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本发明是关于碳化过程自动控制的方法,它可应用氨碱法的生产中。根据进塔二氧化碳总流量和尾气温度改变悬浮液的取出量来实现纯碱生产中碳化过程自动控制的方法,校正参数的尾气温度,不保证过程(特别是在碳化塔换为预碳化作业的阶段)调节所规定的准确度。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进塔二氧化碳流量未改变碳化塔悬浮液的取出量,同时按上部吸收段气液介质温度和冷却段下部气液介质压力,来校正悬浮液取出量调节器的给定  相似文献   

2.
<正> “碳化”是制碱工业的中心环节。碳化工序的任务是在它的关键设备——碳化塔内,维持尽可能良好的工艺条件,使碳化塔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并且得到质地优良的重碱结晶。影响碳化操作的因素很多,诸如:中、下段气浓度和气量,氨盐水(或氨母液Ⅱ统称氨盐母液)浓度和温度、中部温度、冷却水温度、冷却速度、取出速度、塔液面高低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根据进碳化塔的100%碳酸气总流量来改变取出液出塔量,可以实行纯碱生产碳化过程的自动调节。为了提高调节品质和增强操作的稳定性,本发明提出了根据塔上部吸收段的温度以及塔冷却段下部压力来调整取出液的出塔量。图1为实现本法的装置流程。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了一种分步碳化变换气制碱工艺,它用分步碳化塔完成碳化过程,利用碳化塔中部高温取出液显热增量的方式移走碳化反应热,通过添加氨母液Ⅰ使母液冷却器运行在碳酸氢钠结晶区以外,用比循环水冷却温度低3~5℃的蒸发式冷却器冷却母液。此种工艺在降低生产装置投资的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减少了能耗。  相似文献   

5.
遵循过程不冷却,结晶为控制过程等工艺原则、操作理论和技术路线,在 164×3620环流式碳化塔中分别进行了联合制碱法和氨碱法母液的碳酸化重碱结晶过程模拟试验,介绍了主要条件试验和连续运转120h的试验数据,讨论了晶浆浓度、操作过饱和度、液体环流速度、结晶温度和溶液碳化度等结晶过程工艺参数,考察了二氧化碳吸收传质总系数并比较了塔的二氧化碳吸收容积能力和重碱结晶容积能力,测定了碳酸氢钠平均结疤速度。  相似文献   

6.
王全 《纯碱工业》2003,(1):3-10
遵循过程不冷却,结晶为控制过程等工艺原则、操作理论和技术路线,在164×3620环流式碳化塔中分别进行了联合制碱法和氨碱法母液的碳酸化重碱结晶过程模拟试验,介绍了主要条件试验和连续运转120h的试验数据,讨论了晶浆浓度、操作过饱和度、液体环流速度、结晶温度和溶液碳化度等结晶过程工艺参数,考察了二氧化碳吸收传质总系数并比较了塔的二氧化碳吸收容积能力和重碱结晶容积能力,测定了碳酸氢钠平均结疤速度.  相似文献   

7.
我公司在原有变换气制碱装置的基础上配套三聚氰胺装置,随着三聚氰胺产量的不断增加,对联碱系统的工艺条件产生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主要工艺指标不合格,母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碳化取出液中固定铵含量降低;碳化塔筛板结疤严重,使用周期缩短;设备、管道堵塞;纯碱系统电耗大幅升高等。  相似文献   

8.
<正> 以前对制碱塔提出的科研课题,是在保证结晶质量的前提下,如何保持最佳的碳化塔生产能力和钠利用率。关于碳化塔这一单元设备问题,应予以解决。因为予碳化塔出口的液体参数,决定制碱塔工艺过程的许多重要指标。为此,必须弄清制碱塔工况的主要参数与予碳化塔出口液体参数的关系。有些文献介绍了第一洗涤器洗涤尾气的液体参数对碳化塔操作指标(钠利用率和塔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钠利用率是碳化单元的主要操作指标,钠利用率随着第一洗涤器洗涤尾气后的液体含氨量及碳化度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9.
联合制碱法比氨碱法制得的重碱结晶粒度大约20μm,联合制碱法晶浆固液比25%左右,碳化取出液当量约为氨碱法的1.67倍;对联合制碱法碳化取出液设置增稠装置可以明显增加真空过滤机的生产能力。讲述重碱晶浆稠厚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主要说明稠厚器的形式和特点,工艺尺寸设计方法,并举设计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重碱结晶的理论分析入手,系统地提出了改善重碱结晶的操作在于,控制碳化塔中部温度(t_(17))60~65℃,控制结晶生成区高度在3米以上(即0≤t_(17)---t_(12)≤5℃),控制碳化塔总进气量,并指出了破坏重碱结晶的几个极端情况,提出了改善重碱结晶的其他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全 《纯碱工业》2009,(1):19-23
剖析了索尔维氨碱法氯化钠转化率低、重碱结晶细小等缺点的同一根源是用氨盐水作碳化塔供给液,借鉴联合制碱法的实践,从理论、技术和工业化角度论证了实施加氨补盐,改进碳化供给液的制备和组成.将转化率提高到80%~84%,同时实现不冷却碳酸化的简单操作和增大重碱结晶粒度,使用离心机分离的可行性。介绍了以大量重碱分离母液返回,在循环过程中先吸氨,后补加固体氯化钠.再与精制盐水等原料液按比例混合成碳化供给液为主要特征的循环和不冷式碳化的氨碱过程。  相似文献   

