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白酒甑桶蒸馏过程中甑桶内部各醅层的温度分布特征,利用温度传感器采集不同层高的酒醅温度。结果表明,甑桶内部醅层越高,酒醅温度增长越缓慢;同一层酒醅表面温度场整体呈现为由外到内逐渐扩散式升温;蒸汽的上升速度随醅层的增加而增加;酒醅从冷醅到熟醅的升温速率由4.29℃/min减小到2.71℃/min,酒醅的升温速率随醅层的增加而减小。该实验结果对白酒甑桶蒸馏的机理探索和白酒生产工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使用存储式温度记录仪记录发酵过程中酒醅温度变化规律,并比较季节及环境温度、地缸周边土壤对酒醅温度的影响。发现酒醅温度整体趋势符合发酵工艺要求。冬季地缸中同一位置酒醅温度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夏季小。地缸周边土壤对酒醅温度影响较大,越接近地缸壁酒醅温度越低。酒醅温度通过影响酒醅理化指标而直接影响白酒质量。测定地缸中不同测温点酒醅中还原糖、酒度、淀粉、酸度等理化指标值,发现酒醅温度高的地方还原糖、酸度、酒度越高,淀粉含量越低。该研究为设计白酒机械化发酵设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小曲固态发酵在伊犁地区的发酵状态,以小曲固态发酵工艺为基础,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发酵温度、小曲的添加量、发酵时间、糟醅比等影响因素对小曲发酵结束后酒醅中酒精度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小曲固态发酵结束后酒醅中酒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小曲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小曲的添加量、发酵时间对小曲固态发酵后酒醅中酒精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最佳发酵工艺为小曲添加量为0.63%、入槽车温度为20℃、发酵时间为12 d,在此优化条件下,小曲固态发酵结束后酒醅中酒精度最高为6.41%vol。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省柳河县所产公酿一号葡萄为原料,酿造山葡萄白兰地,确定山葡萄原酒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15~20℃,酵母添加量150 g/t,果胶酶添加量为15 g/t。蒸馏工艺采用夏朗德壶进行二次蒸馏,一次蒸馏液体积的前5%作为酒头,蒸馏液体积的35%作为酒身,酒身酒精度控制在30%vol左右,其后为酒尾;二次蒸馏过程中,截取2%的二次蒸馏液作为酒头、3%作为次头,酒身的酒精度为70%vol,接酒尾时,当馏出物的酒度降至2%vol时,停止取次尾,这时的馏出物为酒尾,直至馏出物的酒度降至1%vol时停止蒸馏。将得到的白兰地置于橡木桶中,于温度12~15℃,湿度75%~85%条件下陈酿,按需调配灌装后上市销售。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不同蒸汽压力模拟酱香型白酒轮次生产,围绕蒸煮过程的糟醅和酒体相关参数变化,初步探索蒸汽压力对酱香型白酒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蒸汽压力在0.1~0.2 MPa时,甑内糟醅蒸煮温度基本持平,糟醅蒸煮糊化效果基本一致;蒸汽压力越大,出甑糟醅酸度、水分越低,残糖与淀粉含量基本一致,糟醅中总酸、总酯与吡嗪类等香味物质损失量越大,二次酒液理化与感官指标越差。实际生产中,在保证粮食糊化效果的前提下,蒸汽压力尽可能临近0.1 MPa,能有效降低糟醅中香味物质的损失和提高糟醅上水效果,进一步提升酱香型白酒优质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态减压蒸馏装置对清香型小曲白酒发酵酒醅进行蒸馏,探究了不同减压蒸馏条件下清香型小曲白酒中主要风味组分的馏出规律及酒质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减压固态蒸馏会降低酒醅中酒精和醛类、醇类、酯类等醇溶性物质的提取率,可增加乙酸的提取率。在接酒酒精度低于50%vol时,采用减压蒸馏的酒感官质量要好于常压蒸馏。  相似文献   

7.
通过连续跟踪研究同步发酵老陈醋在不同季节发酵过程中醋醅的温度、水分、酒精度、还原糖、总酸的变化规律,优化调整不同季节的生产工艺参数,使同步发酵老陈醋达到“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四季平衡发酵。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同步发酵老陈醋四季酿造法最佳工艺条件为平季(春季和秋季):粮水质量比1∶4,入缸温度24 ℃,用曲量50%,火醅接种量15%;夏季:粮水质量比1∶3.5,入缸温度22 ℃,用曲量50%,火醅接种量15%;冬季:粮水质量比1:4.5,入缸温度26 ℃,用曲量50%,火醅接种量20%,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全年总酸平均含量为4.95 g/100 mL,绝对偏差为2.92%,出品率提高2.89%。  相似文献   

