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测定不同浓度胡桃醌作用下大肠杆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来研究胡桃醌对其氧化损伤的影响,为探究胡桃醌的抑菌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各测定组中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24 h的SOD,CAT含量均低于对照组,MDA含量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胡桃醌浓度的增加,诱导程度发生相应变化,这表明胡桃醌的加入使得大肠杆菌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过氧化氢和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可能对大肠杆菌菌体产生一定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胡桃醌对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对细菌的抑茵机理尚不明确.文章从胡桃醌对大肠杆菌呼吸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来揭示其押菌机理.分别对培养基中溶氧量、葡萄糖含量、细胞内ATP含量及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下,培养基中的溶氧量略微下降,8h后趋于恒定,溶氧量共下降了24.2%,而乙醇对照(CK2)下降了39.4%;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葡萄糖含量增加9.1%,而CK2则下降6.4%;菌体内的ATP含量先是剧烈下降,然后缓慢上升,4h后趋于恒定,MIC时下降最少;ATP酶活性起先略有下降,随后上升,MIC时上升的最少,而后又略有下降,显示出一定的波动性.以上结果说明随着时间增大,不同浓度的胡桃醌对大肠杆菌的呼吸和能量代谢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胡桃醌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用不同质量浓度胡桃醌处理大肠杆菌,分别对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生长曲线、细胞膜相对电导率、荧光发射光谱等进行测定,并进行生物膜形成和细胞活性分析、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以及大肠杆菌基因组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胡桃醌对大肠杆菌具有有效的抗菌活性,MIC为0.062 5 mg/mL。经不同质量浓度胡桃醌处理后大肠杆菌细胞膜相对电导率升高,表明胡桃醌破坏了大肠杆菌膜的完整性,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荧光发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胡桃醌能够与膜蛋白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大肠杆菌细胞膜结构。结晶紫和刃天青染色实验结果表明胡桃醌能够通过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减弱大肠杆菌的呼吸作用,进而抑制其活性。SDS-PAGE和大肠杆菌基因组合成分析结果显示胡桃醌可抑制大肠杆菌中蛋白质、DNA和RNA的表达。通过分子对接实验可知,胡桃醌可以结合到基因组DNA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探讨胡桃醌对微生物不同阶段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影响,为胡桃醌抑菌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平板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菌体形态特征的变化。结果:大肠杆菌的迟缓期和对数期受到胡桃醌的抑制作用明显;处于对数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胡桃醌的抑制作用更为敏感。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最低抑菌浓度下的胡桃醌作用大肠杆菌2h,菌体即出现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细胞质分布不均匀;8h后,细胞壁破坏严重,内溶物流出。胡桃醌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4h,菌体细胞吸水膨胀,部分细胞隔膜已被破坏。8h后,菌体互相粘连,细胞与细胞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结论:胡桃醌的抑菌效果主要表现在细菌生长的对数期,并可能通过破坏菌体的细胞壁或细胞膜结构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胡桃醌抑制细菌生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探讨胡桃醌对微生物不同阶段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影响,为胡桃醌抑菌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平板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菌体形态特征的变化。结果:大肠杆菌的迟缓期和对数期受到胡桃醌的抑制作用明显;处于对数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胡桃醌的抑制作用更为敏感。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最低抑菌浓度下的胡桃醌作用大肠杆菌2h,菌体即出现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细胞质分布不均匀;8h后,细胞壁破坏严重,内溶物流出。胡桃醌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4h,菌体细胞吸水膨胀,部分细胞隔膜已被破坏。8h后,菌体互相粘连,细胞与细胞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结论:胡桃醌的抑菌效果主要表现在细菌生长的对数期,并可能通过破坏菌体的细胞壁或细胞膜结构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 DE3)中分别克隆表达了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来源的磷脂酶C(PLC)基因,并系统研究了内源表达的重组PLC对大肠杆菌BL21(DE3)内外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源表达的产气荚膜梭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重组PLC对宿主菌内膜通透性影响较大,但对宿主菌外膜通透性的影响相对较弱。此外,本文对两种不同来源重组表达的磷脂酶C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分析了外源添加重组磷脂酶C对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PLC对大肠杆菌外膜通透性影响较大,而对内膜通透性影响相对较小。综上所述,产气荚膜梭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来源的磷脂酶C可以改善大肠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为进一步提高大肠杆菌工程菌株蛋白异源表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8.
