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铂作为高温材料用于玻璃工业已有近100年。由于高温强度的降低,限制了铂在高温玻璃制造中的应用。氧化物弥散强化是提高高温下强度、刚度、抗蠕变和抗玻璃侵蚀的有效手段。比较了火焰喷射、粉末冶金、共沉淀和内氧化等制造方法。讨论了二氧化锆含量、焊接、晶相形貌和玻璃侵蚀对强化铂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强化铂产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第二相SiC颗粒弥散增韧氧化铝陶瓷的残余应力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和说明弥散SiC颗粒通过增韧而达到增强和提高耐磨性的本质原因,建立了弥散颗粒分布模型及应力计算模型,并进行了一维方向上的残余应力计算.  相似文献   

3.
南京玻纤院铂合金室在从事玻纤生产用漏板新材料研究的同时,于去年10月制成了一种熔炼光学玻璃用的氧化锆弥散增强铂坩埚三只,一只为200毫长,二只为30毫升。并已与上海新沪玻璃厂就200毫升增强坩埚的应用试验签订了技术协议,以考核实际使用效果,30毫升的坩埚已在院物化室使用。  相似文献   

4.
微通道板铅硅酸盐玻璃表面纳米尺度的形貌(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氢还原后微通道板铅硅酸盐玻璃表面的形貌与微通道板的使用性能直接相关。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不同还原条件下的微通道板铅硅酸盐玻璃表面的纳米尺度形貌变化过程,并构建了还原过程中的表面微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微通道板铅硅酸盐玻璃表面存在 2 种微结构形貌:一种是还原生成的新相颗粒弥散分布于玻璃基体中,还原条件影响弥散分布的颗粒尺寸与距离,还原初期容易出现小颗粒的弥散结构,而通过长时间还原或高温还原后则会出现大颗粒的弥散结构;另一种是新相颗粒相互连接形成连通结构。2 种微结构形貌的形成取决于还原条件。经 X 射线衍射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铅硅酸盐玻璃表面的新相颗粒为玻璃中铅离子被还原生成的铅原子聚集体  相似文献   

5.
石英陶瓷材料的增强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述了石英陶瓷材料增强的主要方法,内容涉及表面涂层增强、短纤维增强、三维石英纤维编织体增强、单向排列碳纤维增强、石墨颗粒弥散增韧及有机硅树脂增强,并且介绍了这些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及用途。  相似文献   

6.
采用建筑陶瓷板的制备工艺,将不同粒径的锆英石、刚玉、石英粉体分别加入到陶瓷板材坯料中,研究了粉体种类和粒径对陶瓷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配方范围和生产条件下,加入的锆英石、刚玉和石英主要以颗粒的形式弥散分布在基体中,并且都有提高样品抗弯强度的作用。其中,刚玉的增强效果最好。粉体粒度对弥散强化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速摄像仪对稠密气固两相同轴射流中颗粒的弥散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颗粒流离开未弥散长度后,随气体射流速度增加,存在三种弥散模式,分别为剪切弥散,波状弥散和振荡弥散。未弥散长度随气体射流速度(雷诺数)的关系为 。波状弥散模式下颗粒流波动波长沿射流轴线的发展规律为 。在振荡弥散过程中,随着气体射流速度的增大,颗粒流振荡的频率先减小后增大,在气体速度约65 m·s-1时振荡频率最小。  相似文献   

8.
同轴气固射流在能源领域具有广泛地应用,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颗粒浓度较低的工况。为了研究稠密同轴气固射流的流动特性,采用了稠密离散相模型(DDPM)耦合离散元模型(DEM)的方法对该体系进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该方法同时考虑了孔隙率对气固曳力的影响和颗粒间的碰撞作用。由于射流过程中,气体对颗粒的作用占主导,分别考虑了不同环形气体速度和气固曳力模型对气固流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合理地模拟在不同气速下稠密气固两相射流的颗粒弥散特性,与实验现象定性一致。在较高气速下,引入湍流模型对预测结果有显著影响,模拟得到的颗粒弥散程度较大。不同气固曳力模型对颗粒弥散的预测有明显影响,WenYu曳力模型下颗粒弥散程度较大,Gidaspow模型次之,SyamlalO’Brien模型给出的颗粒弥散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9.
罗坤  樊建人  郑水华  岑可法 《化工学报》2006,57(6):1329-1333
引言 气固两相圆射流广泛存在于各种工程应用当中.仅以能源工程领域来说,煤粉的输送、分离、燃烧效率及污染物的生成控制等过程都跟煤粉颗粒在湍流气流中的弥散方式有关.预测并控制颗粒在气流中的弥散对于实现稳定燃烧、强化传热、降低噪声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深入理解气固两相射流中拟序结构的演化特性和不同颗粒的弥散规律.  相似文献   

