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已有的设置开孔板的型钢混凝土柱进行模拟分析,应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为了研究开孔波折板连接件在组合柱中的连接性能,对具有布置开孔波折板连接件的型钢混凝土柱进行有限元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布置开孔板连接件的型钢混凝土柱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型钢与混凝土接触面处的相对滑移及分布规律、两种连接件的受力情况.研究表明:在组合柱柱身上面布置相同高度的连接件,开孔波折板连接件的连接性能明显优于开孔板连接件.  相似文献   

2.
对3根设置开孔板连接件的型钢混凝土柱在轴力和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滑移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了试件的水平荷载-滑移滞回曲线、水平荷载-滑移骨架曲线.研究了开孔板不同布置方式对钢-混凝土滑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孔板连接件对抑制钢-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滑移较为有效;选择合理的布置方式,可以在保证抗滑移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开孔板连接件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开孔板抗剪连接件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连接形式。为了研究开孔板抗剪连接件连接性能,制作了不同构造参数的剪力连接件推出试件,通过在单调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推出试验,测试了钢梁与混凝土翼板界面的相对滑移量、贯穿钢筋应变、开孔板孔周应力,得到了不同构造参数的开孔板抗剪连接件试件的荷载-相对滑移曲线、荷载-贯穿钢筋应变曲线、荷载-开孔板孔周Mises应力曲线及破坏形态等。结果表明:开孔板中增加穿钢筋及增大贯穿钢筋直径能较大的提高连接件连接性能,增大孔径对提高连接件性能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开孔波折板这一新型连接件在组合梁中的连接性能,设计对3根具有不同参数新型连接件的组合梁试件进行了单调加载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栓钉、PBL和开孔波折板三种连接件以及不同参数的波折开孔板连接件对组合梁抗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三种连接件组合梁的破坏形态有较大差异,PBL和波折开孔板连接件组合梁相比传统栓钉连接件组合梁开裂荷载能提高20%以上,研究还表明波折开孔板连接件的波高由50mm变为70mm后开裂弯矩Mcr和屈服弯矩My分别提高了12%和26%,间距由150mm变为100mm后开裂弯矩尬,和屈服弯矩帆分别提高了7%和27%。  相似文献   

