情况。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出现以上情况的具体原因,针对该方法的工业化实施缺点,提出了改进措施;利用纵波构造控制解决转换波长波长剩余静校正量;采用常规剩余静校正进一步求解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应用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再次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得到更精确的速度;进行动校正之后,采用基于纵横波CRP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和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求解最终转换波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实际资料应用表明,改进措施后,结合文中工业化实施流程能够进一步提高方法在处理多波资料时的适应能力和静校正量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8.
层析静校正技术在永新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表层风化带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做好静校正是取得高质量叠加剖面的重要一步,而确定表层低降速带速度是做好层析静校正的关键。常规的折射波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得正确的低速带速度和静校正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层析反演技术可由初至波旅行时结合微测井、小折射等野外调查资料,通过射线追踪方法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模型并求得静校正量。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可看出明显改善了复杂近地表地区叠加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关于塔中大沙漠区低速带调查重新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塔中大沙漠区,小折射和微测井是野外低速带调查的主要技术手段,旨在得到近地表速度分布,指导井深设计和计算野外静校正量.塔中大沙漠区的设计井深一般在潜水面以下1~3 m,利用小折射和微测井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潜水面的埋深.但野外静校正量的计算需要得到替换速度(2 000 m/s)以上所有地层的精细速度分布,由于受到采集密度和探测深度的影响,利用小折射和微测井技术得到的野外静校正量存在较大的误差,野外静校正后的叠加剖面存在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为此,用非线性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替代小折射和微测井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最后,针对塔中大沙漠区潜水面稳定这一特点,讨论了野外低速带调查仅确定潜水面的埋深的可行性,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调查点密度.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表的沙丘起伏大,表层结构极为复杂,静校正量求取是确保地震资料成像质量的关键。因此,通过微测井资料建立了表层速度和结构模型,高精度的模型静校正方法解决了低频分量的静校正问题。组合应用折射波的静校正高频分量得到了满加尔凹陷二维地震资料静校正量,在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同时提高了地震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11.
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静校正方法具有垂直时移的特征,经过静校正处理后各地震道的反射时间由浅至深产生了一个相同的时移。尽管各反射to时间在静校正处理后发生了变化。但在静校正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这就使得动校正速度(通常称之为叠加速度)发生了变化。动校正速度的变化量往住取决于静校正对反射1o时间的改变,而反射to时间的改变又往往与静校正基准面和地震数据处理基准面的选取有关。在表层结构相对简单地区,所求取的动校正速度与实际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波视速度比较接近,但在表层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经过基准面静校正后,特别是经过区域静校正后,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其动校正速度用于构造解释和地质解释会产生很大误差。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定量分析了静校正对速度场的影响。为以后基准面的确定、基准面静校正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斜坡上的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目标,但在地震剖面上龙王庙组顶界不易对比追踪,其储层识别困难,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处理技术攻关研究。为此,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约束层析静校正加剩余静校正技术来提高静校正精度;叠前保真去噪技术提高资料信噪比;井控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进行高频补偿,提高纵向分辨率;精细速度建模及叠前偏移技术提高横向分辨率及成像质量。最终获得的地震成果剖面主频为35~38Hz,频宽8~70Hz,分辨率及信噪比明显提高。对于龙王庙组储层厚度30m以上的地区,储层地震响应特征清楚,井、震匹配较好,龙王庙组滩体叠置接触关系清楚。但对于储层单层厚度小于20m的地区,在已提高分辨率处理的地震剖面上仍难以识别龙王庙组储层,需要通过地震正反演或提高地震采集原始资料的有效频宽来实现薄储层的地震识别。  相似文献   

13.
关于山地静校正和偏移基准面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对在西北地区复杂地表条件下获得的地震资料的处理中 ,静校正和基准面的选择是影响处理效果的关键技术环节。根据多年山地地震资料处理工作的实践 ,提出了用野外地表调查参数与折射波静校正相结合的方法剥去低降速带到高速带顶界、将数据校正到一个固定基准面、进行高频和低频分离、在 CMP面上求取速度、进行叠加 ,然后用固定基准面偏移法解决好偏移基准面问题。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最终出路是在深度域从地表开始进行偏移  相似文献   

14.
速度分析是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速度分析的质量直接影响动静校正,继而影响叠加成像以及偏移归位。针对如何优化速度分析,提出了基于道集资料噪音衰减、道集内相位时差校正、道集优化处理以及速度拾取应用约束等过程的优化速度分析方法。该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新进展——静校正和叠加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第 6 5届EAGE年会发表的有关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论文中 ,静校正、去噪和叠加成像技术仍然是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 ,静校正已由简单的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发展到层析静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等。在叠加成像方面 ,CRS叠加、非线性扩散滤波等可直接用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叠前的非拉伸动校、子波的一致性、三维速度滤波等叠前处理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地震与声波测井匹配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资料与测井数据之间的匹配问题已成为地震岩性解释,油藏描述,储层反演以及储层监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目前,用于地震与测井匹配校正的方法主要有经典的闭合差校正法,基于杨氏谐振Q模型的直接匹配法以及基于多分辨分析技术的匹配方法,经典的闭合差校正方法简单直观,适应性强,但当不存在VSP数据时,需要先进进行准确的合成记录制作和层位对比;基于杨氏谐振Q模型的校正方法虽然可直接进行测井与地震数据的匹配,但其对测井速度精度要求较高,且仅对闭合差为正偏差的情形适用;多分辨分析方法与经典闭合差校正具有不足之处相同,但前者自动化程度较后者要高,本文在系统分析现有匹配校正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新的匹配滤波方法,该方法可以从时间、相位、频率等多方面实现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的匹配、校正、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在第65届EAGE年会发表的有关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论文中,静校正、去噪和叠加成像技术仍然是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静校正已由简单的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发展到层析静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等。在叠加成像方面, CRS叠加、非线性扩散滤波等可直接用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叠前的非拉伸动校、子波的一致性、三维速度滤波等叠前处理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缘区块车排子地区主要圈闭类型为地层及岩性圈闭,勘探目标较为隐蔽,对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有较高的要求。分析了高分辨率处理的适应性,针对该区资料的特点.提出了高分辨率处理应解决的问题,即提高地震探测精度.就是要求地震勘探具有更高的垂直和空间分辨率,有更强捕捉弱信号的反应能力。研究了一套适合本区的高分辨率处理方法,即在保证信噪比的前提下,通过噪音压制、反褶积、静校正、高精度速度分析与叠加等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成果剖面中各反射层位波组特征清楚,层间信息丰富,波形自然稳定,断层走向清晰,断点干脆,能够较好地满足地震资料解释的要求。解释成果也表明,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及处理流程设计正确、合理,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在西部复杂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处理中至关重要。在中国西部地区,地表起伏剧烈,表层低速带横向速度变化较大,静校正问题严重。传统的野外静校正和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准近地表速度模型和静校正量。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通过非线性算法反演出准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求出准确的静校正量。给出了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包括射线追踪和联立迭代重构法反演。通过在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的实际应用,明显改善了地震叠加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地表地形复杂的地区进行低降速带探测时,采用常规地震小折射方法,在现场难以实施,而且效果往往不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进了瑞雷波法进行实验,取得较好成果。在地震测线上布置一定密度的瑞雷波探测点,结合少量的微测井资料,通过对瑞雷波资料和微测井资料的对比,推算出纵、横波比值。然后通过瑞雷波资料的处理、解释,计算出测区的静校正值,用于地震资料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