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提高板式叉流气-气换热器的显热效率,本文根据厂家新风换气机实物原型,提出三种模型结构方案.通过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分别模拟出夏季工况下三个方案的送风面和排风面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根据模拟结果得出最优方案,即在送风面阻力较小情况下,不仅送入的温度低,而且风口气流均匀.模拟结果为换气机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对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的分析,比较几种运行状态下的换热器的传热效果的差异,进而对此类换热器传热的强化手段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重力热管背板系统的工作原理,试验研究了不同管径管翅式交叉流重力热管背板的换热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在本文对比测试工况下,改进的?7小管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满足现有?9.52管径换热器的换热要求,且可节约材料成本12.9%;在实际应用中,背板供液过冷度和出气过热度建议均控制在0.5~1.5℃之间,供液和出气温差建议控制在1~2℃之间;重力热管背板系统换热量未达到换热极限时,通过降低冷凝单元供水温度和提高背板回风温度均可有效提升换热量。  相似文献   

4.
隧道衬砌内置毛细管前端换热器(CHE)的热泵系统是解决地铁运营高能耗和隧道热堆积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以青岛地区某示范工程为对象,对其CHE的物理模型合理简化,建立了基于面热源假设的圆形复合介质内CHE流-热耦合传热模型,采用理论与数值相结合的方法,求得了该耦合传热模型的解.基于理论模型及上述求解方法,在TRNSYS平台...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1种基于微热管阵列的新型低温油烟热回收集热器,并对换热器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对换热器在不同室外温度、风量、换热器翅片尺寸下进行了热性能和流动阻力测试。结果表明:换热器室外侧换热量随室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风速的增加呈线性增加,随翅片尺寸增大呈非线性减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基本稳定在0. 77~0. 97之间,高于国家标准要求值。同时,换热器在较低的室外温度下亦可满足高效的热回收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换热器是工业生产及民用行业的重要设备,通过换热器交换的能量占据着社会消耗能量的绝大多数,因此对由换热器性能下降而引起的能耗的分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研究了换热器的性能变化规律以及对系统整体能耗的影响,并提出了整体降低能耗的相关建议,从而能够有效地节能,同时整体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复合流沉淀技术的处理性能,并分析其高效去除悬浮物的机理,进行了复合流斜板沉淀器处理工业锅炉脱硫除尘废水试验,并和杯罐混凝沉淀试验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复合流斜板沉淀器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当除浊率相同时,复合流斜板沉淀器的净表面负荷比杯罐混凝沉淀试验中反应器的净表面负荷高10.08~16.56m3/(m2.h)。复合流斜板沉淀器的同向流沉淀区出口端和异向流沉淀区进口端外侧的混流区及异向流沉淀区进口段中的絮凝作用,是提高除浊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针对数据机房内空调系统全年不间断运行导致的高能耗问题,本文将平板微热管阵列与多孔通道平行流管有效结合,设计了新型室内侧微热管阵列式气-水换热器末端,在冬季或过渡季节利用自然冷能对数据机房整体环境散热降温。实验利用多功能气候实验室模拟机房28℃室内环境温度,对换热器在不同供水温度、水侧流量及风量下的换热性能及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换热器最大换热量为8. 79 k W,空气侧最大阻力为252. 6 Pa,水侧最大阻力为8. 79 k Pa。风量以及冷热流体的进口温差为影响换热器性能的主要因素。采用传热单元数法(ε-NTU)得到换热器最大效能达到85. 8%。当冷热流体进口温差较大(> 20℃)时,系统平均等效能效因子τ值大于19,当温差较小(8℃左右)时,系统平均等效能效因子τ保证在7. 8以上。将本文换热器与采用百叶窗翅片形式的板翅式换热器的传热因子j和摩擦因子f进行了对比分析,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评价指标j/f1/2提升了10. 47%。该换热器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及较小的阻力特性,为其在数据机房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建立大型供热用板式换热器试验台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实验装置的图式,并推荐了实验工况和实验稳定条件等。  相似文献   

10.
阐述平行流换热器的构造特点以及传热与流体流动特性,分析其在干工况下使用时存在的差异和问题。与常用翅片管式换热器进行性能对比,可知平行流换热器代替翅片换热器在干工况下运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层换热理论的竖直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勇  刘方  付祥钊 《暖通空调》2007,37(9):35-39
建立了地源热泵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三维传热温度场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不同季节不同工况下地埋管换热器内的水温分布。提出了层换热理论,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及其周围岩土可以分为三个换热层——饱和换热层、换热层、未换热层。通过实测验证了该层换热理论。介绍了地埋管换热器埋深的确定、出水管的保温及流量的确定等。  相似文献   

12.
不同回填材料下地埋管换热器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原土(粉细砂)和中粗砂回填条件下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获得了换热量随管内流体平均温度的实测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换热量与流体平均温度之间呈线性变化规律,在地埋换热器工作温度范围内,中粗砂回填时的换热量比粉细砂回填时高约10%(取热工况)和6%(排热工况)。建议在选择回填材料时,应在考虑其对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其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陈永东 《暖通空调》2001,31(3):18-20
介绍了关于制冷空调用不可拆板式换热器的一这一中国行业标准,包括主要受压元件的设计、钎焊工艺评定、钎焊板式换热器的爆裂试验、泄漏试验,以及所参照的国际先进标准与案例。  相似文献   

14.
单U形和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健  郑中援 《暖通空调》2012,42(5):108-112
以单U形和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应用FLUENT软件对其传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模拟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排热工况下,单U形管换热器的单位井深换热量约为86 W/m,而双U形管换热器的单位井深换热量达到120W/m。在打井费用较高的场合,可以考虑使用双U形管。研究了进口水温、流速以及埋管深度等因素对U形管传热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广州地区地下50 m以内土壤温度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土壤温度的分布特性和变化规律,模拟了冬季工况下埋管区域土壤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动态负荷分布对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热换热器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空调用全热换热器中流体的传热传质过程,给出了综合换热系数的计算式,介绍了全热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性能评价参数,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董超俊 《暖通空调》2002,32(2):70-72,75
在Windows95平台上,综合利用VisualBasic,Turbo及Autocad等软件开发了板式换热器可视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举例说明该系统的使用过程。利用该系统,使用者只需输入几个参数,系统便能自动完成从设计计算到绘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重庆地区某U型垂直换热器地源热泵实验系统在夏季的供冷情况,提出了对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改进方案,并给出了地下U型垂直换热器的传热模型。  相似文献   

19.
针对暖通空调涉及的周期性换热过程(如相变地板、夜间通风、地埋管换热等)进行分析.周期性换热过程可视为等效冷源与等效热源之间非同时的换热过程,地板、土壤等中间媒介起蓄能和间接换热的作用.提出了整个换热过程的热阻分析方法,认为换热量由取热阶段流体与中间媒介表面换热过程、放热阶段流体与中间媒介表面换热过程及中间媒介自身导热过程三方面的热阻决定.计算得到地板白天蓄热夜间放热过程、夜间通风蓄冷过程、地埋管以年为周期的换热过程中,三部分热阻所占比例,分析了蓄热性能的制约因素,为蓄热式换热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非稳态流动能量守恒方程得到了U形管内流体温度沿管轴向的变化关系,建立了U形地埋管换热器与土壤耦合换热的三维数值模型.把数值解分别与解析解和TRNSYS中的DST模型进行了对比,得出利用数值模型可以提高瞬时传热模拟结果精确度的结论.分析了在给定外界负荷的情况下U形管进出水温度、释热量和外界负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