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龙口大坝进行坝体稳定温度场、混凝土温度应力、坝体冷却水管等计算和分析,采取一些温控措施,如合理选择材料、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合理分层及控制间歇期、坝内埋设冷却水管、采取高温及低温天气特殊温控措施等对大坝混凝土温度进行控制。尤其是在坝内埋设冷却水管,通过二期冷却,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坝体温度降至稳定温度,从而保证了坝体接缝灌浆的顺利进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对位于高海拔地区的叶巴滩堆石混凝土二道坝工程开展全坝段温度应力仿真分析,重点研究大坝横缝分缝措施和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对坝体温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分缝措施可以降低坝体内部拉应力,设置1条横缝即可有效控制坝体内部高拉应力区范围,并使应力极值降低约0.8 MPa;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可在秋冬季节显著降低大坝表层混凝土温降幅度,减小表层温度应力水平,使应力极值降低约0.6 MPa;叶巴滩二道坝设置1条横缝并采取表面保温可满足施工期温控要求。  相似文献   

3.
尚层 《人民长江》2016,47(1):79-82
高寒地区混凝土大坝的裂缝问题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结合某严寒地区碾压混凝土坝的实测温度资料,考虑在目前坝体温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该坝进行温度应力计算和分析,以确定相关保温措施。计算结果表明:不修补已剥落的上游坝面保温板对大坝混凝土会产生不利影响,建议粘贴厚5 cm及以上的保温板,采取该措施后无论是混凝土内部最大应力还是内部应力超标深度,均将符合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4.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通水冷却温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碾压混凝土坝采取合理可行的温控措施,对于降低温控费用和防止温度裂缝尤为重要。以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例,采用三维有限元浮动网格法模拟大坝施工进度安排,考虑混凝土弹性模量和水化热温升随龄期变化、通水冷却时长、通水温度等因素,对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行温控仿真研究,分析了通水冷却效果和坝体温度、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通水时间为20 d,冷却水温从20℃降低到15℃时,可使各区最高温度降低0. 6~0. 7℃,最大温度应力降低0.08~0. 13 MPa。冷却水温为20℃,通水时间从15 d增加到20 d,可使各区最高温度降低1. 0℃,最大温度应力降低0. 11~0. 15 MPa。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为25℃,采取通水温度20℃、通水时长20 d、全坝段通水冷却温控措施,坝体最高温度和最大应力均满足控制标准。研究成果为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通水冷却温控设计和施工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类似工程的温控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高坝施工期温度与应力控制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建立了混凝土高坝施工期温度与应力控制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包括大坝温度场仿真子系统、大坝温度场反分析子系统、大坝温度徐变应力仿真分析子系统、大坝温度场和应力场预报子系统以及大坝温度控制决策支持子系统。该系统可在大坝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施工条件和温控措施,对全坝各坝块进行全过程仿真分析,及时了解大坝各坝块的温度与应力状态以及各种温控措施的实际效果,并可预报竣工后运用期的温度和应力状态。本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周公宅拱坝,对混凝土坝在设计、施工和运行期的安全评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艾坝水库大坝混凝土浇筑施工,简单阐述该水库工程大坝混凝土在原材料控制、优化配合比、拌合控制和浇筑分层、预埋冷却水管、冬季保温等几项主要方面所采取的温度应力及温度裂缝控制措施,总结已采用的相关温度应力及温度裂缝控制措施布置和技术要求在该水库大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类似水库大坝工程混凝土浇筑温控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碾压混凝土坝高温季节连续施工的温控防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胜祥  朱岳明 《红水河》2007,26(2):53-56,60
碾压混凝土坝(RCCD)以温控措施相对简单和快速连续施工为其显著特点,但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RCCD上时有温度裂缝出现,成为制约RCCD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作者对某碾压混凝土坝在高温季节连续施工做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若采用自然浇筑温度,在坝内埋设冷却水管,早期坝面进行保温的温控措施,能够将温度应力控制在允许应力范围内.表明这种温控措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龙华口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位于寒冷地区,冬季坝体内外温差大,易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导致表面开裂.现结合大坝工程实际施工条件及进度安排,通过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主要研究了浇筑进度和表面永久保温措施对施工期大坝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施工进度安排对大坝温度应力有较大影响,采取大坝表面永久保温措施可显著减少坝体内外温差,有效控制大坝温度应力,为施工期温控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某碾压混凝土拱坝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温控仿真计算,分析了该工程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规律,提出了温控推荐方案。结果表明:采取初期、中期和后期冷却措施后,大坝的最高温度满足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要求,同时也满足封拱灌浆要求,最大温度应力小于混凝土的允许拉应力。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大体积水化热一直是坝工界研究的重难点问题,混凝土温度应力、温控措施在大坝设计施工中是非常重要的。文章结合实际工程,基于设计规范和基础温差条件,计算分析混凝土施工期不同月份的温度应力,研究总结高低温季节的入仓浇筑、保温及散热措施,所得成果对于混凝土重力坝的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 概述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基础底板施工中十分常见,作为地下防水的重要构件,在保证强度和整体性的同时,裂缝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80%的裂缝是由变形引起的,在实际施工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防治裂缝产生,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整体性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12.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意义重大,根据再生混凝土和堆石混凝土的特点,探讨了将大型废弃混凝土用于堆石混凝土的可能性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废弃混凝土用于堆石混凝土试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陈张羽  尤小光 《水力发电》2005,31(11):60-62
闸墩预应力混凝土施工随着材料、设备和工艺的改进日臻完善。尼尔基水利枢纽预应力混凝土闸墩的施工方法在借鉴其他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创新和改进,锚索测力计的应用对锚束张拉过程校核及运行管理期闸墩受力状态监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是同类工程施工可参考的实例。  相似文献   

