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注重人格修养.儒家人格思想与先进文化有诸多契合之处.弘扬儒家自强不息的进取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弘扬儒家安贫乐道的气节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弘扬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弘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全局观,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弘扬儒家以和为贵的交际观,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共处、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2.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注重人格修养.儒家人格思想与先进文化有诸多契合之处.弘扬儒家自强不息的进取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弘扬儒家安贫乐道的气节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弘扬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弘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全局观,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弘扬儒家以和为贵的交际观,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共处、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3.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注重人格修养。儒家人格思想与先进文化有诸多契合之处。弘扬儒家自强不息的进取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弘扬儒家安贫乐道的气节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弘扬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弘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全局观,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弘扬儒家以和为贵的交际观,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共处、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秦两大主流思想的儒家和道家在理想人格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追求。儒家尊崇“君子”,而道家推崇“真人”、“圣人”。究其根源,儒家立足于社会,其思想挂心是“仁”,而道家立足于自然,其思想核心是“道”。虽有不同,两者在以“和”为关和追求自由方面又是相同的,并且都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它以人性理论为基础,主张博学、慎思、躬行的修养方法,以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为目标.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为现代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提供了有效的借鉴资源.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公民内涵从政治价值到伦理价值的演变过程.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将"公民"树立为一种理想人格.对公民理想人格的追求表现为公民伦理生活方式的建构与实现.公共参与是公民伦理生活方式的核心.经济独立是公民伦理生活方式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孔子理想人格模式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关于塑造理想人格模式的学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发愤立志,笃行实践;二、仁智并进,全面发展;三、敢于负责,乐于奉献;四、拒绝平庸,追求不朽。这些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在塑造现代理想人格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等方面加以汲取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对先秦儒家举贤用能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行分析 ,指出举贤用能思想对现代管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 :识人择才必须注重德才、学识、能力的考察 ,把握标准 ,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9.
对先秦儒家举贤用能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指出举贤用能思想对现代管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识人择才必须注重德才、学`训能力的考察,把握标准,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的儒家哲学,通过"仁"、"义"、"礼"、"信"等一系列哲学范畴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主体心灵善性的追求;并且提出以"克己复礼"、"养浩然之气"等修养方式达到"仁"的境界,先秦儒家哲学是一种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家庭观念,涵盖家庭生活、家庭人伦、家庭道德、家庭治理、家庭价值等方面。先秦儒家的家庭观,成为儒家社会道德实践、政治实践和社会教化的理论基石和起点,“家国同构”思维方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了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 ,阐明了我国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产权关系不明晰、组织制度不合理和管理制度不科学等 ,故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必须由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性调整转为制度的创新 ,即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在现代企业制度建构的过程中 ,企业法律人格的确立则是其实质内容和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3.
设计艺术走一种文化现象,这一文化性主题围绕着当代人的精神、价值等内在维度,它内敛地、沉淀地反映着时代的精神状态,体现着大变革时期人的价值理想的确立与维护,社会现代化呼唤着设计文化的现代化。本文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对设计文化的社会性与现代性、对设计与当代人价值理想的关系等进行阐述,以期引发更多关于设计艺术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现存唐前典籍中保存秦始皇材料最丰富的史书。通过对《史记》相关篇目的探析,就秦始皇建立秦朝时期的施政方针进行研究,得出两点结论:①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国家政策主要是以德仁为基本方针,外以法家思想、刑术保证国家政策的有效施行;②秦始皇设立博士,其根本原因源出于对周武时期"德政"的尊崇,以及自身所具有的尚德尊礼的心理。结论对于重新认识秦始皇以及秦朝统治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史籍文献、民间歌谣和考古文物等方面全面论证了秦代关中地区是中国面条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6.
该文探寻现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阐述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并不是表现为反抗对理性(或理智)的功能盲目自信和无限扩张的理性主义的宰制,并提出蕴涵于其中矛盾和问题,认为强化儒家作为一种终极信念和批判现实社会人生之超越尺度是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阐述"印宗秦汉"提出的历史背景及这一理念的历史发展,分析秦汉印自身的独特魅力,说明"印宗秦汉"理念的提出是秦汉以后印学衰落的现实要求,而这一理念得以实现是历史的必然,进而指出"印宗秦汉"的要义是精神上的回归秦汉,主张在实践上要做到"古中求新,新中见古"。  相似文献   

18.
初唐时期的隐逸现象继承了魏晋遗风,开启了唐宋隐逸之风尚.初唐隐逸有士大夫的园林隐逸和王绩为代表的山野隐逸两种类型.初唐统治者对隐逸者多有褒奖,社会对隐逸行为比较宽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隐逸之风,满足了隐居者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独立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初唐时期,在诗学理论方面出现了《笔札华梁》、《文笔式》、《诗髓脑》、《唐朝新定诗格》等诗学著述,这些诗学著述很少阐述高深的理论,而是以指导诗人提高创作技巧为主,并解决了律体定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促使诗歌律化进程基本达到完备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