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资助的“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项目(CPR/92/G31)自1992年启动以来.经过5年的实施,将于今年全面结束。本文介绍了该项目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对存在问题及后续发展计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煤层气》1996,(1):10-10
1995年度联合国煤层气项目三方审评会于1996年1月23日至24日在煤科总院西安分院召开,项目中方负责人陈明和主持了会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助理代表梅苏珊女士,高级项目官员吴如虎,联合国发展援助与管理服务部能源经济顾问李少义,项目总顾问安塞尔,煤炭部规划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矿井瓦斯的大量排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资助1000万美元来实施《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项目,该项目分为4个子项目,分别由松藻矿务局、开滦矿务局、铁法矿务局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负责实施。本文介绍了该项目资金的筹集与管理,详细阐述了四个子项目的目标与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稚达 《中国矿业》2001,10(1):22-26
中国政府在“2 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开发新能源 ,实现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同步 ,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目标。然而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长期以来一直未能摆脱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破坏生态环境的“双刃”结果 ,我们在获得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 ,同样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沉重代价。煤层气作为新兴洁净能源登上历史舞台 ,为实现上述宏观战略目标提供了最为现实的切入点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保护环境”从来没能象现在这样在开发煤层气中得到一致的体现。1 中国开发煤层气是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双重压力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我国丰富的煤层气储存量和目前开发利用现状,以及煤层气对矿井安全、环境保护的影响,同时对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政策及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重大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论述,对推动煤层气产业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煤层气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淮北矿区煤层气开发试验项目经济评价为例,从中国煤层气资源条件和已完成的开发试验项目的投资与产出等具体情况出发,参照中国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确定方法,就中国煤层气开发项目的产量预测方法、投资估算、采气成本预测、销售收入与税金计算、财务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及不确定性分析等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中国煤层气开发项目的经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有关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地对我国煤层气资源的特点、勘探开发现状进行了评述,认为煤层气产量偏低的原圊主要是煤层渗速率及煤层压力普遍偏低,而且对煤层气高产富集条件认识不清。据此.对中国堞层气勘探开发的远景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是,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结论,最后对我国煤层气产量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现状与政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论述了中国煤层气勘查、开发的现状,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煤层产业开发起步论述到二十世纪90年代煤层气产业的单井产量的重大突破,论述了中联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煤层气对外合作的情况,并指明了我国未来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对煤层气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探讨,并对煤层气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依兰煤田煤层厚、煤层气储层分布广,储集条件较好。该文通过对依兰煤田的煤层特征、煤层的含气性等研究分析,确定了煤层气目标区,对今后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开发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地质可能性与技术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中国煤层气资源在地质背景、分布规律及储层条件等方面的特殊性,讨论了开发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地质可能性和技术可行性,指出正视并研究中国煤层气资源的特殊性、建立与这种特殊性相适应的勘探开发技术系统是成功地实现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人类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开始大量使用煤炭资源作为工业的动力之源。因此,煤炭资源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的历史性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在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中,石油消费首次超过了煤炭,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石油时代,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重大变化。丹尼尔·耶金在《石油风云》中详细分析了石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揭示了20世纪改变当代景观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大规模战后城市郊区化运动基础的本质,分析了中东地区长期战乱的深层次矛盾。第一次世…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人类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开始大量使用煤炭资源作为工业的动力之源.因此,煤炭资源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的历史性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在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中,石油消费首次超过了煤炭,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石油时代,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煤层气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组织全国各省煤田地质局开展煤层气资源评价工作。1996年至1998年接着进行《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研究。这是在四十多年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和煤田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最新的煤层气资源量。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和部署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扼要阐述了全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状况。本次计算结果:含气量大于4m^3/t,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总资源量为14.34万亿m^3。我国煤层气资源蕴藏丰富,但主要集中于华北聚气区和华南聚气区西部,东北和西北聚气区煤层气资源量较少.目标区煤层气资源丰度相对较高,>1.5亿m^3/km^占54%,但多为1.5-3.5亿m^3/km^2之间,最高仅为8.77亿m^3/km^2。在深度分布上以1500m以浅深度内煤层气资源量为主;由于以往勘探深度较浅,预测储量的比例低。 结果表明,华北聚气区煤层气资源巨大,资源丰度较高,目标区规模较大,大型目标区数量多,华南目标区资源规模小。大、中型目标区局限于黔西、滇东、川南、黔北等西部地区,而且目标区的资源丰度低,平均约0.97亿m^3/km^2。而煤层埋深较浅。东北聚气区的目标区规模偏小。但煤层气资源丰度较高。西北聚气区总的特点是目标区以小型为主,面积小,资源量少,资源丰度高。煤层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淮南煤田。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目前中国煤层气抽采和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展示了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的投资机会,介绍了中国政府近期出台的煤层气鼓励政策,认为中国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利用的现状,阐述了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技术,深入分析了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前景,从煤矿安全效益、环境保护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开发利用煤层气产业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论述,指出大规模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将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6.
煤层气开发项目经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煤层气开发项目初步经济评价进行了研究,重点介绍了煤层气开发项目的财务评价,对煤层气开发工程的组成以及投资、成本与各项费用估算进行了分析。利用经济评价方法,对具体煤层气开发项目进行了初步的评估,为该项目投资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总储量在数十万亿立米,相当于数十亿吨石油的储量。但目前我国此资源的年抽放量仅为6亿立米,不足年排入大气的10%。笔者对于加快开发我国煤层气资源提出一些看法,以便与同行磋商。  相似文献   

18.
根据陕西省煤层气资源评估报告,对全省五大煤田的煤层气资源进行分类,并对其开发前景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地壳运动具有多期叠加性,构造活动具有多样性,成煤和煤化作用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富集成藏条件具有诸多特殊性。本文通过系统总结我国煤层气地质背景和成藏富集规律,建立了一套以体积法和区带综合评价方法为主的评价方法体系和相应的参数体系,评价获得全国42个主要含气盆地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6.81×10^12m^3,埋深1500m以浅煤层气可采资源量10.87×10^12m^3,集中分布在地质资源量大于10000×10^8m^3的鄂尔多斯、沁水等9个盆地。优选出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2个最有利区带,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宁武、安阳-鹤壁、松藻4个有利区带,准南、伊犁等11个较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0.
2008年6月19-20日,“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技术与融资国际研讨会”成功在历史文化名城宁夏银川举行,国家安监总局信息研究院黄盛初院长、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胡予红副主任出席会议,来自大同、阳泉、兰花、晋城、潞安、鹤壁、义马、平顶山、焦作、淮南、淮北、沈阳、神华宁煤、松藻、抚顺、鹤岗、乐平等地的煤炭企业,以及阿特拉斯、山特维克、胜动等设备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等60多名中外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