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戗堤立堵进占截流龙口水力参数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口流速和单宽功率是衡量截流困难度的两个重要指标,了解其变化规律对截流设计和施工都有极大的意义。本文从两个戗堤在截流中的作用出发,以落差分配为控制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模型试验,对整个截流过程中两个龙口的流速和单宽功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次对双戗堤立堵进占截流两参数的变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双戗堤立堵进占截流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具有流量大,落差大,截流难度大等特点。对明渠截流时段及设计流量选择,截流期分流条件,截流方案,截流戗堤进占程序及抛投材料,降低截流难度的技术措施等截流设计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及水工模型试验,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双戗堤截流时下戗堤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堵截流计算的核心内容是龙口流速的求取,因为龙口流速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截流时所选择抛投料粒径的大小,可以说是衡量截流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分析单戗堤立堵截流龙口流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在双戗堤立堵截流中,当上戗堤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流速最大的时候,下戗堤是否能够壅水,从而降低上戗堤的截流难度这个问题,论证了双戗堤立堵截流水力控制条件的正确性,为双戗堤立堵截流的顺利施工提供判断依据一  相似文献   

4.
三峡明渠截流与三期土石围堰分为水下填筑、水上填筑和防渗工程.水下填筑主要为导流明渠截流和水下围堰,导流明渠截流具有水力学指标高、施工时间短、工程量大、抛投强度大等特点,实现明渠双戗堤立堵截流,解决了龙口段施工技术、上下游戗堤进占相互配合、设置拦石坎和提高抛投强度、防止堤头塌滑等问题.防渗工程由防渗墙、帷幕灌浆、混凝土墙帽与土工织物组成,是围堰工程的关键项目,在此提出了有效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5.
结合西藏藏木水电站明渠截流模型试验,对其明渠截流钱堤轴线进行了优化研究。介绍了不采用传统明渠戗堤轴线选在明渠内的方法.而是将战堤轴线设置在明渠进口上游,龙口设置于明渠内侧河道.该布置的主要优点为:截流龙口位于原河床上。进而有效避免了因硬底明渠造成的截流抛投料流失量大的问题;通过截流戗堤自身对水流流向的调整,水流经过龙口后从下游向上游逆向流入明渠,改变了龙口流态,增长了水流流线,从而增加了沿程损失,减小了水力坡降,降低了截流水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在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时间拟提前,截流流量也因此提高至10300~12200立方米/秒的情况下,水力学试验研究解决了上、下游双戗堤截流、龙口设置拦石坎、抛投材料的稳定性、截流与通航的关系等多项关键的技术问题。实施过程中,模型试验全程跟踪原型施工,提供了大量的复演和预报试验成果,为实时决策提供了依据,为明渠截流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丁坝对官地水电站截流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地水电站位于雅砻江干流下游,其河道截流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后续工程乃至整个工程的顺利实施.官地水电站采用单戗堤或宽戗堤截流,其水力学指标高、难度大;若采用双戗堤截流,由于上戗堤水舌的影响,下戗堤堤头坍塌严重,截流也难以实施.为此,提出采用丁坝降低截流难度.模型试验表明,丁坝对降低其截流难度作用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河道截流工程的进展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例介绍国内河道截流工程采用的方法和进展。其中戗堤截流,包括立堵、平堵和平立堵结合,以及单戗堤、双戗堤进占等。80年代以来,为了减少截流难度,多采用综合措施。此外,还介绍了长科院对葛洲坝等工程截流抛投块体的稳定研究,促进了抛石截流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具有流量大、落差大、流速高等特点,其截流综合难度位居世界前列,明渠截流已于2002年11月6日顺利合拢。详细介绍了导流明渠截流进占的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及方法、上下游戗堤协调及安全进占措施。  相似文献   

10.
铜街子电站施工采用河床土石断流围堰、左岸明渠全年导流方案。截流则采用上围堰下戗堤自右岸至左岸的单戗立堵方案。截流戗堤全长约160m。龙口布置在左岸,长80m。堤顶宽22m,堤高10~11m。河床截流于1986年11月11日21点30分结束,截流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龙口截流流量为1000~700m~3/s,龙口抛投量为10560m~3,截流时间约为20小时。截流过程中,左裹头上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