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景顺 《四川水力发电》2013,32(4):85-86,90
硗碛水电站库区广泛分布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成因类型复杂,厚度为数米~数十米不等。水库蓄水后,正常蓄水位以上产生蠕滑变形的库岸有21处,规模和工程危害均较大。通过总结库区不同成因堆积体库岸的蠕滑变形特征,分析了水库蓄水过程、水库运行方式及土体细粒含量等因素对库岸蠕滑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邱云 《水电站设计》2007,23(2):69-71
在某水电站进水口边坡上方堆积体施工过程中,堆积体发生沉陷变形,工程安全受到了严重影响。通过对该堆积体边坡变形机理的分析后认为,这是施工开挖坡脚引起的浅层蠕滑—拉裂式变形,地下水引起的坡脚部位软化则进一步加剧了变形的发展。提出了削坡、格构锚固、设置挡土墙、钢管桩及截排水等工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乌木树沟斜坡堆积体位于黄角树水电站坝址右岸上游乌木树沟和石桥沟之间,为坡积、崩积混洪积构成的斜坡堆积体,分布高程1 180~1 620m,距下游仅水电站坝址100~320m,在分析斜坡堆积体及堆积体内蠕滑变形体组成物质、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对堆积体内蠕滑变形体进行稳定计算、分析评价,为斜坡堆积体提出综合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饮水沟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采用数学模型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综合预测分析,及时提出边坡异常变形的预警;结合开挖、降雨、排水以及加固处理等因素,对监测成果进行分析,论证边坡变形机理,实时分析抢险加固效果,为制定抢险方案以及调整加固参数、优化施工组织和加快工程进度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成功预警并高效治理大规模变形体边坡的典型工程案例,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超  刘波  张勇 《人民长江》2010,41(20):35-38
马延坡是向家坝水电站右岸工程重要的施工区域,受工程边坡开挖切脚和大气降雨等因素影响,形成大规模蠕滑变形趋势,对向家坝工程整体顺利施工及后期运行极为不利。在前期地质勘探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了重点监测断面,并布置了深部变形监测孔(滑动式测斜孔),对蠕滑体的深部位移进行连续监测。根据后续监测成果准确判断出了滑动面的具体位置,以及跟踪分析了蠕滑体深部变形规律,为马延坡综合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堆积体的稳定性对于水电站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5条监测剖面26个表面变形测墩的监测曲线及裂缝分布特征,研究堆积体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结果表明: I区堆积体变形与库水位升降有直接关系; I区变形牵引II亚区发生变形,具有典型的牵引式蠕滑变形特征;堆积体变形正在逐步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枕头坝一级水电站1号蠕滑堆积体位于电站左坝肩下游侧,堆积体稳定性关乎其下方电站尾水渠和公路的安全。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即在堆积体坡脚设置挡墙、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结合排水、原天然坡面设置混凝土格梁防护等。治理后的监测结果表明,堆积体边坡一直处于整体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近坝库岸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对电站的安全运行及其上居民安全影响至关重要。以西藏某水电站近坝库岸滑坡堆积体为例,针对该滑坡堆积体蠕变、蠕滑进行了专门的勘察与监测,通过勘探、物探、试验及变形监测等资料,采用极限平衡法及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查明了堆积体的稳定边界条件,验证了滑坡堆积体的变形破坏形式与实际相吻合。结果表明:堆积体整体处于临界失稳状态,预测其破坏形式将以蠕滑塌岸的方式调整至稳定,不会产生大范围的高速滑坡,同时也不会堵塞水库。  相似文献   

9.
姚元涛 《人民长江》2008,39(7):41-42
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右岸马延坡由于受地质地形等客观原因以及受6号公路切层开挖和雨水渗入等影响,在地下水压力和夹层的软化作用下,导致岩体沿夹层发生大范围蠕滑变形.对水电站缆机平台及320 m高程拌和系统、右岸供水等运行系统造成极大隐患.右岸高程317 m水厂后边坡蠕滑变形处理项目是马延坡蠕滑变形的一部分,具有工期紧、施工场地狭窄、安全隐患大等特点.主要介绍了钢管桩施工技术,经过合理安排施工,应用二次注浆、增加压顶梁等技术成功地加固了右岸高程317 m水厂后边坡蠕滑变形体.  相似文献   

