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基于广义塑性理论的土体液化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体本构模型和液化分析是进行土体动力反应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将土体作为液固两相孔隙介质,考虑土体骨架与孔隙流体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采用基于广义塑性理论的PZ模型来模拟土体,分析土体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通过研究土体内孔隙水压力产生、消散过程及土体有效应力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土体液化的判定,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液化深度。  相似文献   

2.
土工离心机模型试验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试验方法,本文介绍了离心机模型试验原理,对浙江国华宁海发电厂桩基通过离心机模型试验模拟了软粘土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土层和桩的固结沉降变形,以及软土固结过程对桩基负摩擦的影响,得出了非常有工程价值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3.
吴兰英 《浙江电力》2004,23(6):75-76,78
文章讨论了软土地基引起桩偏移的因素、桩偏移处理的思路.讨论了软土地基覆盖层土对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影响,以及以后软土地基沉桩所要注意采取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试桩阶段,埋设孔隙水压力测试仪,观测打桩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升降和消散时间,来确定软粘土地区打入式桩基施工休止期,并提出了缩短休止期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简化模型及内力计算方法,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6.13建立结构计算模型,并采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分析,求得在地震作用下各时刻结构内力和变形发展的全过程及破坏机制,从而找到其中可能存在的薄弱部位,为及时加固和合理选择加固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抗震措施。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提供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地震作用模拟研究的结果,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用于蒸汽发生系统水动力特性数值分析的通用模型。该模型类比于直流电路系统,以目标部件为计算对象,基于质量、动量、能量三大守恒定律和压降基本计算公式,推导和求解部件压力方程组,最终得到在不同热流密度分布和宽广压力范围的复杂网络系统中单根管内流体的流量、压力、焓值等参数。应用该模型对亚临界300 MW机组自然循环锅炉和Shell气化炉2个典型蒸汽发生系统进行了水动力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对于具有复杂管网和不同热流密度分布的蒸汽发生系统,在不同压力范围内均可进行水动力特性计算,所得流体参数可用于受热面金属壁温的计算和传热恶化潜在危险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运用Crisp程序, 对饱和砂土中的打桩效应进行有限元分析。采取线弹性、理想弹塑性两种本构关系以及应力边界条件法、圆柱孔扩张理论两种沉桩过程模拟方式分别进行组合计算, 并对三种计算组合由于不同的本构关系和沉桩过程模拟方式所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径向有效应力增量、地面隆起以及桩周土径向位移等沉桩效应的差异进行讨论, 得出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8.
最小孔隙比是粗粒土最基本的物性指标之一,目前除室内和现场试验外,很少有能够直接预测不同级配粗粒土乃至超粒径粗粒土最小孔隙比的方法。本文提出基于颗粒堆积模型预测粗粒土的最小孔隙比,在理想球形颗粒的情形下验证了将颗粒堆积模型用于粗粒土最小孔隙比预测的合理性。由于天然和实际工程中的粗粒土颗粒形状复杂多变,需要建立堆积模型参数与颗粒形状之间的联系,本文采用单一粒径粗粒土颗粒的最小孔隙比与粒径呈幂函数关系的假定,通过优化算法,由若干组试样的最小孔隙比试验结果反演粗粒土的堆积模型参数,并用于预测不同级配粗粒土的最小孔隙比。对不同工程粗粒土或超粒径粗粒土最小孔隙比的预测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结合海外工程实践,介绍了预制方桩静压法施工工艺。针对海滩与低山丘陵过渡地带的复杂地质条件,分析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引孔技术辅助沉桩的效果,并介绍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结合静载试验和高应变动力测试结果初步探讨压桩终压力与单桩抗压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施工,灵活设计桩段长度,合理安排压桩顺序,有效控制了截桩量,大大节约造价和工期。复杂地质条件下,终压力与单桩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结合海外工程实践,介绍了预制方桩静压法施工工艺。针对海滩与低山丘陵过渡地带的复杂地质条件,分析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引孔技术辅助沉桩的效果,并介绍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结合静载试验和高应变动力测试结果初步探讨压桩终压力与单桩抗压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施工,灵活设计桩段长度,合理安排压桩顺序,有效控制了截桩量,大大节约造价和工期。复杂地质条件下,终压力与单桩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超磁致伸缩执行器在高频下工作时,能量损失不仅包括磁滞损失、Terfenol-D棒涡流损失,还包括Terfenol-D棒附加涡流损失。该文考虑到执行器的惯性、阻尼、Terfenol-D棒涡流损失及附加涡流损失,建立了超磁致伸缩执行器的动态模型。其磁滞特性由Berqvist和Engdahl磁滞模型来描述,材料非线性由输入到模型静态实验数据体现。模型求解使用有限差分方法,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相应模型仿真结构框图。对执行器不同工作频率情况进行模型的仿真计算,并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模型与实验吻合较好。表明所建立动态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执行器输出位移与驱动电流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对优化设计超磁致伸缩执行器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水轮机主流道和密封间隙流道空间尺度相差较大,为同时获得水轮机流道和密封通道内的流动特性以及水封间隙泄漏特性,充分考虑叶道流和间隙流的相互干扰,采用非一致网格界面插值技术以及基于Vreman亚格子模型的全局动态大涡模拟方法,不仅得到主流道内速度、压力以及涡量的分布,同时捕捉到了微通道间隙内的流动特征以及不同间隙宽度对密封渗漏流动特性及顶盖压力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主叶道内的强旋拧涡带,密封间隙内旋涡结构以及尾水涡带都直接影响转轮的动态平衡,流体从间隙进入梳齿空腔后产生很强的旋涡而耗散部分动能,而且不同尺度密封间隙流道内产生的旋涡结构不同,耗散能量差异较大,反映出密封渗漏流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李玲  吴晓文  李洪涛  裴一乔 《高压电器》2012,48(7):88-92,98
离相气体绝缘母线的温升和散热性能是影响其工作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先通过涡流场计算得到导体及外壳的焦耳热损耗,然后将其作为体积热源,通过间接耦合方法再计算出母线温度场分布,进而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温度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分析环境温度、气体压强以及不同负荷电流对母线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对离相气体绝缘母线散热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利用可控硅将大功率电阻快速投入交流系统的耗能装置能否在投运后安全可靠运行,从而解决张北柔直工程双极性接线故障状况下过负荷造成的线路和设备损毁问题,该工作通过PSCAD电磁暂态仿真软件建立了张北换流站交流耗能装置的电路模型;然后对耗能装置的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模拟了过剩风能与耗能装置分组投切时系统的电压电流;最后...  相似文献   