8.
高琳  梁咏雪  张仁堂  纪庆柱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2):181-185,213
以酒精度7%vol的黑化红枣酒为基酒,研究蒸馏过程中酒精度、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并以挥发性物质含量及感官评价为标准,确定黑化红枣酒最适蒸馏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主要对蒸馏酒中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等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酒精度随蒸馏过程的进行逐渐降低,降至2.4%vol时停止蒸馏;二次蒸馏过程中醇类、酯类、醛类酒头中含量较高,含量随蒸馏过程逐渐降低,部分醇类、酸类及醛类酒尾中含量高,随蒸馏过程呈上升趋势。通过对两次蒸馏过程酒精度和二次蒸馏不同掐酒头量和去酒尾量所得馏出液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及感官评定结果分析,最终确定黑化红枣酒蒸馏工艺为:一次蒸馏馏出液收集体积为原液的35%,平均酒精度27.4%vol,二次蒸馏截取酒头量为一次馏出液体积的2%,去酒尾量为一次馏出液体积的20%,总馏出液收集体积为一次馏出液体积的46%。  相似文献   

9.
以青稞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酒药用量、麦曲用量、发酵温度、冲缸加水比、主发酵时间对青稞干黄酒传统发酵的影响,并以酒精度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青稞干黄酒传统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酒药用量为0.6%、麦曲用量为6.6%、发酵温度为29 ℃、冲缸加水比为2 mL/g、主发酵时间为8 d时,其酒精度最高为9.56%vol。所得产品色香味俱佳,具有青稞干黄酒独特的风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深入理解清香白酒酿造前期润糁水分及入缸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为生产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模拟清香白酒酿造工艺,分析不同润糁水分及入缸温度对酿造过程中酵母菌、酒醅p H以及酒精度的影响。结果:在15℃低温下入缸时,酵母菌生长缓慢,酒醅p H下降较慢,低水分时几乎不产酒精;随着润糁水分的增加及入缸温度的增加,酵母菌生长加快,受糖化力影响温度增到21℃时,发酵7 d p H比较理想;酒精积累方面,18℃时须增加水分到58%左右酒精产量正常,21℃时正常水分(54%)酒精深度正常。结论: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在清香白酒酿造过程中,入缸温度比润糁水分对发酵过程影响更大,实际生产中为了适应低糖化力大曲或冷季生产,入缸温度调整幅度也会略大一些,理论与实际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一种利用混蒸混烧方法生产清香型白酒——适之酒的发酵工艺,通过对适之酒发酵过程中酒醅温度、淀粉、还原糖含量、水分、酸度、和酒精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的探讨以及成品酒的理化指标分析,验证该生产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该生产工艺下,出池酒醅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水分和酸度分别为11.76%、0.42%、61.2%、2.17 g/100 mL,出池温度为18.5℃,酒醅中酒精含量为7.4%vol,白酒发酵正常,酒精含量较高,所产白酒符合清香型大曲白酒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在酱香白酒堆积发酵时充入空气,对微生物生长情况、糟醅的温度、基酒的感官分析等指标检测发现:糟醅的发酵温度与发酵时间和充入的空气量均呈正相关,充入的空气量越大糟醅升温速度越快;酵母的增殖与充入空气量和糟醅温度相关,在不充入空气时酵母增殖缓慢,发酵结束时仅增长约200%,当充入的空气量为6 m L/h时酵母增殖可达2700%,当糟醅温度高于40℃,超过酵母最适生长温度使得酵母数量有所下降;细菌在整个通氧发酵阶段数量均有明显增长,并与充入空气的量呈正相关,增殖倍数在1.9~5.8倍之间;出酒率随充入的空气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当充气空气量高于6 mL/h时出酒率达到最大;从基酒的香气及口感特征来看,通入空气量对基酒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通入空气量的增加对基酒的香气、回味、协调和香气强度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其净爽、绵柔欠佳;从基酒的整体香气轮廓分析来看,通入空气对基酒的醇甜和酯香有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以油莎豆饼和高粱为原料,分别采用固态和液态发酵工艺酿造油莎豆白酒,对油莎豆白酒的发酵工艺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温度、糖化酶添加量以及活性干酵母添加量对油莎豆白酒发酵及理化指标的影响,从而确定油莎豆白酒的最佳固态发酵工艺条件,并对油莎豆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的发酵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油莎豆白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固态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3 ℃,糖化酶添加量190 U/g、活性干酵母添加量0.5‰。在此优化条件下,油莎豆白酒的酒精度为9.2%vol,总酯含量为2.96 g/L,总酸含量为1.45 g/L,乙酸乙酯含量为2.42 g/L,出酒率达到41%。油莎豆白酒发酵过程中,酒精含量逐渐升高,最后趋于平缓,发酵结束后,酒精度达9.2%vol;发酵温度先上升后下降,第6天时酒醅温度达到峰值(27.9 ℃);剩余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发酵结束后,淀粉消耗12.21%。  相似文献   

