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珠江口盆地新近系珠江组碎屑岩体系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的平面展布,从东沙隆起整体出发,通过岩石学特征、岩心观察、综合录井、测井资料、单井沉积相研究,认为研究区的碎屑岩体系发育三角洲、无障壁滨岸一海滩和浅海3类沉积相,可识别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前滨、近滨、远滨、陆棚等6种沉积亚相及若干沉积微相;得出了研究区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并明确了物源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震旦统克孜苏胡木组详细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组合及沉积层序研究认为,研究区克孜苏胡木组为一典型的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可划分出滨外陆棚、障壁岛和潮坪3个亚相;障壁岛海滩体系在研究区发育近滨、前滨微相而后滨砂丘不发育;潮坪沉积体系包括潮上带、潮闻带和潮下带3个微相;沉积演化和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其属海退模式。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演化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是指在深水环境中弗洛德数大于1,沿水下斜坡向盆地中心搬运、在水力跳跃机制作用下发生超临界流与亚临界流频繁转化、形成易于保存的大型波状旋回坎的高密度流。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的沉积识别标志主要包括牵引毯作用形成的分层构造,即后积层理、短波状上攀交错层理、假前积层等层理构造;水力跳跃作用形成的侵蚀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等局部识别标志和旋回坎综合识别标志。理想条件下,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在垂向上由下至上形成砾质旋回坎、砾质流槽-凹坑沉积充填、砂质不稳定逆行沙丘沉积、砂质分层沉积和沙纹沉积及正常沉积的有序组合。旋回坎可分为侵蚀型和沉积型,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呈现侵蚀型向沉积型的演化。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沉积演化过程主要受流体沉积物浓度、流体流量、沉积物粒度、沉积速率等内部因素和地形坡度、坡折带位置、水深及可供侵蚀的沉积物特征等外部因素的综合控制。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的相关研究加深了对沉积物重力流水道形成机理、深水块状粗碎屑成因、重力流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现阶段关于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的流体动力学特征、沉积识别标志及形成演化过程的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西部前陆盆地冲断带垂直隆升高度与水平挤压缩短的分析,认为前陆冲断带的构造逆冲作用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分别由垂直方向的隆升力和水平方向的前展力组成的矢量合力,两种力的联合作用控制了冲断带的沉积充填特征。垂直隆升作用产生逆冲型断层,形成垂向运动位移量,使冲断带山体隆升、盆地沉降、产生可容纳空间。水平前展作用产生走滑型断层,形成水平滑动位移量,使山体前移、物源前进。由此,将天山南北前陆盆地冲断带古近纪—新近纪的构造逆冲作用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3套粗粒沉积物与2套细粒沉积物。①古近系底部砂砾岩是早喜马拉雅运动初始期逆冲推覆的标志,同时也是以水平前展力为主阶段(垂直隆升力为辅联合作用)陆源碎屑沉积充填的产物;②新近系底部发育的砾质粗碎屑沉积体是中喜马拉雅运动初始期逆冲推覆重新活动的标志,是冲断负载初期以水平前展力为主构造逆冲作用的结果;③新近系顶部库车组/独山子组底部砾质粗碎屑沉积体发育在中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是基底回弹抬升后期、水平前展力作用下大量沉积物供给、砂体进积的产物。古近系与新近系的2套湖相泥岩沉积,是在垂直隆升力为主作用阶段,山体抬升导致山前挠曲沉降加剧,致使湖平面上升而出现广泛沉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塔中地区志留系风暴沉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大量岩心观察肽岩相与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在 塔中地区志留系识别出两种风暴沉积序列,它们分别产出于海滩和陆棚环境。海滩风暴沉积序列与发育冲洗层理或槽状交错层理等的前滨-上临滨砂共生,主要由块状或具有正粒序的砾岩以及含砂岩、具近平行层理或丘状交错层理的砂岩等岩相单元组成。  相似文献   

