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脉冲输入法对厌氧反应器进行了冷模试验,测定了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建立了一个PFR串联两个并联的CSTR的三参数流动模型,依据实验数据计算了模型参数,获得了E(t)-t方程,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证明两者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相似文献   

2.
气-液撞击流过程中液相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液撞击流接触器中液相平均停留时间及停留时间分布是重要的性能指标和设计参数.采用脉冲示踪法,测定了气-液撞击流过程中,液相的停留时间分布;以水为介质,黑色碳素墨水作示踪剂,采用光电非接触法检测,经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得到撞击流过程中液相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初步考察了不同气体流量,液体流量,对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影响;并与无撞击流的气液过程作对比.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简便、可靠,利于后期数据处理;液体流量的增加使液相的停留时间减小,而气体流量的改变对液相的停留时间分布影响不大.撞击流过程使液相在撞击区的平均停留时间增加30%~50%.  相似文献   

3.
以牛顿流体(H2O)为介质,研究在内部放置环形挡板的管道中,通过对物料施加振荡条件,测出物料在管道中的停留时间分布(RTD).实验在“0”时刻,在管道入口处注入KCl(氯化钾)水溶液,同时通过在出口处测得KCl溶液的浓度,以推算出牛顿流体在管道中的停留时间分布.经过对所测得的停留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建立计算停留时间分布的新的物理模型马尔柯夫链模型.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导率仪和APPLE-Ⅱ微型计算机,构成一套在线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用于测定物料在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有测量精度高、安装调试容易、便于推广应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用NaCl溶液作示踪剂测定单段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就具有固体循环系统的气流干燥器停留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停留时间分布密度的计算公式,通过电算,得出了在不同的循环比下停留时间分布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外循环反应器的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分析了带Pyrtotp的分解炉内物料的循环比对物料平均停留时间的影响,为工厂的实际操作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SK型静态混合器停留时间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脉冲示踪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的雷诺时均方程(RNAS)和重整化群的k-ε湍流模型计算SK型静态混合器内的浓度响应曲线。基于正交实验原理分析流体在不同混合元件长径比、不同监测位置及不同的进口流速下的停留时间分布特性,并计算了平均停留时间和方差来研究各因素之间影响顺序。结果表明,SK型静态混合器内的液体单相流动的轴向返混系数较小且数量级均为10^-2流动状态接近活塞流;平均停留时间随流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随混合器长度和混合元件长径比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SK静态混合器内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脉冲示踪法对SK静态混合器内停留时间进行了实验测试,设计混合正交实验并且采用极差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平均停留时间的各因素大小依次为流速、管径、截面、旋片排列方式;影响方差的各因素大小依次为管径、截面、流速、旋片排列方式。从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中可以看出,在相同流速和直径下,沿着轴线方向,静态混舍器内流动趋于活塞流。采用幂函数形式对混合元件数、管径及流速等对平均停留时间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并针对Di=40mm的静态混合器对此幂函数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平均误差为12%。在较低流速下,由于“壁流”的影响靠近混合器入口处方差值偏大。总的来说,方差分析结果与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以具有4股进料和单股出料的搅拌釜为例,将信息熵理论用于分析停留时间的分布,用信息熵混合度来表征整个装置内的混合情况.当4股同时进料却只在一股加入示踪剂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底部进料的示踪剂在整个装置内混合良好,这与示踪剂主要分布在装置下部,未能在整个装置内实现良好混合的现象不符.通过信息熵分析,发现搅拌雷诺数越大、示踪剂进料位置离装置出口越远,则示踪剂混合情况越好.此外,按叠加规则计算得到的总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与实际值吻合良好,两者信息熵混合度的相对偏差小于2%,验证了叠加规则的正确性.可见,在多股进料条件下,将信息熵理论应用于停留时间分布的分析,比方差分析更能准确地反映流体的流动与混合情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FLUENT的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ANSYS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参数化模型,在ANSYSFLUENT中对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换热器壳程流体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分析了折流板间距及弦高对换热效率和壳程流体压降的影响,对于设计传热效率高、流体阻力小的换热器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利用FLUENT软件对一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折流板数目、进口流速和折流板缺口高度对换热器壳程压降、出口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折流板数目增加,壳程压降和出口温度逐渐增大:随着进口流速增大,壳程压降逐渐增大且趋势加快,而出口平均温度下降,但是温度下降不大;随着折流板缺口高度增大,壳程压降和出口平均温度逐渐减小,但是压降减小逐渐趋于缓和:相同的压降条件下,通过改变折流板数目提高出口温度比改变进口流速和折流板缺口高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一小型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与传热问题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换热器壳体直径为130mm,12根20mm×1 500mm的换热管正方形排列,折流板为30%缺口的弓形折流板,模拟了3种不同折流板间距的情况。模拟过程采用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压力速度耦合选用SIMPLEC格式,压力方程的离散选用Standard格式,其他方程的离散均选用QUICK格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减小折流板间距对总体传热系数的增加不太明显,但却显著增加了壳程的流动阻力。最后应用Bell法对3种不同折流板间距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校核,他们之间的最大误差为6.57%,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折流板换热器性能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结构参数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表明折流板换热器壳程的压降和管表面换热系数随着折流板数目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折流板缺口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其综合性能随着折流板数目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折流板缺口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第一块折流板与管板的距离对压降的影响较小,但对表面换热系数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
折板式换热器是一种新型换热器,它是在综合板式、螺旋板式、板翅式等板式换热器的特点基础上研制而成的,通过性能实验测定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运用所建立的换热器设计的数据库、知识库和推理机所组成的专家系统,为完成一定换热任务而设计最优组合的换热器和换热网络,且使所需换热面积为最小的设计方法。用于炼油厂换热网络技术改造优化设计,实践证明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型换热器——折流杆换热器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适合该种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对例题的计算,表明该设计方法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8.
换热器性能试验测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热器性能试验测控系统能自动完成数据的实时采集、过程控制、数据处理、归档、日志及报表的打印等全部工作。并针对受多变量影响的换热器流量和薄壁换热器流量的变化所产生的交互影响,对换热器性能试验采用了无需对象数学模型自适应能力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换热网络分析的数学模型,用线性规划方法求解换热网络中各换热器物流进出口温度,使热回收量达到最大。依据所编制的程序对实例进行了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油田集输系统换热器中污垢热阻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出一个更加可靠、实用的污垢热阻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以解决油田集输系统内间接加热系统换热器结垢问题。针对油田间接加热系统内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特点,通过分析其结垢机理,在综合考虑结垢过程与温度场耦合作用下,建立了无相变管壳式换热器中污垢热阻预测模型。采用C语言对模型进行编程迭代计算,得到了换热器不同时间下的污垢热阻值。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比较表明,预测模型是正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