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波理论在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低频信号注入法,并且针对其缺陷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检测方案。即当接地故障发生后,向直流系统正负母线注入低频正弦电压信号,利用套在各支路的电流互感器检测出支路中的低频电流信号,通过小波变换算法从中提取出与注入信号同频的正弦电流信号。计算出该电流信号中的阻性分量即可求得该支路的接地电阻值,从而可以判断出故障支路。该文讲述了将小波分析应用于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结果,并通过大量的数值仿真和实际的实验研究验证了基于小波变换的直流系统接地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低频信号注入法,并且针对其缺陷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检测方案.即当接地故障发生后,向直流系统正负母线注入低频正弦电压信号,利用套在各支路的电流互感器检测出支路中的低频电流信号,通过小波变换算法从中提取出与注入信号同频的正弦电流信号.计算出该电流信号中的阻性分量即可求得该支路的接地电阻值,从而可以判断出故障支路.该文讲述了将小波分析应用于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结果,并通过大量的数值仿真和实际的实验研究验证了基于小波变换的直流系统接地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发电厂和变电站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总体方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了低频信号注入法的原理及存在的缺陷,针对其缺陷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方案.发生接地故障后,向直流系统正负母线注入低频正弦电压信号,利用各支路的电流互感器检测出支路中的低频电流信号,通过小波变换从中提取出与注入信号同频的正弦电流信号,计算某支路电流信号中的阻性分量即可求得该支路的接地电阻值,从而判断出故障支路.大量的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中常用的低频信号注入法容易受到各支路电缆中存在的对地电容的影响,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选取适当的小波函数,可以有效地克服对地电容的影响。当直流接地故障发生后,向直流系统中注入低频信号,利用小波变换算法从检测到低频电流中提取出与注入信号同频的低频电流,通过计算该电流信号中的阻性分量求得该支路的接地电阻值,从而可以判断出故障支路。经过MATLAB仿真分析,这种方法可在对地大电容情况下都准确提取出低频电流相量特征,正确判断出故障支路。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低频信号注入法在直流系统环网支路接地故障检测中的局限性,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与分形理论进行环网支路接地故障检测的新方法:首先对环网支路的采样电流信号进行基于双正交b ior2.2样条小波的2次多分辨率分析,提取出环网电流信号的低频段成分特征,再计算2尺度(底层)空间概貌系数a2曲线的分形维数,以识别不同情况下的环网接地故障。该方法解决了环网中谐波电流对低频信号注入法的影响。经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低频信号注入法在直流系统环网支路接地故障检测中的局限性,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与分形理论进行环网支路接地故障检测的新方法:首先对环网支路的采样电流信号进行基于双正交bior2.2样条小波的2次多分辨率分析,提取出环网电流信号的低频段成分特征,再计算2尺度(底层)空间概貌系数a2曲线的分形维数,以识别不同情况下的环网接地故障.该方法解决了环网中谐波电流对低频信号注入法的影响.经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中常用的低频信号注入法容易受到各支路电缆中存在的对地电容的影响,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orlet小波变换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选取适当的小波函数,可以有效地克服对地电容的影响。当直流接地故障发生后,向直流系统中注入低频信号,利用小波变换算法从检测到低频电流中提取出与注入信号同频的低频电流,通过计算该电流信号中的阻性分量求得该支路的接地电阻值,从而可以判断出故障支路。经过Matlab仿真分析,这种方法可在对地大电容情况下准确提取出低频电流相量特征,正确判断出故障支路。  相似文献   

8.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中常用的低频信号注入法容易受到各支路电缆中存在的对地电容的影响,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选取适当的小波函数,可以有效地克服对地电容的影响。当直流接地故障发生后,向直流系统中注入低频信号,利用小波变换算法从检测到低频电流中提取出与注入信号同频的低频电流,通过计算该电流信号中的阻性分量求得该支路的接地电阻值,从而可以判断出故障支路。经过m atlab仿真分析,这种方法可在对地大电容情况下都准确提取出低频电流相量特征,正确判断出故障支路。  相似文献   