6.
新泽西州南部为一水动力状态受潮汐控制的障壁海岸。大湾,这一障壁后盐沼复合体中通过潮沟进水的开阔浅水泻湖,看来是由两个进潮口从内陆架输入碎屑物的沉积凹陷。该系统的潮汐水动力学和沉积堆积型式的研究为一种沉积作用数值模型提供了基础。该模型预测,在穿切大湾的沿海运河附近有粗粒(>20μm)沉积物快速堆积,主要发育与风暴有关的沉积事件。观测结果总体上证实了这种预测。砂在与两条主潮沟(大潮沟及英格勒姆联潮道)相联的涨潮三角洲上和在沿海运河中快速堆积。细粒碎屑主要呈有机矿物集合体搬运,并缓慢堆积(<2.7mm/y)在大湾西南部及东部。由于三角洲上的波浪作用和涨潮流(U_(0.4)dma× 42mm/s),浅水(0.6m)湾中常出现底部沉积物的再悬浮。可是,大湾多数地区的潮流速度很低(U_(0.4)dmax<18cm/s),某些地方还有大型藻类存在,却助长了净堆积作用的发展。尽管沉积物堆积数据变化很大,其堆积速率的范围却表明,大湾的近代淤高,与4mm/y 的局部海面上升是大体相当的。  相似文献   

7.
沉积物补给问题涉及到一系列的状态变量,这些状态变量又对地表坡度产生影响,对于整个沉积物补给和沉积物的结构(砾石,砂,泥质的比率)而言,其空间及时间上的变化都会引起沉积与侵蚀格局的改变,对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产和潜在的影响,我们对北海盆地16种成因的地层层序分别进行了层序颗粒体积的定量测定,所谓层序颗粒体积也就是某一地层序旬中的沉积物颗粒体积(即地层序总体积减去胶结物的体积和孔隙体积)通过计算就可以求向  相似文献   

8.
由 Vail 等(1977)确定的全球海面变动历史,是由从新生代底界到上新世—更新世界线之间(65到1.8百万年)的23个海面升降周期组成的。我们考察了这段全球海面变动历史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大陆边缘的浅海沉积记录和深海沉积、沉积缺失和侵蚀的记录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考察了它们与极地冰川作用历史的关系。澳大利亚新生代大陆边缘海相层系中一系列沉积周期是以间断长短各不相同的不整合面为界的。新生代时澳大利亚西缘和西南缘大地构造上的稳定和干旱气候产生了以间断为主的沉积记录。这与大地构造上较为活动的东南部边缘盆地的较完整的层系成鲜明对照。澳大利亚新生代有4个主要周期,即古新世到早始新世;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渐新世末到中中新世晚期以及中新世末到第四纪,它们与 Vail 等(1977)提出的超周期 Ta,Tb,Tc,Td 和 Te 相当。在新西兰,新生代的大部分期显示出典型的沉积周期,它们以不整合面或相应的整合面为界,这些界面是由大规模快速海面变化造成的。新西兰海相第三纪层系由23个期组成。在18个介于古新世末(53百万年)与中新世末5百万年之间的期界中,有16个似乎相当于海面升降周期的界线。在新西兰,海面低位已被良好地记录(以不整合面为标志),这是它在新生代时的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造成的。在到中渐新世为止的大部分新生代早期,随着太平洋—澳大利亚板块边界迁移到新西兰,这个地区开始抬升。到新生代末(晚上新世—第四纪)抬升达到顶点,因此出露了可供研究沉积周期的,近乎完整的海相新生代层系。由海面升降变动形成的不整合面,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对比工具,特别在有充足的陆源沉积物补给的大陆边缘,这种不整合面可用来补给古生物的对比。就对比来说,不整合面最终可用性决定于海面变动速度,或者决定于反映海面变动的沉积相变化的速度.如果象 Vail 等(1977)提出的那样,海面变化是迅速的(10米/1,000年),则地层分层率就高(±10~5年);相反,如果海面变动减缓,地层分层率也下降。把不整合面用于地层学,将被证明是一个对比全世界典型的陆地剖面与深海剖面的重要工具。海面升降变动也相当明显地影响陆源物质与可溶物质向深海的补给,因而可推测这种变动地部分地控制了生物沉积量。海进捕获了陆源物质和有机碳,而限制了可溶物质向开阔大洋的补给,因而在深海中增强了碳酸盐的溶解。深海沉积间断次数变化的历史似乎直接与海面升降变动有关,高的海面导致沉积间断次数达到最多;而低的海面使沉积间断次数最少。底流以及大洋水对生物骨骸物质的侵蚀作用,似乎也直接影响到深海沉积间断的次数。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观察、粒度和遥感资料的综合分析,详尽描述了青海湖二郎剑—黑马河地区从物源区到沉积区的地表沉积动力过程。青海湖南岸现代前滨亚相的湖滩沉积分为滩脊、滩脊间、滩后席状砂和滩后潟湖。以现代滨岸相的研究为基础,结合两个典型剖面,深入分析单一期次和多期次湖滩的沉积特征,建立了多期次湖滩的沉积演化模式,并对比分析古今滨岸相的沉积特征。青海湖南岸源-汇沉积体系的控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物源区的岩性特征、水系、植被类型和覆盖度、风场、波浪、湖流、湖平面升降等。山地地貌影响着水系分布、区域风场和沉积物搬运距离,湖底地貌影响着湖流的环流方向。被侵蚀和搬运的沉积物类型取决于物源区的岩性特征。植被类型和覆盖度决定着物源区沉积物的稳定性。水系的径流量和沉积物的供给类型及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影响着沉积物搬运过程。区域上的风场特征与降雨量存在着密切关联,从而间接影响植被类型和覆盖度。波浪控制着单期滩体的形成。湖平面升降影响着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从而控制着多期滩体的形成。青海湖南岸二郎剑—黑马河地区现代沉积体系的形成与展布除了受源-汇体系控制,还与风向和风力有关,具有明显的强物源、背风的特征,表现为强物源背风体系。  相似文献   

