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模型,通过对高层框剪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讨论了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变形与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预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破坏程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青 《山西建筑》2014,(15):61-63
针对岸坡变形作用下高桩码头的受力特性,考虑到桩土的共同作用,桩土接触面的非线性行为及地基土弹塑性性质,建立了高桩码头结构体系的有限元模型,并采用弹塑性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码头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得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从结构材料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入手,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LS-DYNA强大的分析功能,模拟钢结构中的框架梁和框架柱的弹塑性变形性能.通过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层间位移、结构顶点位移和基底剪力时程曲线、塑性发展过程和塑性发展区域等指标,综合反映和评估了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  相似文献   

4.
框架结构在多维地震作用下应作空间弹塑性时程分析。而地震作用时可靠度指标是与时间有关的函数。故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为依据,介绍了在多维地震作用下,建立结构变形能力功能函数,把改进的JC法与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矩阵位移法相结合,推导出结构变形能力可靠度指标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5.
既有地铁下行纵穿北京大学某教学楼2段单体,2段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在地下室柱顶设置钢弹簧+黏滞阻尼器进行隔振。采用ETABS及ABAQUS软件,分别对结构进行了不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和弹塑性分析,从结构整体指标、隔振支座变形及阻尼器减震效果等方面,论证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弹性分析及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采用钢弹簧隔振支座同时附加阻尼器后,结构弹性性能及弹塑性性能均能满足要求;隔振层阻尼器减小了弹簧支座的水平变形,同时消耗了输入到主体结构的地震能量,避免弹簧支座变形过大的同时,减小了整体结构的地震剪力及变形。  相似文献   

6.
基于纤维模型的超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纤维模型理论,利用PERFORM-3D软件实现了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进行构件变形性能评估。针对PERFORM-3D建立高层结构模型的复杂性,开发了其前处理程序ETP,使之能够方便准确地建立弹塑性模型。分析表明,基于纤维模型的整体结构弹塑性分析法高效可行,不但宏观上可得到结构整体响应,而且微观上可得到构件的内力及变形和纤维的应力及应变。通过工程实例,得到整体结构响应、构件的变形及结构能量耗散情况,可用于研究按我国现行规范设计的超高层混凝土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变形及受力特点。  相似文献   

7.
提出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桥面板的弹塑性变形是影响桥面防滑性能重要因素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压筋橡胶条形式的桥面防滑结构形式,运用板壳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改进形式钢质桥面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证明了改进形式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王建平  刘亚文 《钢结构》2007,22(5):75-77
提出局部冲击荷栽作用下的桥面板的弹塑性变形是影响桥面防滑性能重要因素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压筋橡胶条形式的桥面防滑结构形式,运用板壳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改进形式钢质桥面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证明了改进形式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在计算结构构件损伤、构件滞回曲线等,首先应知道构件截内力与变形的协调关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已进入弹塑性变形范围,计算弹塑性阶段与内力相协调的杆件截面的变形是相当费时的环节,本文利用数值积分的思想,建立了地震作用下,考虑损伤累积效应杆件截面内力与变形的协调关系。该方法思路清晰,表达式简单,易于运用。  相似文献   

10.
具有自复位及摇摆特性的结构体系是近些年来提出的新型结构体系,相对于传统的框架和剪力墙结构,这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和损伤控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对具有相同框架部分和墙体布置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自复位墙结构和纯框架结构的有限元算例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对这三种结构体系的承载力、变形和结构耗能进行对比,来进一步说明框架-自复位墙结构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对阻尼器对于框架-自复位墙结构抗震性能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某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全过程反应,得到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确定结构薄弱部位和薄弱构件,为复杂建筑结构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避免为增加结构的安全储备,造成不合理的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2.
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变形验算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变形验算有关规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指出了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位移计算结果与实际地震反应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对大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框架结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的合理性,提出了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和框架—筒体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相似文献   

13.
岩体变形加固理论及非平衡态弹塑性力学   总被引:4,自引:11,他引:4  
完善了基于不平衡力的变形加固理论,建立起严格的理论基础。指出对于给定的外荷载,结构的工作区域可能是弹性区、稳定弹塑性区或非稳定弹塑性区,结构在非稳定弹塑性区需要加固力维持稳定。经典弹塑性理论只适用于弹性区和稳定弹塑性区,变形加固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非平衡态弹塑性力学,它是经典弹塑性理论的增量延拓,适用于非稳定弹塑性区。结构在非稳定弹塑性区服从最小塑性余能原理,该原理要求在给定外荷载的情况下,结构自承力最大化而加固力最小化,该理论为新奥法施工技术提供了严格的理论依据。指出潘家铮最大最小原理就是最小塑性余能原理在结构极限状态的特例和推论。最后给出了变形加固理论在溪洛渡高拱坝建基面优化设计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地震残余变形是结构可修复能力的重要指标,准确分析结构的残余变形对于震后结构性能的评估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不同单自由度(SDOF)体系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不同参数对地震残余变形的影响,其中滞回特性、屈服后刚度、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以及最大弹塑性变形对残余变形的影响较大;同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分别适用于弹塑性Kinematic滞回模型和Takeda滞回模型的残余变形简化计算方法。该方法是以先获得结构的最大弹塑性变形为基础的,能与传统的确定结构最大变形性能的抗震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较好地结合。最后,以一钢筋混凝土单柱桥墩为例,详细阐述了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单自由度体系结构的地震残余变形计算及震后结构性能评估的过程,分析表明基于Takeda模型的结构残余变形的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15.
错层结构对抗震不利。结合一幢高烈度区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错层高层建筑,采用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以及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结构在设计小震、中震以及大震作用下的变形特征、构件屈服机制及结构破坏模式,揭示出结构中可能存在的抗震薄弱部位,给出了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的评价,并提出了对同类工程结构设计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Etabs软件,以某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整体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及弹性时程分析;并采用midas/gen软件对该高层结构进行设防烈度及罕遇地震下的静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该建筑结构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并验算了该高层建筑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变形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结果表明该结构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地震作用下多层剪切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的实用计算方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地震作用下多层剪切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的基本规律;通过统计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改进的等能量原理实用计算方法,可简便地求出“均匀”及“非均匀”多层剪切型结构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文中还对多层剪切型弹塑性结构变形集中的薄弱楼层位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判别公式,并附有算例。  相似文献   

18.
利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具有相同框架部分的双跨摇摆自复位结构模型和普通框架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对比两种结构的承载能力、变形和结构耗能,得出双跨摇摆自复位结构具有震后残余变形小、抗震性能良好和结构可恢复等优点。分析结果表明:双跨摇摆自复位结构能够保证其在地震作用后仅替换耗能器后继续使用,为震后结构的修复节省了成本,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4结构特性系数 4.1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 1.结构的弹塑性性质结构的一般性设计,是认为结构在风、重力等荷载作用下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而地震是罕见的自然灾害,属偶然荷载,要求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阶段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必要的。建筑结构绝大多数均属弹塑性体,当荷载逐步增大,结构变形超过结构的弹性极限时,即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西安某框架结构教学楼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变形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弹塑性时程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已成为可能.而且是简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