14.
冻融循环后全级配混凝土及其湿筛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全级配混凝土试件及其湿筛混凝土试件分别进行0、50、100、150、200、250和300次快速冻融循环试验。观察冻融后试件外观的变化情况,测定冻融循环后全级配混凝土和湿筛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讨论了冻融循环对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其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试验发现,冻融循环后全级配混凝土的外观破损情况较湿筛混凝土严重得多。试验结果表明,随冻融次数增加,全级配混凝土与湿筛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均明显降低,但全级配混凝土的降低值较湿筛混凝土的降低值大,特别是抗拉强度,降低幅度更大。两种混凝土单轴压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点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逐渐向右下方偏移,曲线形状变得扁平,而其单轴拉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点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逐渐向左下方移动,曲线变短。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了全级配混凝土和湿筛混凝土之间单轴压及单轴拉关系的数学公式,可以为寒冷地区大坝、海洋平台等的设计、维修、维护及其寿命预测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从结合面的处理方法和粗糙度、接缝材料的种类、新混凝土的组成、新老混凝土的结合方式以及混凝土的温控、养护措施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加高过程中新老混凝土的粘结性能.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已有工程经验探讨了变态混凝土加浆材料的配合比设计、加浆方式、加浆量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8.
1引言 随着航空、航天以及军用高科技的发展,大型空间结构振动控制、机翼自适应形状控制、损伤监测识别及自修复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推动了“智能材料与结构”概念的形成与高速发展。“智能材料与结构”是将具有仿生功能的材料融合于基体材料中,使制成的构件具有人们期望的“智能”功能,如自感知、自适应和自修复等功能,这种结构称为智能材料结构。  相似文献   

19.
美国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混凝土抗压强度fc与中国混凝土强度等级fcu,k的比较,是若干概念比较中最基本的部分。从混凝土配置强度角度比较fc相当于中国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fc=3000psi接近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是0.8C25;从按保证率要求的强度折减角度比较,0.8fc相当于中国的混凝土标准强度;美国90%保证率的fc比中国95%保证率的0.8C25值略大。  相似文献   

20.
Conclusion It is required to continue investigations of the cavitation resistance of concretes with respect to aggregates (especially porous and portland cement clinker), combined action of cavitation and frost on corrosive media, and impregnation by monomers or other varian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ncrete and polymers. When updating the existing standards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devoted to strict observance of concreting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for assuring a suitable quality of concrete and its control. Translated from Gidrotekhnicheskoe Stroitel'stvo, No. 2, pp. 30–31, 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