5.
开孔波形板连接件是一种新型剪力连接件,通过对6个开孔波形板连接件试件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了开孔波形板波高、孔径、贯通钢筋直径对波形板连接件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孔波形板连接件较传统连接件而言,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随着波高的增大,滞回环更加饱满,耗能能力更强,且曲线下降平缓,延性得到提高;当孔径增大时,试件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同样得到一定的提高;随着贯通钢筋直径增大,试件初始弹性刚度增大,滞回环更为饱满,且具有明显的平缓下降段,延性和耗能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6.
通过一片带有双排开孔钢板连接件的钢一混凝土组合梁的两点对称加载试验,对交界面处混凝土板与钢梁的相对滑移、交界面处应变差、跨中截面的应变发展变化以及横向贯通钢筋的荷载一应变关系等进行了分析,进而研究了开孔钢板连接件的受力和抗滑移性能.结果表明,该连接件受力性能较好,抗滑移性能明显优于栓钉连接件.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新型装配式双拼槽钢-混凝土组合梁中开孔钢板剪力连接件(PSP剪力连接件)的力学性能,设计7组标准试件并开展推出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参数PSP剪力连接件的受剪承载力和破坏模式。利用ABAQUS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对PSP剪力连接件的破坏模式和受力机制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开孔钢板厚度、开孔直径、混凝土强度、穿孔钢筋及连接件间距对PSP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除10 mm厚度的PSP剪力连接件外,所有4 mm与6 mm厚度的PSP剪力连接件均发生明显弯曲变形,试件破坏时连接件周围混凝土均出现斜向裂缝;开孔直径和穿孔钢筋对受剪承载力和抗剪刚度影响较小,而增加开孔钢板厚度、混凝土强度能提高剪力连接件受剪承载力和抗剪刚度;对于双排PSP剪力连接件,增大连接件间距能够显著提高单排PSP剪力连接件平均承载力,当间距为250 mm时,单排平均承载力达到单个PSP剪力连接件的91.2%。根据试验及有限元荷载滑移曲线提出装配式双拼槽钢-混凝土组合梁中单个PSP连接件荷载滑移曲线计算公式,为装配式双拼槽钢混组合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加劲肋对端板连接滞回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梁柱端板连接的滞回性能,进行了8个节点试件的循环加载试验,其中涉及到加劲肋作用的有5个,试验中柱端施加了轴向压力。试验结果表明:加劲肋不但可以提高节点刚度和承载力,改善滞回性能,而且可以延缓梁翼缘与端板间焊缝的开裂,减小撬力;端板连接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节点的转角都超过了0.03rad。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设计和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梁柱端板连接的滞回性能,进行了8个节点试件的循环加载试验,其中涉及到加劲肋作用的有5个,试验中柱端施加了轴向压力.试验结果表明加劲肋不但可以提高节点刚度和承载力,改善滞回性能,而且可以延缓梁翼缘与端板间焊缝的开裂,减小撬力;端板连接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节点的转角都超过了0.03rad.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设计和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开孔钢板连接件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当前研究关注的典型开孔钢板连接件构造形式;从不同连接件试验方法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相关力学性能的研究;并对开孔钢板连接件已有实验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钢结构柱脚抗剪键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钢结构柱脚中抗剪键的设计难题,考虑抗剪键与混凝土的协同作用效应,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分别按混凝土应力 应变关系的线弹性和非线性模型推导了抗剪键设计埋深的微分方程.对非线性模型的微分方程采用Galerkin法简化为代数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抗剪键的理论埋深值,并建立了可供实际应用的计算表格.计算结果表明,按线弹性理论计算的抗剪键埋深偏小,偏于不安全.抗剪键的设计埋深主要与抗剪键的截面有效回转半径、考虑抗剪键与混凝土相对刚度的抵抗惯性矩及抗剪键承担的剪力大小等3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改善一字型内置竖向型钢混凝土低矮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设计和完成了2个剪跨比为1.0的钢板带加强型内置竖向型钢混凝土低矮剪力墙低周往复水平加载试验,并与1个未设置钢板带的内置竖向型钢混凝土低矮剪力墙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钢板带的设置使剪力墙的水平承载力有显著提升,极限位移角提高20%左右,满足了相关规范极限位移角大于1/100的要求;钢板带的设置使试件破坏模式发生变化,总耗能有大幅度提升;钢板带的设置要适度,不能过强,以免形成新的薄弱区。  相似文献   

13.
型钢高强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个混凝土强度为65.3—84.9 MPa的型钢高强混凝土柱在轴力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试验,对型钢高强混凝土柱的抗剪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主要考虑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率和混凝土强度四个参数对构件抗剪性能的影响.由试验得到了水平荷载下型钢高强混凝土柱的破坏形态,分析了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率和混凝土强度对构件抗剪承载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型钢高强混凝土柱抗剪承载能力的计算公式,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箍筋梁抗剪性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高强混凝土的韧性和抗剪能力,在高强钢筋混凝土梁中掺入钢纤维.对20根(ffcu=52.4~84.7)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箍筋梁(fρ=0.5%~1.5%)和2根高强混凝土箍筋梁对比试件进行了试验.试验的主要变化参数为钢纤维体积掺率、钢纤维种类、配箍率和混凝土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钢纤维能够显著地改善梁的抗剪性能.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钢纤维、箍筋、混凝土的强度和剪跨比对梁的斜截面抗裂和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在考虑钢纤维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计算公式相协调的钢纤维混凝土梁的斜截面开裂和极限承载力计算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即外包H型钢混凝土组合柱.通过对这种组合短柱在轴心压力作用下的全过程分析,分析了影响其极限承载力的因素,并与型钢混凝土轴压短柱进行了对比,得出了这种组合柱的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16.
型钢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1个型钢与混凝土试件的粘结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型钢与混凝土的粘结机理和粘结破坏特征,给出了型钢翼缘和腹板处的粘结应力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梁侧锚固钢板加固混凝土梁(BSP梁)的受剪性能,对1根对比梁和4根BSP梁开展四点弯曲受剪试验.考察各试件的破坏模式、初始开裂荷载、裂缝形态、荷载-位移关系、钢筋和钢板应变等受力特性,分析试件受剪承载力、刚度、延性、钢筋和钢板应变与钢板宽度及锚栓间距之间的关系,揭示了BSP梁的受力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梁侧锚固钢板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还能够增大刚度,改善延性,限制裂缝开展并使裂缝分布均匀,降低箍筋及纵筋应变,提升梁的受剪甚至受弯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