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的短信     
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在外漂泊很多年,和父亲交流机会很少,有时在家也难得和父亲说上几句话,每每和父亲坐在一起,我不知道该如何与父亲沟通,或者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那种父子之间的亲情。从小到大,父亲对我的爱总是默默的,他的一举一动,都让我感受着父爱的伟大。自从我毕业在外工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很多,无形之中多了些陌生。但每次回家,母亲总是告诉我:"你爸很是想你啊,你的小名常常挂在他嘴边,有时我让他给你打电话,他总是不愿意,你爸怕给你打电话打扰你工作。"听了母亲的话,我无言,我唯能做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     
父亲从小生活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可我母亲并不争光,连续生了三胎女娃。父亲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结婚十几年,连个传宗接代的人也没有,心里着急啊! 父亲40岁那年,我出世了。我出世那一天,父亲激动得彻夜难眠,并且一改常态对母亲百般恩爱。父亲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牵念     
十七岁那年,我报名应征入伍,第一次出远门,不免兴高彩烈,竟没有留意在一旁黯然神伤的老母亲。那一年母亲已58岁了,父亲早逝,多难的生活,给了母亲一副硬朗的身躯,却无法阻止那一头黑发变灰变白,无法阻止她脸上的  相似文献   

4.
正下了班,和母亲、妹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躺在沙发上,妹妹和母亲坐在餐桌前吃水果。妹妹大口大口地吃完了苹果,叫我起来吃葡萄。起身,柔和的灯光下,我看见了背着身的母亲满头的白发,心里突然一阵难过。水果,不是七十多岁的母样天天都能吃上的。父亲太节俭,根本不会享受人生,母亲又没有工作。母亲的心里只有父亲,父亲的心里只有日子。给母亲的钱,她省吃俭用留给了孙子,所以我们姐妹几个只能在她来的时候,多买点东西让她享受现成的。妹妹顺手递来几颗剥干净的葡萄,亮盈盈的,含到嘴里,酸甜酸甜的。不经意间,我看见了灯下母亲挤满皱纹的脸,没有表情。母亲老了,耳朵也不太好使,有时还自言自语,不是念叨远在云南上大学的孙子,就是惦记刚刚怀孕的外孙女。看着她恍惚的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突然穿越时空,二十年前那段绝对空白的记忆,刹那间复活了。也是母亲,也是葡萄,也是酸酸的记忆,也是那种描述不透的表情,不同的是,那时吃的是剩下的葡萄,是母亲没有卖完的。母亲不是生意人,也从来都没有做过生意,但那一次,母亲一天赚了六块钱,高兴得赶紧回家,把剩下的葡萄分给了我和贪吃的妹妹。那一年,是我外出上学第一年的暑假。那时,母亲五十岁出头。身体一直不太好的她,为了多挣几个钱给我凑学费,大清早起来去人家的葡萄园摘葡萄,然后背到街上去卖。  相似文献   

5.
正这是一棵普通的榆树,却长在了我的心里。时间回溯到1975年,那是我父亲遭遇矿难离世的第九个年头,我和母亲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矿上。由于父亲去世时我尚年幼,没有印象。而母亲当时受的打击太大,恍恍惚惚已无从确认,只好求助老乡,费尽周折才找到父亲的坟。父亲单位的人在父亲的坟前立了一块木制的墓碑,可是很快就不见了。我和母亲要离开矿上,在给父亲上坟时,母亲瞅着父亲坟边的小榆树说:"记住这棵榆树,旁边就是你爹的坟!"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和母亲之间似乎很少在一块说话谈心,我见到最多的情景是母亲数说父亲的不是。她说:“喝,就知道喝!你也听听街坊邻居说你什么?一点也不会过日子,咋给孩子说媳妇啊!”一句两句的,父亲也不当回事,仍然不紧不慢地喝他的酒,可是,母亲说的一多,父亲就烦了,猛地站起来,骂上一两句,这  相似文献   

7.
胶壳帽     
我第一次见到矿工戴的胶壳帽,大约是在七八岁时。那时候,庄稼收成孬,柴禾不够烧的,隔上年把,二叔就去矿上把父亲的取暖煤拉回来,供家里烧火做饭。我家离矿上很远,大约三百多里路,去一趟得四五天。每次拉炭,二叔都把排车用木板和草苫子围好,装得满满的。我第一次见到的胶壳帽就是放在炭车上捎家来的,母亲用它做了舀水的勺子。我见到它的时候,只是一只油黑发亮的东西,帽檐四周,有许多的窟隆眼,也不知做啥用的。去问母亲,母亲说父亲下井就带着它去干活,还说前面的铁片是挂矿灯用的。我似懂非懂,想着  相似文献   