10.
小湾水电站饮水沟堆积体失稳加固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小湾水电站紧临坝基上游侧的饮水沟左岸堆积体的结构特征和可能的变形失稳形式, 重点介绍堆积体前期施工中采取的削坡减载、预应力锚索加固措施,以及2003年底到2004年初堆积体发生整体性向下蠕动后采取的上部开挖护坡,中下部锚索锚固,下部抗滑结构支挡、分层系统排水等综合措施。监测结果表明,综合加固措施实施后,堆积体边坡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已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白洋淀湿地氮素转化和N2O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华北地区最大的湖泊湿地白洋淀近1年的野外观测,对湿地上覆水、沉积物/土壤中各种形态氮以及反硝化作用产物N2O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对氮素污染物铵态氮的去除能力较强,平均去除率为77.1%。湿地中氮素的迁移转化过程时空变化明显,夏季是其氮素转化的快速期。湿地是温室气体N2O的排放源,夏季其排放通量最大,占全年排放通量总和的62.1%。其中湖滨带是整个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素转化的活跃区,N2O年内平均排放通量高达109μg·m-2·h-1。由此可见,良好的湖滨带有利于湖泊富营养化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吐鲁番盆地1987—2017年降水数据,分析了近30年该地区降水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并对降水的趋势性进行了分析。对吐鲁番盆地1988—2016年地下水位埋深数据进行了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并运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得出地下水位埋深分布及变幅。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吐鲁番盆地地下水水位动态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30年吐鲁番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5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夏季),夏季降水总量占全年降水的50%以上;降水的年际变化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地下水位埋深在空间上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南盆地地下水位埋深0~50 m,北盆地埋深在50 m以上。不同地貌区年内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呈现出不同形态,整个盆地范围内地下水位埋深逐年增大,近30年吐鲁番盆地地下水位埋深增加了5.5 m。降水和潜水蒸发与地下水位埋深不存在相关性,开采量是影响吐鲁番盆地地下水位埋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浅埋段软弱围岩自稳能力较差,隧道开挖时受到扰动较显著,当支护没有充分保障时,浅埋段发生延伸至地表塌陷灾害事故的可能性远高于深埋段。文章基于Hoek-Brown破坏准则对围岩压力的浅埋段有效影响范围进行了推导,得到了浅埋段围岩压力随位置变化的变化规律,本次研究的评价方法在隧道施工中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适应性,能够为其他砂泥岩隧道工程施工设计提供相应指导,能确保隧道建设与公路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4.
地应力对于分析水电工程的地下洞室或厂房稳定性至关重要,为分析西南某大型水电站的三维地应力场分布规律,保证地下厂房洞室群的稳定性,对水电站现场进行了实地地质调查,分析了所获取的大量地应力实测资料和探洞片帮特征,并对探洞片帮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该水电站总体上水平向应力大于自重应力,以构造应力为主;右岸岩体地应力大于左岸岩体地应力,左、右岸厂房区及河谷区有应力松弛和应力集中,岸坡区有应力松弛现象;水电站左岸、河谷及右岸地应力方向存在明显差异,左岸厂房区的地应力方向为NW向,右岸厂房区地应力方向为NNE向,河谷为EW向,整个工程区地应力是以构造应力为主的中等量级地应力。研究结果为该水电站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相关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该坝于1994年3月截流,1997年建成,该工程施工严格按施工规程进行,面板坝上游各区堆石采用“金包银”的施工方法,以确保过渡料对垫层料的反滤作用,面板坝的按施工规程进行,面板坝上游各区堆石采用“金包银”的施工方法,以确保过渡料对垫层料的反滤作用,面板坝的漏水量是衡量面板坝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因此,结合天荒坪工程实际重点讨论了面板坝的漏水处理及漏水源分析,天荒坪下库坝是我国首先有用1m宽垫层料的工程之一,经过漏水考验,证明设计和施工都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三峡水利枢纽导流底孔、泄洪深孔弧形工作闸门的动力特性检测情况及导流底孔泄流时对闸门产生的流激振动检测成果。检测结果表明,在动水开门和关门全过程中,在底孔闸门小开度时熏闸门底缘的脉动压力幅值较大;闸门门叶和支臂上的静应力在允许值之内,动应力很小;闸门的振动加速度较小,没有发生危害性振动。  相似文献   

17.
水电站地下输水系统岔管段结构复杂,大部分为空间异型曲面,其衬砌具有材料投入大,模板及钢筋形式复杂,施工工期长等特点。为此,蒲石河工程对岔管段混凝土衬砌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取消了模板排架,标准模板采用3015和1015钢模板,异形部位采用木模板,支撑形式为外拉内撑,整体受力结构以拉条拉力为主,脚手架管支撑辅助。通过在3号尾水岔管段实践表明,衬砌方案合理、可靠,节省了成本,保证了工期。  相似文献   

18.
清江水布垭地下电站尾水隧洞位于Ⅳ~Ⅴ类岩体中,软岩开挖成洞难,施工中采用了上、下层分层开挖,随机锚杆,超前锚杆(注浆),钢支撑支护及时跟进的方式,确保了围岩的稳定和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9.
隧道围岩在富水环境下流变现象显著。以某砂岩隧道为研究对象,开展砂岩饱和状态下的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建立考虑含水率的损伤表达式。砂岩流变性态为黏性-黏弹性-黏塑性,通过统一流变力学模型理论确定蠕变模型结构为H- N -H|N -N|S,基于此模型进行损伤演化,从而得到蠕变损伤模型并将其推广为三维情形。将本构模型三维差分化,通过C++和FISH语言在FLAC3D中实现了二次开发。还原实际试验条件,进行仿真验证,证明二次开发成功及模型参数求取的正确性。建立隧道三维模型,调用自定义蠕变本构模型,进行不同蠕变时间下的数值计算,验证本文蠕变损伤模型在岩体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本构模型的构建与开发及隧道长期营运安全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浪底泄洪工程高标号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廖波 《水利学报》2001,32(7):0047-0051
小浪底泄洪工程中采用了抗空蚀、耐磨性能好的C70高标号硅粉混凝土。孔板(导流)洞、排沙洞明流段、明流洞和溢洪道大体积、C70高标号硅粉混凝土中均出现早期和后期施工裂缝。早期裂缝主要与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内外温差和干燥引起的内外湿差有关。后期裂缝主要由基础温差引起。采取掺加25-40%粉煤灰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混凝土温度控制、缩短混凝土分块长度等措施能有效预防裂缝产生。工程修补时采用环氧树脂和特细水泥注浆法处理已出现的裂缝、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