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分析稠油高温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过程出口端管线中的水驱油特征,在实验管线中分别进行了3种黏度原油在不同速度下的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管线中的水驱稠油不是活塞式驱,而且管线中的原油也不能完全被驱出来,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过程中产油量按出口端管线空白体积扣除死体积来校正会产生较大误差。实验结果对提高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温度对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选用委内瑞拉某区块稠油,配制实际油藏条件下的含气原油,基于一维岩心流动模拟实验,在考虑油藏条件下,采用非稳态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稠油油相相对渗透率较大,水相相对渗透率极小,油水两相渗流能力极不平衡;随着温度的升高,束缚水饱和度呈线性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呈非线性减小,等渗点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呈幂指数增加,相对渗透率曲线整体右移,两相共渗区域扩大,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均增大,水相上升幅度小于油相。  相似文献   

3.
稠油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油藏相对渗透率是油田开发设计和分析的一个重要地层参数,实验室中常通过分析岩心非稳态驱替数据获得.文中通过不同的实验温度、束缚水饱和度,以及不同的驱替方式、CaCO3沉积研究稠油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温度、束缚水饱和度、驱替方式对稠油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状、等渗点、残余油饱和度,以及残余油饱和度对...  相似文献   

4.
稠油出砂冷采过程中储集层渗透率变化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岩石力学原理出发,结合稠油出砂冷采过程中的动态特征,研究了等温条件下疏松砂岩储集层渗透率随产油量与产砂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出砂冷采过程中储集层渗透率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定量预测出砂冷采过程中储集层平均渗透率变化规律,从而为出砂冷采过程中产量变化规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疆油田某油区内出砂稠油热采井普遍采用割缝筛管进行简易防砂,割缝筛管缝宽设计缺乏依据,防砂后油井产能损失严重,亟需开展割缝筛管缝宽设计的相关研究.模拟目标油区稠油、地层水携砂流动与地层砂条件开展割缝筛管挡砂堵塞实验,分析不同缝宽割缝筛管在稠油堵塞以及稠油与地层砂复合堵塞条件下渗透率变化规律与挡砂情况,结合防砂性能指标定...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的海上稠油油藏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现场施工工艺,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岩心CT扫描和理论分析,开展了岩心渗透率、水冲刷作用及原油黏度对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和驱油效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岩心渗透率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驱替相渗流阻力减小,水相相对渗透率增高,波及区域面积增大,两相流跨度带增大,最终采收率增加;水冲刷对岩心孔隙结构的“携屑”和 “剥蚀”作用会扩大孔喉半径,增大岩心渗透率,其对相渗透率曲线和驱油效率的影响与岩心渗透率增大造成的影响相同;随原油黏度增加,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降低,驱替相黏性指进现象加剧,渗流阻力增加,波及区域面积减小,两相流跨度带减小,最终采收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渤海稠油油藏简易防砂条件下出砂规律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浅层油藏大多为胶结疏松的稠油油藏 ,这类油藏的开发目前主要采取防砂管理方式。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实际情况 ,提出了适度出砂提高单井产能的思路 ,并开展了实验研究。在调研国内外出砂模拟实验的基础上 ,研制了出砂模拟实验装置 ,开展了人造岩心制作、砾石充填防砂效果评价 ,以及简易防砂条件下岩样出砂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及出砂规律的模拟实验研究 ,其研究成果对于渤海稠油油藏出砂油井的科学生产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梅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22(6):105-106,123
为解决辽河油田稠油开采过程中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的防砂技术问题,根据防砂原理,制作了石英树脂砂、陶粒树脂砂和微孔树脂砂。通过三种树脂的室内实验研究和物性指标对比,确定了能在高温下长期保持稳定、具有有效期长,岩心渗透率在40μm~2左右,在300℃下恒温90 d后抗压强度大于9.5 MPa、抗折强度大于4.5 MPa的微孔树脂砂,并选择了与其相配套的耐高温压裂防砂工艺技术。该技术有效实施解决了平面连通性不平衡的开发矛盾,进一步提高了防砂效果。2004年以来该防砂工艺技术现场实施25个井次,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非稳态法测定稠油油藏相对渗透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更好地了解稠油油藏的开发特点,针对实际油藏地质特点和流体性质特征,通过室内实验,用水驱油非稳态法测定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用JBN经验公式法进行计算,采用对数对其进行拟合与回归计算,做出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而得出实验结果。结果表明,两相渗流区比较大,残余油饱和度比较高,水相渗透率相对比较低,等渗点饱和度大于50%。通过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可判断此油藏的润湿性,此稠油油藏为弱亲水油藏。在水驱油过程中,见水时间较早,见水时压差为0.72,突破时所对应的采收率还不到30%,最终采收采收率较低。此研究能为提高采收率技术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以后相关润湿性的研究中可以通过相渗曲线来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0.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在生产稠油井存在的原油黏度大、胶质沥青质沉积造成储层有机堵塞严重、产量递减快、边底水突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分析、物理模拟与参数优化开展了海上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胶质、沥青质扩散系数增大,石英石表面对重质组分的吸附能力减弱,有助于胶质沥青质解离;热气化学复合解堵后,岩心水测渗透率均可恢复到初始岩心水测渗透率的60%~70%;热(80℃)+气(溶解)作用下,与50℃脱气油相比可使原油黏度降低约80%;在热和化学剂作用下,原油形成低黏水包油乳状液,稠油黏度由2 000 mPa·s降低至30 mPa·s,降黏率为98.5%;稠油相渗曲线测试实验(100℃)结果显示,化学剂注入后使稠油相渗曲线等渗点右移,两相共渗区域增大,油相渗透率变大,水相渗透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开发效果改善;在热水驱过程中,注入泡沫堵调后,高渗填砂管和低渗填砂管采收率均有明显提高,低渗管采收率提高约11个百分点,高渗管采收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模拟吞吐实验结果表明:在热+化学+气协同作用下,可至少降低含水20%~30%,采油指数由0.90 mL/(min·M...  相似文献   