10.
针对深水勘探钻井及测井资料不足但地震资料相对丰富的特点,在深水沉积学理论的指导下,明确了各类沉积单元的典型识别特征,优选出对特定识别特征最为敏感的地震属性以实现对深水沉积单元的表征。该研究将深水沉积单元的侧向边界划分为渐变型、突变型和标志物型3种。针对不同的边界,根据地震属性的数理意义进行属性优选并为特定地震属性赋予地质含义。研究结果表明:渐变边界处砂质含量的逐渐降低即为其典型识别特征,可通过振幅类属性加以识别;突变边界两侧地震波形具有不连续性,可根据相干属性识别;标志物边界如块体搬运沉积底部的侵蚀擦痕边界,可通过方位角属性加以识别。深水环境下,加积型水道和朵叶均具有渐变边界;侵蚀型水道与两侧被侵蚀地层间存在突变边界;而块体搬运沉积则由于底部侵蚀擦痕的存在而具有标志物边界。此研究从沉积学角度为深水地震勘探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1.
1前言 术语“贮存空间”指沉积盆地的体积,沉积盆地位于基面以下,上部出现剥蚀,下部出现沉积。高贮存沉积环境是一种沉积建造,其内部空间可用于沉积堆积,不管盆地下沉还是海平面上升,总是平衡于或超过沉积物输入的体积。高贮存沉积物很少受到剥蚀,因而有利于提供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的优良纪录,因为沉积在这样环境的先前沉积层很容易受正常压实和成岩过程而改变和变形。墨西哥湾全新世到中新世岩石是高贮存沉积环境的极好实例,本文列举的三维地震资料实例正是来自这个盆地建造,这个三维勘探区仅位于德克萨斯科帕斯克里期蒂(Co…  相似文献   

12.
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特征及储层发育规律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以大量钻井取心、测井及实验测试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油砂山地区上新统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滩坝体系沉积微相、分布及演化特征、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浅水三角洲与滨浅湖沉积在砂地比、层理构造、微观结构、测井相等方面可有效区分。上新统依次发育滨浅湖沉积、滨浅湖与三角洲前缘过渡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的进积层序。受沉积控制,储层成分成熟度不高,成岩作用具碱性成岩特征;沉积微相及胶结物体积分数是储层物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漂砂面的描述与定义漂砂面这一述语是指上覆风沉积物与下伏水成沉积物之间的各种侵蚀与沉积接触面(表1)。它们一般是当强烈的、局部不饱和的风移动和改造了暴露在地表的水下沉积物、沙漂移期间产生的,它可以形成于经受定期干噪的任何环境中。侵蚀状况受制于沉积物表面的含水量或湿度、粘结沉积层或保护壳滞带沉积物。如果风蚀程度受控于地下水面,那么就会形成  相似文献   