12.
门闯 《纯碱工业》1991,(1):18-23
本文对用纯碱或天然碱生产小苏打进行了全面分析,结合对10kt/a 规模的碳化塔查定数据,进行了碳化性能剖析;分析了碳化反应温度、取出液温度,反应碱液中 Na_2SO_4含量对收率的影响.文中还谈到用窑气制小苏打,CO_2利用率不到60%,压缩机总有效功仅为20%.用纯碱或天然碱生产小苏打,滤碱母液全返回或部分返回,文中举例对一定的天然碱矿组成,通过衡算,提出最大的返回母液量.  相似文献   

13.
经过 10年技术准备 ,3年筛板条件的实验 ,自贡鸿化公司成功开发设计了我国联碱行业第一台筛板碳化塔。2 0 0 3年 7月 φ30 0 0 / φ340 0筛板碳化塔投入运行 ,从初步运行数据看 ,该筛板碳化塔与传统索尔维碳化塔相比 ,具有能力大 ,吸收好 ,中部温度高 ,高温区长 ,尾气损失低 ,结晶好 ,操作稳定的特点。在同等工艺条件下 ,中部温度比索尔维塔高 3~ 5℃ ,而且高温区长 ,2 3圈温度可达 4 3~ 4 4℃ ,有利于结晶的成长 ,结晶粒度大于其它碳化塔 ;碳化氨母液Ⅱ与18圈温度差达到 15℃时 ,尾气CO2 损失比索尔维塔低一半左右 ;出碱量比其它碳化塔…  相似文献   

14.
<正> 摘0007 TQ053·5 溢流菌帽碳化塔和异径碳化塔的研究——大连制碱工业研究所著,1980年。大连制碱工业研究所藏。为了寻求能够制取良好结晶的新型碳化塔,选择了溢流菌帽和异径碳化塔进行模拟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溢流菌帽比标准菌帽优越,制取的重碱结晶多为箱形,  相似文献   

15.
中盐昆山有限公司迁建年产60万t纯碱项目采用8台φ3500/φ5000/φ3000大型浓气外冷碳化塔。全面分析碳化工序的生产状况:生产能力300t/d·台、轻灰堆比重平均0.61g/mL,出碱温度39℃,取出液沉淀量25%~30%,运行超过一年时间没停塔清洗。外冷碳化塔工序投资额为索尔维碳化塔工序投资额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16.
<正> 制碱碳化塔操作的最重要工艺指标之一,就是碱浆悬浮液中的碳酸氢钠结晶质量,它决定真空过滤机滤饼中的水分含量。当碳酸氢钠结晶质量差时,就会增加其洗水耗量,进而会分别造成蒸馏工序浪费蒸汽和煅烧工序浪费燃料。在氨碱法制碱中,氨盐水碳化时的碳酸氢钠结晶过程进行过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工作主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的,并且只有个别文献列举了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关于碳化  相似文献   

17.
在纯碱工业生产碳化塔制碱过程中,人们一直认为:过饱和度越大,结晶成长速度越高;温度越高,结晶成长速度也越高,而温度的影响尤为重要。所以在索尔维塔操作中要求尽量保持较高的中部温度。其目的是使析出的一次晶核数量较少,以得到较大的结晶粒子。文章提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碳化塔长期连续作业的研究表明,高温制碱虽可提高结晶成长速度,但也加快了塔壁的结疤速度,这是影响塔长期连续作业的一个主要问题。通过试验证明:低温碳化并将一部分塔下过饱和度低且带有晶粒的塔液,巧妙地循环到塔的中上部.不仅避免了一次品核在临界点的大量暴发,而且由于塔内上下温差较小也不容易产生大量二次晶核。同时,低温(?)碱使塔壁的结疤速度也大大降低.从而碳化塔长期连续作业就有了可能性,也就不需要设专门的清洗塔。总之,低温制碱具有很多优点,它是纯碱工业中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新的发展课题。  相似文献   

18.
碳化塔分布器的改进黎滔(灵山县氮肥厂广西壮族自治区535400)碳化塔是完成氨水碳化的主要设备,在塔内进行着二氧化碳的吸收、碳化反应以及碳酸氢铵的结晶过程。它是一个伴有传热、传质过程的吸收塔,塔内气、液、固三相共存。在副塔中氨与二氧化碳生成氨基甲酸铵...  相似文献   

19.
前言纯碱工业是基本化学工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碱的主要设备如吸氨、煅烧重碱设备,目前已有新型吸氨器及蒸汽煅烧炉等广泛用于生产,而通常被称为“制碱心脏”的碳化塔,自1920年左右出现的泡罩式索尔维标准碳化培,至今仍普遍地在各国生产中使用。由于碳化过程复杂,又是吸收、结晶、传热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生产纯碱的核心装备碳化塔在长期使用中暴露的塔内冷却水管易结疤导致细晶等问题,本文根据碳化塔结晶的相关理论,对钢制异径碳化塔的冷却系统的冷却水流动方案进行设计并基于ANSYS软件对冷却水管排布做出优化,数值仿真结果显示,采用4管程“弓”字形平行流向冷却水时,塔内温度从高温段至冷却段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梯度,更加符合碳化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使碳化塔的性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