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网络已成为新世纪传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利用网络的迅捷、开放、互动等特点,把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红色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呈现方式鲜活生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对大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耦合关系,因为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宗共源、红色资源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脉相承、红色资源的运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江苏区域红色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和可利用性等积淀丰厚的独特优势;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包括挖掘红色资源当代价值、推进红色资源进课堂,重视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建设、发挥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突出体验式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已成为中国高校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赣南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有着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江西理工大学作为一所长期扎根赣南苏区办学的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和提炼"赣南红色文化"中具有真理性和时代性特点的内容,找准"赣南红色文化"与思政和"双创"教育的契合点,营造校园赣南红色文化氛围,搭建大学生"赣南红色文化"网络学习新阵地,发挥红色文化、思政和双创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助力具有爱国、担当、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双创"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红色资源是一种独特的育人资源,主要包括以革命根据地为核心的历史资源,以红色遗址遗迹为主要内容的历史遗迹,以老区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红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为:红色资源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的重要途径,强化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价值认同,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直观感受性,内容维度更加丰富、立体,形式更加生动、简洁,教育更具针对性、个性化。大数据时代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素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有效载体,地方红色文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通过校馆合作建立研究教学基地,加强红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将红色文化素质拓展活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专题网站,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悦纳"能力等途径更好地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红色文化是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所创造出来的先进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合,它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等特征,在不同时期发挥着特殊的时代价值.新时代红色文化与劳动精神有着主体和载体、显性和隐性、整体和个体的内在关联,为了传承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劳动精神,政府、社区和学校应协同合作,强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建设,以多元平台传播红色教育和劳动精神,深度融合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价值引领、道德教化、情感滋养等重要功能,是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活教材"。为了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合理、高效地融入到大学生党史教育中,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党史教育价值;并以绍兴红色文化资源为样本,结合问卷调研数据,分析两者的融合现状,从制度建设、课堂建设、载体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校园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育中,教育形式单一,传播力不强等原因影响着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为此,高校应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着力建设和开发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切实推进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向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红色资源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结合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利用的现状,分析了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围绕一根红线,打造一个品牌,办好一个专栏,立足一个实效"等措施探索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党员深入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红色资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和价值观塑造,还能丰富教学资源。针对红色资源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从加强红色资源的挖掘、加大典型推广、增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推动校地共建等方面着手,增强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红色资源天然具有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保证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政治方向,而且还可以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方式,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此提高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红色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且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浙江省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使浙江省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构建以浙江红色资源为内容的教育平台,丰富以浙江红色资源为题材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以浙江红色资源为主题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媒体时代背景,从开启思政教育"红色维度"的问题角度,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作了客观分析,发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明确思政教育问题指向,立足思政教育主体内容,突出红色资源文化底色,把握全媒体时代给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带来的新机遇,探索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同时指出,强化细化思政教育内在规定性,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重庆历史上的巴文化、红岩文化、陪都文化和重庆正在进行的"唱读讲传"文化建设活动。认为重庆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而重庆轰轰烈烈的红色文化活动,也是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积极传播重庆优秀的区域文化,并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包含着多种先进性因素,大别山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域鲜明的区域形态,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研究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与党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资源,统筹利用红色文化所反映的革命事实,蕴含的奋斗精神,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效融合与充分对接,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红色歌曲是我国历史发展所形成的重要文化资源,对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其正确"三观"的形成.在大力提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对高校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文章对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具体融入策略,对于红色歌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西位于中部地区,是革命老区,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2017年,江西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新十六字方针,吹响了江西开拓发展新境界的集结号。通过注重红色资源传承与教育、加强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延伸红色资源的作用地域、创新红色资源的利用形式,打好红色资源这张牌,以红色崛起助推江西全面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新阶段,充分挖掘和利用江西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因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优势。当前高校充分利用江西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在建党百年历程中不断发展丰富.弘扬红色文化意义重大,不仅关乎文化产业发展,更关乎意识形态安全和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然而,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缺乏专业人才、群众参与率低、文化作品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尤其是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关系由"传——受"转换为"传——传",且人们容易囿于自己的"信息茧房",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基于这些问题,要在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创新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拓展校园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等方面下功夫,以实现红色文化长久有序的传播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而湖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湖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充实高校“四史”教育的内容,有利于提升高校“四史”教育的价值,有利于提高高校“四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湖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实施路径有:将湖南红色故事融入高校“四史”学习教育;依托湖南红色文化资源拓展高校教育平台;用创新教育方式来增强高校“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