制备大肠杆菌细胞膜固定相(E.coli cell membrane stationary phase,ECMSP),研究其对辣木籽抗菌肽的萃取效果。研究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大肠杆菌破壁效果的影响,分析大肠杆菌细胞膜与大孔硅胶的吸附特征及ECMSP对辣木籽抗菌肽的吸附效果,明确萃取前后抑菌活力变化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差异峰。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30 min条件下,大肠杆菌破壁效果较好;大孔硅胶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饱和吸附值(Csmax)为9.98 μg/mg、吸附常数(K*)为171.02 μg/mL;萃取前后抗菌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差异明显,RP-HPLC分析表明萃取前后出现了3个差异峰。研究结果可为辣木籽抗菌肽的后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脉冲强光处理对数生长期大肠杆菌细胞悬液,研究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及胞内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质的漏出量及丙二醛的生成量均随大肠杆菌存活率的下降而增加,在处理电压1 500 V、闪照次数32次的条件下,蛋白质漏出量为13.03 μg/mL,丙二醛生成量为2.76 nmol/L,对氯化钠的耐受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此外,胞内酶活性与处理前相比均有所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低降至83.78%,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降至76.92%.因此,细菌屏障结构破坏所造成的细胞膜渗透压及通透性改变,可使细菌胞内物质发生改变,甚至导致菌体死亡,羟自由基可能对致死细胞的协同作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本研究旨在揭示超高压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膜的损伤。研究了200、400、500 MPa不同压力对大肠杆菌O157:H7的灭活作用,通过对菌体细胞核酸类物质、钾离子和镁离子泄漏量、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摄入量、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变化的分析研究,评价不同超高压处理压力对大肠杆菌O157:H7膜损伤效应。结果表明,经200、400 MPa压力处理5 min后,大肠杆菌O157:H7菌落总数由初始8.8(lg(CFU/m L))分别下降至8.2(lg(CFU/m L))和6.3(lg(CFU/m L)),500 MPa压力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全部死亡。压力升高,细菌细胞内核酸类物质、K+、Mg~(2+)离子泄漏量、PI摄入量均显著增加,细胞膜上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Ca~(2+)/Mg~(2+)-ATP酶对压力的敏感性更强,500 MPa处理组该酶活性几乎完全丧失。超高压处理引起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膜产生显著损伤,细胞膜上Ca~(2+)/Mg~(2+)-ATP酶的失活是导致大肠杆菌O157:H7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溶菌酶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性能,研究蛋清溶菌酶和渗透剂甘氨酸、EDTA-Na2复配对大肠杆菌ATCC25922、DH5α的抑菌效果,及细胞外膜渗透性和细胞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肠杆菌ATCC25922对溶菌酶的敏感性明显强于DH5α,其外膜渗透性也高于大肠杆菌DH5α。当溶菌酶分别和渗透剂甘氨酸或EDTA-Na2复配后,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DH5α的抑菌性能都显著提高;三者共同作用时,对大肠杆菌ATCC25922的抑菌能力从101.0提高到103.45,对大肠杆菌DH5α则从100.35提高到103.15,表现出协同抑菌作用。细胞外膜渗透性的N-苯基-1-萘胺(NPN)测定结果表明:溶菌酶与甘氨酸、EDTA-Na2复配后,两种大肠杆菌的外膜渗透性相应提高,TEM电镜结果也证实溶菌酶与渗透剂对大肠杆菌细胞表面有协同破坏作用。因此改善大肠杆菌的外膜渗透性有助于增强溶菌酶对其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活菌亲和吸附法筛选的乳源蛋白抗菌肽BCp12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但其抑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流式细胞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探究抗菌肽BCp12对大肠杆菌壁膜的损伤作用,并通过凝胶阻滞和荧光光谱实验研究BCp12与菌体DNA的结合作用及方式。结果表明:质量浓度2 mg/mL的BCp12可引起大肠杆菌壁膜亲水性增加,菌体细胞吸附率下降至64.73%,对菌体壁膜脂肪酸、蛋白、多肽酰胺、多糖及指纹信息区都有明显影响,菌体细胞膜损伤显著(损伤率为25.1%),且细胞内紫外吸收物质泄漏,菌体形态变得粗糙皱缩,细胞质内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并出现空化现象;BCp12能够与溴化乙锭相互竞争结合位点,并以嵌入方式结合DNA,产生凝胶阻滞现象,影响DNA的正常复制,进而抑制菌体的生长繁殖。本研究部分揭示了BCp12的抗菌机理。 相似文献
14.