14.
异重流发育条件、演化过程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重流是指河流携带沉积物直接潜入蓄水体底部并沿盆地底部继续前进的高密度流体。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归纳总结了异重流的发育条件、沉积过程及相应沉积特征。异重流的形成受构造和气候条件控制,与所处的源汇系统密切相关。母岩固结程度低、半干旱气候、地形高差大、河流流域蒸发量低、一定的河口坡降和低密度的蓄水体等条件有利于异重流发生。异重岩沉积序列与异重流能量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反序(Ha)和正序(Hb)二元结构、内部突变/侵蚀界面、典型流动沉积构造和富含陆源植物碎屑等是识别异重岩的重要标志。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由沟道充填沉积-沟道侧缘沉积-天然堤-前缘朵叶体4部分组成的异重流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冀北坳陷长龙山组沉积相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野外剖面、室内薄片资料的研究和岩性特征及相标志的分析认为,长龙山期海侵范围急剧扩大,形成了一套成熟度较高的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可划分为无障壁海岸和浅海陆棚2个相区:前者主要发育在下部,进一步可细分为前滨、近滨2种亚相;后者主要发育在上部,以滨外陆棚亚相为主。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微量、常量元素平均质量分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且所反映的沉积环境与宏观结论相一致,表现为前滨较高,至近滨骤减,在滨外陆棚激增,这与近滨沉积期海平面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及整个长龙山期有大量陆源物质侵入直接有关。上述分析讨论为进一步研究该区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始新统—下渐新统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指数、沉积古地形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古近系主要层序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层序与恩平层序是属于两个不同演化阶段的层序。文昌层序是断陷期沉积,低位体系域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3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恩平层序属于断陷向坳陷转换期的沉积,低位体系域在构造高部位发育河道充填沉积,在凹陷内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和南部2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始新统-下渐新统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指数、沉积古地形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古近系主要层序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层序与恩平层序是属于两个不同演化阶段的层序.文昌层序是断陷期沉积,低位体系域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3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恩平层序属于断陷向坳陷转换期的沉积,低位体系域在构造高部位发育河道充填沉积,在凹陷内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和南部2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二叠纪形成的原型沉积盆地地层沉积相研究结果,按照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原型沉积盆地进行了五级层序划分。研究认为原型沉积盆地下部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滨岸-混积陆棚是典型的三级层序并建立了层序发育模型;研究发现三级层序实际是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旋回组合层序,Ⅰ型层序(无低位体系域)是三级层序的典型发育模式,识别标志是从海向陆存在巨大的泥岩+灰岩楔形体。五级准层序是基本层序,为单旋回层序;混积陆棚区较易识别的薄层灰岩等时沉积体是最大或次级海泛面的等时沉积物;混积陆棚区属于内源和外源沉积物均衡沉积剖面,没有凝缩段,外源碎屑沉积物在海域内倾斜大前积沉积现象在混积陆棚区减弱或消失;三级层序底部古地貌为阶地-坡折带,这种古地貌特征既是造成东河砂岩段穿时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东河砂岩段与其上含砾砂岩段构成海侵-高位多个四级旋回层序的主要原因。图6表1参21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K1q3+4)沉积环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通过研究取心井段的岩相、岩相组合和垂向沉积层序,可将扶杨油层(K1q3+4)的沉积环境划分出数种类型:砂质网状化河道、低弯度河道、决口扇、河间湖泊、水进式三角洲和滨浅湖相等。杨大城子油层沉积时期,北部、西部和南部沉积体系的网状化河、低弯度河在盆地东部汇合,发育曲流河。扶余油层开始沉积以后,在盆地西部河流汇水形成湖泊。在扶余油层沉积晚期,湖面迅速扩大,只有南部沉积体系,由于丰富的沉积物供给,发育水进式三角洲沉积,而其余地区,河口砂坝被改造成由粉砂岩和薄互层组成的滨浅湖相。   相似文献   

20.
浊流沉积的动力学机制与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浊流按粒度成因分类法可分为低密度、砂质高密度和砾质高密度3种类型。其流变机理特别是高密度浊流的流动机制和过程目前仍存在争议。从分布状态、触发机制、悬浮过程、沉积速率等方面展开探索,构建出浊流本体的动力侵蚀带、前部调节带、沉积卸载带、后部调节带、动力平衡带5个动力变形部分。从流动机制来说动力侵蚀带由于高度流动其形态保持相对固定,挟裹粗粒沉积物拖曳后面发散状细粒沉积物形成云雾状水流轨迹;沉积卸载带在混合作用下其流动时间和空间上仅有缓慢变化,当流动分离产生的湍动力不能超过粘滞强度的阻尼效应时,沉积物发生卸载顺次堆积;调节带和平衡带则起到动力转换、连接前后结构体、平衡沉积/侵蚀作用的功能。此外,浊流大规模高速流动必然增加其结构的不稳定性和支撑机制的多样化,这也是它与重力流其它类型之间存在过渡、改造和转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