8.
红薯情结     
周末去菜市场买菜,小区路边的小贩挑着红薯在叫卖,看到硕大厚实的红薯,童年时和家人挖红薯的情景就会萦绕在脑海中. 霜降前后,是红薯成熟的时节.在老家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农户忙着挖红薯、挑红薯的身影.小时候,一到挖红薯的季节,我就兴奋不已,因为我可以坐上父亲做的板车,一直被母亲拉到种有红薯地的山脚下.到了山脚下,母亲放下板车,带着大姐、二姐拿镰刀割红薯藤蔓,我则依然坐在板车上玩耍.等到母亲和大姐、二姐割完藤蔓时,我的小屁股也坐酸了,索性跳下板车,拿起锄头去挖红薯.由于我没有经验,一串串红薯往往被我挖成两半,母亲心疼不已,干脆让我跟大姐、二姐一起抹红薯.抹红薯就是将刚出土的红薯上的泥土一点一点地掰掉,还要把连接的藤蒂掐断,藤蒂不好惹,扯掉它的时候,乳白色的薯汁就像胶一样粘在了手上,洗也洗不掉,乌黑乌黑,黏黏的.  相似文献   

9.
老公受难记     
李爱琴 《当代矿工》2006,(10):28-28
“人的命,天注定。”我现在也有点相信这句被俗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了。1988年,17岁的我初中毕业。当时,父亲远在千里之外的一座戈壁小城上班,家中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还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需要照顾,根本无法供我们兄妹四人上学,我只能放弃上高中的权利,回家帮母亲种地。我对自己辍学并没有感到一点儿的痛心或难受,现在也是,因为能为母亲分担一份劳累是我的梦想。那时候我想:我肯定要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了。然而,人世间的变化却让我始料不及。我在庄稼地里经受了一年的洗礼之后,1989年春季的一天,村长走进了我家那扇破烂的大门,说他…  相似文献   

10.
我从不敢轻易提笔去写我的父亲,只要有关于父亲的一切都能让我泪眼朦胧。我甚至不敢让记忆触及父亲,只要一想到父亲,心便开始隐隐作痛。 一种现实有时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观点,父亲的离去让我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原以为生命是一种过程,谁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自然规律,而当我真真切切体会到  相似文献   

11.
母亲和家     
正母亲没有上过学,原因是姥姥家孩子多供不起,只能让舅舅们读书。姥爷一生务农,母亲为长女。为了不让兄弟姊妹挨饿,从家里看孩子到田间务农,母亲一样不落下,后来母亲坚持要嫁工人,和我的父亲组成了家庭。父亲虽然是矿工,但母亲嫁过来后过的也是紧巴巴的日子,因为爷爷家也是贫农,父亲那点供应粮一家人吃富裕,一大家子就不够分了。母亲也气过、闹过,但是日子还得  相似文献   

12.
幸福真谛     
假期我回乡下看望年迈的母亲。母亲正在院子里摘菜,见我到家了急忙解了围裙迎上来。每次回家,母亲第一件事就是给我准备鸡蛋带回城里。她用极不方便的双手小心翼翼地将每一颗鸡蛋用废旧报纸一层一层地包好,然后分别装入套上几层的食品袋,并吩咐着我:不要舍不得吃,这些鸡蛋都是自家喂养的鸡产下的。母亲为了母鸡多产蛋,每天下地挖野菜,剁碎后拌上麸皮喂鸡,这些鸡蛋蒸煮吃、做鸡蛋糕、腌制成五香蛋都是不错的美味。接着,她老人家便一边给我煮茶蛋,一边给我做饭。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又花工夫专程回来看我来了,我的身体这不挺好的嘛。我知道母亲说这些话为了让我放心工作,也感受到了母爱的那份馨香。  相似文献   

13.
在我还不到三岁时,母亲就离开了我。在那无知懵懂的年龄,记忆是一片空白,我对母亲没有一点印象。从故乡老辈那里断断续续地了解到,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如同电影《山楂树之恋》一样。那时,父亲是一名地质队员,在湖北宜昌找矿时认识了母亲。因为父亲的家远在四川成都,他常年在鄂西山区探矿,居无定所,又比母亲大十几岁,所以他们的结合并不被外公外婆看好。出嫁后,母亲依然住在娘家,带着我和大我三岁的哥哥,与父  相似文献   