15.
黄土增湿湿陷过程的三维有效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非饱和原状黄土湿陷增湿及孔隙压力特性试验得到的黄土增湿过程中的有效应力-应变关系,采用三维非线数值分析方法,对黄土地基从天然状态到非饱和增湿湿陷,直到饱和湿隐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了黄土陷全过程的变形、应力转换等规律,是黄土湿陷性研究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对评价地基在不同浸水程度下的湿陷变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戴维南模型和耗散功率转归分量的损耗分摊方法.该方法先将电源等值成戴维南模型,将负荷等值成阻抗,再运用耗散功率转归分量确定各支路耗散功率转归给各个电源的部分.总加某电源在电网所有支路上的耗散功率分量得该电源引起的电网损耗.最后将该损耗按比例分配给该电源和由它供电的所有负荷.文中方法满足电路定律、计及有功和...  相似文献   

17.
宽尾墩+阶梯溢流坝+消力池一体化消能工很好的解决了我国由于大单宽流量和高水头等引起的高速水流问题,该消能工常采用过渡阶梯连接宽尾墩与阶梯溢流坝。本文基于阿海水电站溢流表孔,应用水汽两相流VOF计算方法的三维RNG k-ε湍流数值模型,速度与压力采用PISO耦合的算法方式,利用几何重建格式对水气交界面附近进行插值的非恒定流迭代求解,对1个高2 m、宽1.5 m台阶组成的过渡阶梯,2个高2 m、宽1.5 m台阶组成的过渡阶梯,3个高2 m、宽1.5 m台阶组成的过渡阶梯和原工况四种方案的宽尾墩+阶梯溢流坝+消力池一体化消能工进行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各方案均在首级阶梯内产生负压,且前三种工况在首级阶梯固壁压强分布基本一致,竖直壁面最大负压均出现在桩号22.56 m附近,其最大负压(-0.899 k Pa)较原工况最大负压(-4.469 k Pa)小。同时前三种工况水平壁面最大负压(-0.597 k Pa)较原工况最大负压(-3.898 k Pa)也小。即过渡阶梯的台阶数对负压分布影响不大。在消能方面,有2个台阶组成的过渡阶梯对阶梯溢流坝的消能率最高(为34.205%),其中过渡阶梯的首级台阶对阶梯溢流坝的消能效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Time domain-based impedance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electrical parameters of biological samples following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hort high voltage (HV) pulses. Pulses with very short duration (300 ns) caused a significant drop in post pulse resistance of the plasma membrane only at high field strengths in excess of 20 kV/cm.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plasma membrane returned to almost pre-pulse values within less than 10 ms after the field was applied. Further steps of recovery, attributed to pore shrinking and resealing with an exponential decay of the conductivity, as is expected in electroporation, were not observed. An increase in medium conductance, as recorded minutes after the pulse, arises mainly from cell damage. Although pore formation is a possible effect of the high electric field, our results suggest further disturbance of the membrane-like micelle formation or even the creation of large defects, forced by mechanical tension within the cell membra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