11.
中海油刚果(布)Haute Mer A 区块为深水出砂稠油油藏,根据常规的挡砂精度设计准则采用砾石充填防砂后出油困难。为了确定合理的挡砂精度,提出了海上稠油防砂不同设计原则下的最大含砂浓度标准,并通过砾石充填出砂模拟实验, 采用“三曲线分析方法”,获得了不同于常规的防砂设计准则。该分析方法同时考虑了砾石充填层的相对渗透率、剩余渗透率及含砂浓度标准。实验结果表明,充填层砾石粒度中值为地层砂粒度中值8~9 倍时充填层渗透性最好;采用该设计准则确定的防砂挡砂精度油井产能提高了3 倍多,解决了该区块防砂后出油困难的问题,为该类稠油出砂油藏挡砂精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用于防砂的硅酸盐复合材料体系的综合性能和防砂能力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硅酸盐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和较强的阻挡出砂的能力;可以将该硅酸盐复合材料在钻井和扩眼后泵注到裸眼出砂层段进行先期防砂,对于已出砂的油气井,也可以在清洗砂堵后将硅酸盐复合材料浆体挤入高渗砂层。待其凝固后形成能阻挡地层出砂的人工渗透性挡砂屏障进行后期防砂。特别是对于一些因出砂严重而出现亏空的大肚子井通过填充该渗透性硅酸盐复合材料能够使出砂层段恢复原始的地层应力和渗透性,从而为防砂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既是在钻井完后,在进行固井施工时就考虑在可能出砂的层段采用硅酸盐复合材料充填以代替裸眼完井、砾石填充等常规完井工艺。这将是裸眼完井技术的一种革新,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防砂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次采油的角度探讨了提高采收率的问题。文中指出,化学法在胜利油田应用的可行性最大,其中尤以聚合物驱对胜利油田的条件最为适宜,进而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根据多数油藏具有油稠、出砂、渗透率高、非均质严重等特点而研制的交联聚合物、粘土胶和黄原胶等驱油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聚合物驱油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联聚合物驱,在高含水期可以改善水驱效果,提高采收率。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立足国产聚合物、交联剂和配制注入流程的注交聚合物新工艺。  相似文献   

14.
疏松砂岩油层砂粒运移与渗透率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点测压长岩心填砂圆筒试验装置,模拟油井砾石充填防砂条件,在试验中样品不出砂的情况下,研究了砂粒的运移对疏松油层砂样和防砂砾石渗透率的影响。试验样品由4段疏松油层砂样和1段防砂砾石组成,试验结果表明,砂粒的运移使油层砂样的渗透率和防砂砾石的渗透率发生明显的改变:防砂砾石的渗透率大幅度下降,靠近砾石层的油层砂样的渗透率下降,流体入口处油层砂样的渗透率上升;油层砂样的渗透率和防砂砾石的渗透率的变化与流体流过样品的累积体积流量和样品含水饱和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压裂充填防砂技术是出砂气藏防砂的有效技术,其中支撑剂选择是关键,而相对渗透率又是支撑剂性能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气驱水非稳态室内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支撑剂(石英砂和树脂砂)的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对石英砂和树脂砂这两种支撑剂的相对渗透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初始水相相对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等渗点下含水饱和度以及束缚水下的气相相对渗透率变化情况,综合考虑气藏的储层物性情况,选取合理的、效果最佳的、适合气藏开采的支撑剂。  相似文献   

