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普朗斑岩铜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铜矿(化)体品位变异函数的计算分析,构建了变异函数球状模型,并得到铜品位沿走向、倾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参数.分析表明,铜元素在矿区内具有显著的空间结构性:首采区、北矿段铜元素品位呈几何异向性,而东矿段铜元素品位具有带状异向性.运用球状模型套合的方法构建了铜元素品位各向异性的套合结构模型,发现铜元素品位在首采区及北矿段沿走向、倾向及厚度方向具有明显的坐标性变化,而在东矿段沿走向、厚度方向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变化.据此认为,控制矿(化)体空间变化的因素主要由矿床成因所决定,其中首采区、北矿段斑岩型浸染状矿化较均匀,而东矿段"大脉状"矿体存在多阶段矿化的叠加,致使成矿元素具有显著的分带性.结合矿体实际地质特征及铜品位分布规律,认为首采区与东矿段所挟持地段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普朗斑岩铜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铜矿(化)体品位变异函数的计算分析,构建了变异函数球状模型,并得到铜品位沿走向、倾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参数.分析表明,铜元素在矿区内具有显著的空间结构性:首采区、北矿段铜元素品位呈几何异向性,而东矿段铜元素品位具有带状异向性.运用球状模型套合的方法构建了铜元素品位各向异性的套合结构模型,发现铜元素品位在首采区及北矿段沿走向、倾向及厚度方向具有明显的坐标性变化,而在东矿段沿走向、厚度方向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变化.据此认为,控制矿(化)体空间变化的因素主要由矿床成因所决定,其中首采区、北矿段斑岩型浸染状矿化较均匀,而东矿段"大脉状"矿体存在多阶段矿化的叠加,致使成矿元素具有显著的分带性.结合矿体实际地质特征及铜品位分布规律,认为首采区与东矿段所挟持地段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
新疆萨吾尔山阔尔真阔腊金矿区的深部找铜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阔尔真阔腊地区位于新疆准噶尔西北缘萨吾尔山东部,为晚古生代岛弧构造环境,中性,中酸性火山一次火山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火山角砾岩,隐爆角砾岩及火山机构十分发育,对次火山岩型铜(钴)成矿有利,阔尔真阔膜金矿与福建紫金山,台湾金瓜石铜金矿均属于酸性硫酸盐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化蚀变特征极为相似,研究表明阔尔真阔腊金矿深部具有形成铜矿体的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对香炉碗子金矿床的硫,氢,氧,铅等稳定内平素不的研究表明:成矿热液来自岩浆,并有大气降水加入;岩浆热液以深源为主,有部分壳源成分的加入,属南幔混合成因。香炉碗子次山隐爆角砾岩形成年龄160-170Ma,主要成矿年龄124-157Ma,在次火山隐爆角砾岩形成之后,深部含金热液沿剪切带上升并与地下热水形成含矿热液,富含金的热液有利构造裂隙发育地带发生交代,沉淀,形成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红道巷金矿矿物组分垂直分带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道巷金矿区处在阴山断隆中的北西向小东沟糜棱岩带中段,矿区经历了早期的韧性剪切带发育阶段(糜棱岩带)和晚期的脆性构造发育阶段(硅化破碎带);金、钼、铜矿体具有垂向分带规律.金矿体主要分布在近地表,处于糜棱岩带上盘渣尔泰山群中发育的硅化破碎带中,并与石英脉关系密切;钼矿体主要分布在浅部,处于碎裂蚀变糜棱岩带中,与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关系密切;铜矿体主要分布在深部,处于糜棱岩带上盘发育的铁硅质角砾岩带中,铜矿体围岩具有明显青盘岩化.  相似文献   

6.
辽宁肖家营子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肖家营子岩体及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表明,矿区内辉长辉绿岩-斑状细粒闪长岩时代属燕山期(177-113Ma),是一个来自深部同源不同期次侵位、富含成矿元素和挥发分的复式岩体,较我国典型斑岩钼矿床成矿岩体明显偏基性。以钼为主的金属矿体和围岩蚀变主要赋存于辉长辉绿岩-斑状细粒闪长岩斑岩体的内外带,并围绕着复式岩体呈半环形偏心式带状分布。矿床围岩蚀变以硅化、钾化和矽卡岩化最为强烈,且与钼多金属矿化关系最密切。主要成矿温度为250-400℃,δ^34S1.1‰-4.4‰,岩体和矿体的硫同位素组成具有一致性。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晚期侵入的斑状细粒闪长岩,随着成矿热液的演化、扩散和运移,在不同空间先后形成了斑岩型钼矿、矽卡岩型钼铜铁矿和裂隙充填型银铅锌矿的统一成矿系列,矿床成因类型为“三位一体”复合式斑岩钼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7.