14.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下子就苍老了许多。 父亲在世时,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坚持拾荒,从不问断。常常是父亲走到院门口,使劲咳嗽两声,母亲便会放下手上的活儿,小跑着从屋里赶出来,帮父亲把“货物”从拾荒车上卸下,接着便端出洗脸水,伺候父亲洗脸、吃饭、换衣服,忙个不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母亲和父亲一样,习惯了忙碌的生活。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下子闲了下来,觉得无事可做。  相似文献   

15.
一双鞋垫     
每逢新年,矿上总会组织家属协管员去井口给矿工们送平安鞋垫,给他们扎平安腰带.每当我看到那一双双绣着平安二字的精巧鞋垫时,就不由想起我的父亲和母亲,想起那个关于鞋垫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正上宽下窄的脸庞,一双炯亮的眼睛闪着慈祥的目光,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父亲。平日里,父亲爱穿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上衣的小兜里总喜欢插一支亮闪闪的钢笔,显得格外精神。但好景不长,在我六岁那年,父亲因一次煤矿井下事故离开了我,离开了母亲,离开了这个平日里充满欢声笑语的家。说起父亲,还得从我记事开始说起。那时,父亲一个人在外工作,我和姐姐、哥哥、母亲一起住  相似文献   

17.
经常有人说我写的农村题材散文有真情实感,煤矿之事含有浓浓的煤味,不管是乡情还是激情,感人至深,令人难忘。他们哪里知道,这都是苦中得来的,几十年的吃苦经历铸就了我不平凡的阅历。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整年很少回家,母亲领着我们兄妹几个艰难度日。母亲每天都要到生产队去干活挣工分。在孩童眼里;全是母亲忙碌的身影。农村小学三年级开始上早自习,五年级开始上晚自习,没有电,都点煤油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8岁学会煮汤,12岁学会蒸馍、擀面条、包饺子,从小就利用放学时间,去村边、地头给猪薅草,10岁时就利用星期天给生产队拔草挣工分,大人干一天10分,小孩干一天2分。那时分值大都是7分到1毛5之间,很少有2毛的。就这样,因为我们家劳力少,挣的工  相似文献   

18.
儿时小人书     
正前几天,我抽空去了一趟海勃湾新华书店,想给外孙女挑几本画册,可是找了半天,却没有中意的。正准备离去,无意间在书架上发现了告别已久的小人书——铜版纸彩绘《三国演义》。一问价格,好家伙,一套二百二十元!惊诧之余,我不由得想起了儿时的小人书。我最早的读书生活就是从小人书开始的。上世纪60年代末,我家住的是位于乌达市铁桥的食品公司家属房。一个有四个孩子的家庭,只有父亲一人是国家干部,母亲偶尔在父亲工作的食品公司饲养加工厂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相似文献   

19.
听雨     
转眼间,在煤矿工作已经快半年时间了,新年过后,我回了一趟老家周至县,看望年迈的老父亲。父亲命苦,在我12岁的时候,母亲就因车祸离开了我们,父亲当爹又当妈地拉扯我长大成人,并且一直未续妻室。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当时已经退休的父亲为了供我读完大学,没日没夜地做些小本生意赚钱,辛苦至极。所以,孝敬父亲是我最大的心愿,在回去的路上,我已经为父亲拟订了一整套出游计划,让他老人家好好散散心。回到家向父亲说明后,父亲并不赞同我的计划,无奈于我的执著,还是同意了,其实父亲是不想我为他花费太多的钱。翌日清晨,我们坐火车来到了西…  相似文献   

20.
夏天过去我就是名煤矿工人了。想想我将要同那群满腔热情的黑脸汉子们工作在一起,禁不住有些激动。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是那样的淳厚、朴实;同他们在一起,我想会让人振奋,对工作、生活会永远充满激情。 了解他们是在十年前。那一幕,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母亲带着我来矿看父亲,接我们的父亲显出按捺不住的欣喜,心情就跟他脚下被踩得咯吱咯吱响的雪地一样欢快。可是当打开他的宿舍门时,我的高兴劲一下子凉了下来。两张床、一个大箱子和两个板凳,便是父亲的全部家当了。里面显得有些阴暗、冷清,这就是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