14.
毕静  郑萍 《粮食与食品工业》2022,29(1):31-34,39
本实验通过响应面法研究了枸杞醋酒精发酵阶段生产工艺,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择了酵母接种量、酒精发酵温度和酒精发酵时间3个因素,以酒醅酒精度为考查指标对枸杞醋的酒精发酵阶段生产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酵母接种量11.5%、酒精发酵温度30℃和酒精发酵时间84 h,在此条件下进行的试验,酒醅酒精度达11.6%vol,实际结果和理论的预测结果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5.
以复合果粮苹果、柑橘、红薯、糯米为原料,利用液态蒸馏法生产干型复合味白酒。选取粗馏酒精度、酒头去除量、精馏温度、酒心酒精度作为蒸馏生产过程中影响非酒精挥发物总量的因素,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粗馏酒精度27%vol、酒头去除量1.6%、精馏温度76℃、酒心酒精度55%vol,此条件下,非酒精挥发物总量达到3.31 g/L,与理论预测值3.23 g/L接近,所得复合果粮蒸馏酒的感官评价最佳,表明利用响应面分析法拟合得到的回归方程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跟踪浓香生产过程,分析乳酸乙酯在不同流酒时段及不同工序时段中含量,研究其提取与润料水分、流酒温度及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乳酸乙酯主要存在于酒醅蒸馏的后段,且在酒样酒度接近于零时含量较高;增加润料水分对乳酸乙酯提取影响不大;增大流速,乳酸乙酯提取含量增加;乳酸乙酯提取量随着流酒温度的增加而加大。  相似文献   

17.
以清香型白酒生产的副产物大曲酒尾为培养基主要成分,经醋酸发酵制取醋酸发酵液,将其应用于清香型白酒生产中,通过考察醋酸发酵液的添加量,研究了其对酒醅发酵和清香型白酒酸酯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清蒸二次清"工艺,在大酒醅发酵时添加醋酸发酵液,发酵结束后大酒醅酒精度略微下降,但添加醋酸发酵液可明显提高大渣酒中的主体酸酯含量;二酒醅发酵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发酵结束后二酒醅酒精度呈增加趋势,二酒中的酸酯含量与对照无明显变化。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当醋酸发酵液添加量使大酒醅含量为3.0mg醋酸/g醅时,酒中主体酸酯含量提高较为显著,大酒中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别提高了138.35%和85.43%,2次发酵总酯提高了25.93%。  相似文献   

18.
以大曲清香型白酒大米查酒糟为发酵底物,二米查酒醅发酵工艺为基础,以酒醅中乙酸乙酯含量及酒精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二米查酒醅恒温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大曲清香型白酒二米查酒醅恒温发酵工艺条件为大曲添加量12%,辅料添加量8.8%,水分添加量44%,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21 d。在此优化条件下,二米查酒醅中乙酸乙酯含量最高,为(0.69±0.01)g/kg,比优化前(0.39 g/kg)提高76.9%。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不同乙醇含量和含湿量的酒醅,以酒产率为指标,研究了酒醅填装高度和加热蒸汽量对蒸馏效果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白酒蒸馏存在最佳加热蒸汽量和最佳酒醅填装高度。对于水分含量一定但乙醇含量不同的酒醅,其最佳蒸汽量都接近相同,而最佳填装高度随乙醇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给定乙醇含量的酒醅,较高的含湿量对应的较高的最佳加热蒸汽量和较低的最佳填装高度。加热蒸汽量与酒醅填装高度联合影响蒸馏效果,较高的填装高度对应的最佳加热蒸汽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烟台产国光苹果作为原料,采用固态发酵方法生产苹果蒸馏酒,研究了不同原料处理方式对酒中甲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料中添加果胶酶B后于30℃下处理4 h,再微波(700 W,处理量200 g)处理5 min,接种酿酒酵母后于20℃发酵6 d,通过蒸馏得到酒精度为42%vol的蒸馏酒,甲醇含量为29.66 mg/100 mL,符合国标中的卫生指标,原料出酒率达到9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