根据镜下特征及SiO2含量,将龙头山金矿成矿岩体的构成主体重新定名为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期后气液导致岩体上部发生弥散型绢云母化和高岭石化;受热流体的酸碱分离作用影响,形成高岭石化相对在上、绢云母化在下的垂直蚀变分带。侵入岩浆带来的热能,同时形成有大气降水加入的富硼含矿热液,并沿岩体接触带及顶部发育的碎裂构造等开放空间充填,交代已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围绕岩体的近环状含金隐爆角砾岩和电气石-硅化带。微量元素与同位素测年研究表明,成矿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于燕山晚期受混染的I型花岗岩浆;与周边岩体在成岩物质、侵位空间及成岩时代等方面表现出岩浆活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矿粮复合区土壤肥力分析和评价提供参考,以河南省矿粮复合区——新郑市为研究区,运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利用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型,构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三维景观图。结果表明,新郑市土壤有机质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和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三维景观图能直观反映有机质空间分布和所处地理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锡矿山矿区内不同地段或不同深度,由于构造作用力的差异,导致形成的控矿构造亦有差异,在深部,主要是断裂及附近的微角砾岩化带和裂隙控制矿体;在中部,主要是背斜和断层综合控矿;而浅部主要是背斜构造控矿,这种控矿构造的类型随深度的变化可分为3层,概括成“三层楼”控矿模式,以此模式为指导,对矿区内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得出北部区的背斜分布区和北矿深部等是有望找矿区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提出和讨论了“岩石圈减薄与成矿关系的不均一性”这一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岩石圈减薄导致岩石圈中分布不均一的金、钼、钨等成矿元素被消耗带出至地壳中成矿,是中国东部金、钼、钨大规模成矿的基本机制;华北地块岩石圈减薄对金、钼、钨大规模成矿的贡献时限始自构造转折开始时而终至岩浆富集地幔源向亏损地幔源转化期,即可能在163~136Ma至117~80Ma期间;岩石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一减薄可能是地壳中不同类型的金、钼、钨等矿床和矿集区时空分布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变异函数特征和分形维数特征方面,对在湘西金矿深部新发现的V7和V8矿脉与原有的V1,V2,V3和V4矿脉的成矿特征进行对比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成矿特征图形进行模糊识别并进行定量化的相似类比研究,最后依据类比的结果对深部盲矿体的成矿富集规律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新发现的V7矿脉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而V8矿化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作为热接触变质的产物,角岩在石墨、硅灰石、红柱石等变质成因非金属矿床和各种金属矿床以及油气矿藏均可见,但对其调查研究成果并不多。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在南岭、冈底斯等重要成矿带地质找矿的实践,通过对与矿产资源有关的角岩广义概念的界定,概述了与角岩有关的各主要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如石墨、硅灰石、红柱石等变质成因非金属矿床,钨、钼、铁、铜、铀、金、铅锌、锡、银和稀有金属矿床以及油气矿藏;举例阐述了近年来角岩发育矿区深部找矿中的新突破,如江西淘锡坑钨矿,广西大厂铜坑至拉么一带的锡多金属矿床,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云南老厂银铅锌矿、羊拉铜矿、雪鸡坪铜矿等矿区;讨论了角岩型矿床成矿预测的准则。结果表明:矿区和矿田大比例尺深部预测时应注意岩石组合、干湿关系、封闭与开放体系、岩石物性和分带性、原岩岩性及其空间配置关系;区域性中、小比例尺成矿评价时应注意角岩的空间分布、岩石学特征与矿产资源的专属性关系等;利用角岩预测隐伏岩体的应用前景广泛,在深部找矿中具有现实意义。建议加强角岩与成矿关系的理论研究,对以往地质填图工作中发现的“角岩化带”可重新评价其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宁夏广武山铜矿矿化特征分析成矿原因,试图找出成矿规律.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含矿地层区域铜矿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原生黄铜矿型铜矿的原生沉积和次生富集的发生与褪色带关系密切,形成似层状矿体.退色带中铜矿化是氧化-还原过渡带环境的产物,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广武山地区寻找铜矿应注意研究相对应的有利地质成矿部位,可望有新的发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4.
以地壳运动的4种力源为理论指导,通过对东秦岭花岗岩体、钼矿床空间分布与其形成年龄的系统研究,总结发现成岩、成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三宝断裂南侧的花岗岩体年龄从西向东逐渐变老;栾川断裂两侧分布的花岗岩体年龄从西向东逐渐变新;根据钼矿床与花岗岩体的空间关系,东秦岭钼矿可以划分为老牛山、蟒岭、石宝沟、花山和合峪等5个矿集区,从北东向南西,其成岩、成矿年龄逐渐变新。矿体与花岗斑岩的时间关系是:花岗斑岩侵入早,成矿热液向上运移晚,相差2.8-17 Ma。花岗岩成岩、成矿时空分布规律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为:地球的内外差自转使岩石圈向西漂移,形成栾川断裂两侧花岗岩年龄西边老、东边新的现象;大陆向北漂移的动力使各个矿集区成岩、成矿年龄呈北东老、南西新的分布;较差自转的扭动力使控矿断裂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地壳垂直运动的力源使东秦岭成岩、成矿发生在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会的节点上。  相似文献   

15.