10.
刘晓红  刘欣 《工业催化》2017,25(12):52-54
通过添加微量金属饵材料到铂网催化剂铂合金中,制成氧化饵弥散强化铂催化剂,与普通二元、三元铂合金丝材相比,常温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大大提高,抗蠕变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镁质弥散型透气耐火材料性能,以粒度0.2~1 mm的高纯镁砂颗粒、≤0.074 mm的高纯镁砂细粉和≤0.074 mm的锆酸钙细粉为原料,经配料、成型、110℃保温24 h干燥和1 650℃保温3 h烧成制备镁质弥散型透气耐火材料。研究了锆酸钙加入量(w)分别为5%、9%、13%时对镁质弥散型透气耐火材料致密度、透气度、抗热震性、常温强度和高温强度等性能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锆酸钙加入量的增加,材料的显气孔率、透气度、烧后常温强度和高温抗折强度减小,体积密度增加,抗热震性能得到改善,并在加入量达到9%(w)时最高。  相似文献   

12.
前言铂具有优良的耐蚀性和高温性能;铂镀层可明显改善高温合金,尤其镍基合金的高温耐蚀性.镀铂1984镍基合金丝纲(纲孔尺寸分110目和48目二种纲丝直径分别为9道和12道)可取代纯铂丝纲制作肼推力器燃烧室挡板或其它重要部件,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铂有极好的抗腐蚀、抗氧化性及高的熔点,是唯一可在高温氧化条件下使用的金属材料.长期以来,在工业上就使用铂来作生产玻璃纤维用的衬套和漏板,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一种材料能代替铂在上述工业中应用的重要地位.因铂材料的高温强度不足产生的蠕变变形是导致漏板失效的主要原因.对此人们一直在寻求铂材料的强化途径.最初是用铑进行固溶强化,铑不仅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14.
张照明  王苗  闫孝红 《化学工程》2015,43(3):25-28,50
发展数值模拟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多孔介质内溶质弥散规律。目前尚没有准确的数值模型能用于具有随机孔隙连接性的多孔介质内的溶质弥散过程描述。文中构造了一个颗粒填充柱单元体结构,并应用体积平均方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计算得到了对应颗粒填充柱内溶质的弥散系数。计算获得了单元体结构内部的速度场与不同平均流速下的弥散系数,并提出了一个预测颗粒填充柱内溶质弥散系数的经验关联式。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采用文中构造的颗粒填充柱单元体模型与体积平均方法可以定性预测实际颗粒填充柱内的溶质弥散行为。  相似文献   

15.
用化学模拟合成方法证实,在YAlO_3晶体熔料中的碳杂质在缺氧和高温下,与Al_2O_3形成另一类杂质碳化铝(Al_4C_3)。这种碳化铝在晶体生长中引发气泡和光弥散颗粒(<1μm)。研究了熔料碳含量与晶体光弥散的关系。用通过纯化空气流加热除碳法,制备出碳含量为120~200×10~(-8)的熔料,并生长出无气泡和无光弥散区的长度在150mm以上Nd:YAlO_3单晶。  相似文献   

16.
在不加保护剂的情况下,采用微波法合成了金属铂纳米颗粒,并负载到XC-72导电炭黑上.TEM结果显示,合成的未负载的铂纳米颗粒粒径小、粒径分布范围窄,平均粒径为2.5 nm,粒径分布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16.炭黑负载的铂纳米颗粒粒径与未负载时相当,且同期负载时,负载的铂纳米颗粒数量较多,负载效果好;而非同期负载时,负载的铂纳米颗粒数量少.  相似文献   

17.
铂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耐腐蚀性能和稳定的热电性能以及优良的加工成型和焊接性能,是生产玻纤采用的一种高温材料。但在高温下,铂的晶粒容易长大,这样使它原来就比较低的持久强度更低,比较高的蠕变率更高,从而使用寿命也相应的缩短。为了改进铂的上述不足,人们通常在铂中加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二组元或第三组  相似文献   

18.
把弹性力学和断裂力学应用到颗粒弥散复相陶瓷的微观热应力分析中,对弥散相颗粒尺寸和体积分数的临界值进行了推导,并提出了颗粒弥散陶瓷微观结构及材质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SiO2微粉加入量对刚玉质超低水泥浇注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SiO2微粉加入量为0、2%、4%、6%和8%时对刚玉质超低水泥浇注料的烧结性能、高温强度及抗热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O2微粉加入量的增加,试样的烧结性能和抗热震性得到明显改善,在1400℃时的高温抗折强度也显著提高.讨论认为,试样高温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SiO2微粉与Al2O3反应生成的莫来石穿插或弥散在刚玉颗粒形成的骨架结构的孔隙中起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磷光瞩拉瞬态点源注入示踪技术,研究了气固并流系统中弥散颗粒的轴、径向混合行为,并引入二维扩散模型加以描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在气固并流上行和下行系统中的研究进行对比表明:在两种系统中弥散颗粒的轴、径向混合行为类似.研究还给出了在实验条件下气固并流上行系统弥散颗粒的轴、径向Peclet数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