16.
稠油油藏大多具有渗透性好、胶结性差和原油粘度高的特点,在开采过程中出砂严重,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砂措施。目前各大油田稠油井的防砂主要基于固砂和挡砂两种机理,主要防砂方法有机械方法、化学防砂以及复合防砂。机械方法主要有滤砂管防砂和绕丝筛管砾石高压挤压充填,化学防砂主要有高温水泥石防砂和高温复膜砂防砂.复合防砂除了管内砾石充填微裂缝防砂和复膜砂热采绕丝管复合防砂外,还有压裂充填和复合射孔防砂。有限防砂、携砂采油是稠油井防砂工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张英 《石化技术》2020,(3):68-70
由于老式单层砾石充填防砂工具的结构缺陷,在完井防砂作业中无充填滑套密封性能测试、压裂充填等功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新式单层砾石充填防砂工具增加了滑套关闭工具、机械下压定位器两个工具模块,实现了单层砾石充填防砂工艺的技术改进。本文阐述了新型单层砾石充填防砂工具的主要结构及其配套工艺,并以渤海渤中29-4C油田某井为例,详细介绍了现场作业流程和充填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针对特高含水油藏窜流问题严重、聚合物驱流度控制能力有限等问题,探索特高含水阶段非均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方法 通过微观可视化渗流实验、均质条件驱油及非均质条件调驱实验,评价了特高含水阶段水窜规律和聚驱对注水剖面的调整能力。结果 在特高含水阶段,注入聚合物和非均相体系后,驱替压差有效提高,最终采收率较水驱提高了32.8%;非均相体系的注入可在聚驱后继续动用低渗岩心中的剩余油,低渗填砂管采收率较水驱提高了38.1%。非均相体系有效动用了各类微观剩余油,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非均相体系能够对窜流通道实现有效封堵,改善多孔介质的微观非均质性,促使驱替液转向并进入未波及区域,对剩余油实现有效的动用,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吴莎 《石油化工应用》2012,31(12):21-24
针对橡胶颗粒注入性较差的问题,采用砾石充填防砂工艺中目前通用的砾石设计思路,研究了橡胶颗粒与地层孔喉的匹配关系,即不同粒度中值橡胶颗粒在地层中渗滤面调剖、深部调剖、无封堵作用三种情况下的地层渗透率范围,得出适于橡胶颗粒调剖的地层渗透率范围为4500~10000×10-3μm2。2010年,在文明寨油田进行了3井组的应用,共注入调剖剂3408m3,总体效果实现了注入压力升高,改善波及体积的目的,试验累计增油1511.9t,降水3210m3。  相似文献   

20.
针对普通泡沫注入性差、运移性弱的问题,将气体和起泡剂溶液同时注入填砂管发泡器制备出一种气泡微细的微泡沫体系。通过多测压点长填砂管和并联填砂管对比了微泡沫和普通泡沫注入性和调剖能力的差异,并借助微观非均质模型对比研究了微泡沫和普通泡沫的封堵机制及改善微观非均质能力。微观驱替实验表明,由于微泡沫气泡直径小于高渗区域孔喉直径,气泡受孔喉的约束较小,主要通过多个气泡叠加作用在高渗区域孔喉处形成堆积封堵,后续气泡以"直接通过"或"弹性变形"的方式流入低渗区域,少量气泡以"气泡陷入"方式封堵小孔喉,但高渗区域堆积的微泡沫易被冲散,导致其封堵强度较弱,调剖作用有限。与微泡沫相比,普通泡沫的平均气泡直径大于高渗孔喉直径,气泡通过孔喉时的流动阻力较大,封堵能力较强,气泡主要通过"弹性变形"和"液膜分异"作用进入孔喉。相同泡沫注入量条件下,普通泡沫微观调剖效果更好。微泡沫在填砂管沿程产生的压差分布较为均匀,其注入性和深部封堵能力优于普通泡沫,但其封堵高渗通道能力及耐水冲洗能力较弱,调剖能力弱于普通泡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