中条山落家河铜矿床处于中元古界西阳河群安山岩复盖区的断裂-剥蚀构造天窗之中,出露了晚太古界绛县群宋家山组一套火山-(喷流)沉积岩建造.铜矿层赋存在含石墨绿泥片岩层内,矿区的各种变质岩均含有贫钙的镁-铁电气石,并普遍富集Cu、Pb、Zn、Mo元素;同位素信息充分表明成矿热液主要来自深部地幔,在运移上升过程中,萃取了地壳中铜族元素,至韧性剪切带卸载成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也阐明,绿泥片岩层、细碧岩、喷流(气)角砾岩及大理岩的REE均较低,稀土配分曲线皆为平缓型,几乎同步相似;矿石包裹体是以CO2-H2O型为主,含Cu高达(4~36)×10-9,所属岩系具有容矿火山岩-铜矿体-喷流(气)岩及化学沉积岩为统一体,即所谓"三位一体"组合.本矿床成因为海底热液对流核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乌伦布拉克角砾岩筒型铜钼矿床,成矿严格受中酸性浅成岩浆岩组合-北西向构造破碎带-特定层位(中泥盆统北塔山组)复合控制,矿体具有中强磁性和中等强度的激发极化特性.在矿区北部外围,重要控矿断裂构造的北西延伸方向上存在大规模化探铜异常.综合物探资料表明该区地层和岩浆岩分布与已知矿区类似,在化探铜异常中心部位存在走向与控矿断裂构造基本一致、异常特征与已知矿体类似的大规模磁异常.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指示出矿区及其北部外围存在深部扩大找矿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7.
小秦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钼矿产基地.以构造-岩浆-成矿系统为指导, 综合研究认为区内金钼多金属矿床可分为印支期—燕山期与重熔型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金(钼)矿床成矿系列和与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碱性岩有关的钼(金钨)矿床成矿系列.金(钼)矿床类型主要包括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糜棱岩型、爆破角砾岩型和复合型等, 以前两者为主; 钼(金钨)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斑岩-爆破角砾岩型、石英-碳酸岩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等,也以前两者为主.该区三叠世以来共发生过3次岩浆侵入活动, 每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钼金矿化作用, 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钼金矿化高峰期.钼的成矿作用分为印支期(210~220 Ma)和燕山期早白垩世早期(140~145 Ma) 、早白垩世中晚期(110~138 Ma);金的成矿作用分为印支期(约220 Ma)和燕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 约130 Ma);钼、金成矿在印支期和燕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叠合, 而在燕山期早白垩世早期分离.整体上, 区内岩体与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显, 燕山期金钼成矿作用强烈发育.该区娃娃沟—峪耳沟、峪耳沟—曹家沟、太子坪—葫芦沟—荒地沟与文公岭北坡等地区为金钼多金属矿的有利找矿靶区, 并应特别重视中酸性小岩体的含矿性评价.  相似文献   

18.
统计分形模型与成矿元素聚集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形模型是刻画成矿元素品位分布特征的有效工具。通过对模型中参数D(分维值)及C(样本相对容量)的动态分析,查清不同分形模型的结构差异及其地质意义,以便于不同地质体中多种成矿元素分布状况的比较。利用动态分析结论分析了胶东大磨曲家金矿不同地质体的分形模型,并推断成矿元素聚集强度,所得结论与地质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东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成矿带之一,以古生代大规模成矿为特色。近年来,东天山成矿带陆续报道了一批印支期的成矿年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初步总结了东天山印支期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结果表明:东天山印支期矿床的成矿元素丰富,金、钼、钨、铼、铷等均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还蕴含了锂、铍、铌、钽、钒、钛、铁等金属矿床,显示出东天山印支期成矿的重要性。印支期矿床的成因类型多样,既发育了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花岗岩型铷矿床、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等岩浆矿床,又发育斑岩型钼铼矿床、矽卡岩型钨钼铷矿床、石英脉型钨矿床、造山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等热液矿床。在空间分布上,印支期矿床集中分布于康古尔韧性剪切带和中天山地块及其东南缘,而其他构造单元成矿信息较少。虽然印支期矿床的分布具有时空相似性,但关键控矿要素明显不同,矽卡岩型钨矿床明显受中天山前寒武纪基底控制,钒钛磁铁矿床、花岗岩型铷矿床、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受不同性质的侵入岩控制,而造山型金矿床明显受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控制。因此,东天山印支期造山作用的资源潜力已初步显现,未来应加强东天山甚至新疆地区的印支期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新疆乌恰地区萨热克铜矿床的构造岩相学实测剖面研究,认为萨热克巴依复式向斜构造有利于盆地流体大规模聚集成矿,且萨热克铜矿床受构造和盆地流体作用影响形成南、北两个矿带。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褶皱群落+顺层断层+层间连通性复式断裂-裂隙带,后期具有强沥青化流体侵入特征;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传播褶皱+侵入构造+穿层断裂-裂隙带。典型钻孔及坑道的构造岩相学相体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二段旱地扇扇中亚相杂砾岩为矿质的初始富集岩性,矿体在膝折构造及沿断裂构造侵位的辉绿岩脉部位增厚;层间和切层断裂-裂隙发育最密集构造应力区为富烃类还原性成矿流体提供运移通道及储矿空间;总体显示萨热克铜矿具有构造与成矿流体叠加耦合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