15.
为阐明金抗肽SIF4对食源性大肠杆菌基于细胞壁靶点的非细胞质膜损伤抑菌机理,研究了SIF4对细胞壁损伤的影响、与细胞壁脂多糖竞争性结合机理及对细胞壁膜组分影响机理,并运用扫描电镜分析了菌体形貌变化。研究发现,SIF4对菌体细胞壁有破坏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细胞壁受损与SIF4处理时间和处理剂量呈正相关,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 SIF4可与细胞壁脂多糖(LPS)竞争性结合,结合量为256 mg/L或更大时,表现无抑菌活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发现,SIF4对细胞壁多糖信息区、蛋白质与脂肪酸混合信息区影响明显,揭示细胞壁是潜在抑菌效应靶点;扫描电镜(SEM)分析发现,SIF4可破坏菌体细胞壁膜结构并改变菌体形貌。研究认为,SIF4可基于细胞壁损伤靶点作用于大肠杆菌并实现高效抑菌活性,研究结果可为阐明基于细胞壁靶点的非细胞质膜损伤抑菌机理和食源性大肠杆菌生物防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对大肠杆菌细胞总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蛋白表达水平探讨细菌素bifidocin A对革兰氏阴性菌(G-)的抑菌作用机理,利用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联合蛋白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analytical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技术分析细菌素bifidocin A处理前后G-大肠杆菌1.90细胞总蛋白表达差异情况,并在基因本体论注释基础上,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分类及富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细菌素bifidocin A处理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CGMCC1.90共有12 个差异蛋白点,其中2 个蛋白表达上调,10 个蛋白表达下调;MALDI-TOF MS共鉴定得到10?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细胞膜组成、能量代谢以及应激反应等方面。这些结果揭示细菌素bifidocin?A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膜结构、阻断三羧酸循环、减少能量和三磷酸腺苷提供以及降低细胞对外界胁迫条件的抵抗能力等达到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金属抗菌肽SIF4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为低感染剂量肠道致病病原体,可引起严重的食品公共卫生问题。该研究从细胞壁通透性、胞内K+和生物大分子泄露、细胞表面疏水性、细胞膜通透性和表面zeta电位等方面系统研究了金属抗菌肽SIF4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制。研究发现,SIF4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0.4 mg/L;SIF4处理后菌体稳定期与衰亡期提前;细胞壁通透性与SIF4浓度及温育时间呈正相关,温育1 h后,组别间细胞壁通透性有显著差异(P<0.05);胞内K+泄露随SIF4浓度升高和温育时间延长呈递增趋势;胞内生物大分子泄露随SIF4浓度升高与温育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温育2 h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表面疏水性随SIF4浓度增加呈递增趋势,SIF4对细胞膜损伤可能以“毯式模型”进行;细胞表面zeta电位与SIF4浓度呈线性递减趋势。研究认为,SI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