9.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常用的低频信号注入法容易受到支路电缆对地电容的影响。这里引入小波变换检测法,通过选取适当的小波函数,可以有效地克服对地电容的影响。在检测直流接地故障时,利用小波变换算法从检测到低频电流中提取出与注入信号同频的低频电流,通过计算该电流信号中的阻性分量,求得该支路的接地电阻值,可以判断出接地支路。MATLAB仿真分析,证明这种方法可在对地电容影响下,能正确判断出故障支路。  相似文献   

10.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中常用的低频信号注入法容易受到各支路电缆中存在的对地电容的影响,在其基础上比较了基于复值小波变换和Morlet小波变换的检测方法,它们可以有效地克服对地电容的影响.当接地故障发生后,向直流系统正负母线注入低频正弦电压信号,利用套在各支路的电流互感器检测出支路中的低频电流信号,通过小波变换算法从中提取出与注入信号同频的正弦电流信号,计算出该电流信号中的阻性分量即可求得该支路的接地电阻值,从而可以判断出故障支路.经过MATLAB仿真分析,比较这两种方法,证明他们在对地大电容情况下都可以准确提取出低频电流相量特征,正确判断出故障支路.  相似文献   

11.
周军  刘毕杰  李曙光 《电测与仪表》2019,56(16):129-133
针对现阶段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所使用的频率注入法会给直流系统带来较大纹波和受到分布电容影响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正负直流母线间串联交流电源并在母线增加短路电容通路的方法以提高检测精度。即根据两次变频注入交流信号得到故障支路的漏电流建立两个二元方程以在规避分布电容影响的前提下精确求得接地电阻。该方法向母线投入一个大电容支路,既能有效规避母线分布电容给测量带来的误差,又满足国家电网的规定,向系统注入的小信号在纹波规定范围内,还从计算上规避了支路分布电容的影响。该方法有效减小了由于传感器测量精度和分布电容对直流系统绝缘检测带来的误差,降低了绝缘检测设备漏报误报概率,提高了检测精度并使用实验仿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现有的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方法及其不足之处,介绍了一种新的直流支路接地故障指示装置。该装置采用磁调制技术,检测直流支路的差电流,来判断该直流支路是否有接地故障,且通过判断差电流的方向可以确定直流支路的接地极性。其对直流系统无任何不良影响,不受直流系统分布电容的影响,能准确判断故障所在直流支路,易于安装,抗干扰性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差流检测法的分布式直流接地巡检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绝缘监察装置是变电站和发电厂用直流操作电源必备的检测装置。对传统的绝缘监测的方法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差流检测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其采用对正负母线绝缘检测电阻的定时切换,形成不平衡桥,可检测出正负母线对地绝缘电阻;与直流漏电传感器相结合,可实现直流馈出支路绝缘故障的极性和阻值检测。介绍了以此为基础的分布式直流接地巡检系统的工作原理,该系统能准确定位绝缘电阻下降或接地分支,既可监测输出直流支路任意极性绝缘下降或接地故障,也可监测直流支路正极、负极绝缘同时下降的情况。该系统组态灵活,尤其适合监测范围大,分支回路多的直流电源系统。  相似文献   

14.
李冬辉  周巍巍 《电网技术》2004,28(24):16-20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中常用的低频信号注入法容易受到大电容接地、环网以及电流互感器故障和饱和等因素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引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思想,提出了基于"多分辨率小波网络-BP神经网络-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以综合多个信息源对直流系统的接地故障进行诊断.对具有3条支路的直流供电系统进行的仿真分析表明,在上述情况下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诊断出直流系统的故障支路,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直流系统中环网对接地故障检测的影响,在传统低频信号注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小波熵理论的直流系统环网接地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小波分析具有时频局部化特性和熵能对系统状态表征的特点,将小波分析和熵结合起来完成信号的特征挖掘。通过低频信号注入,采集环网状态,计算小波熵作为系统的特征参数,以小波熵来识别不同情况的接地故障。仿真分析证明,小波熵能够反映环网发生接地故障前后的系统变化,用小波熵来提取环网故障信息并进行故障识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提出一种无需额外信号注入装置的故障选线方法:当馈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通过控制消弧线圈所连接的电力电子开关短时投切阻尼电阻,从而产生频率成分丰富的扰动电流信号,通过在各出线中对扰动电流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实现故障选线。所提方法不需要额外的信号发生装置,对于高阻接地故障同样适用。理论分析、仿真分析和模拟实验都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