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凌艳军 《电池》2021,51(5):543-544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减少CO2 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其中就有提升电动汽车的比例,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 在电动汽车的设计和制造中,电池系统占据重要地位. 王芳等著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一书聚焦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与制造,首先介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发展概况、关键技术等;接着给出动力电池系统的总体设计,详述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流程、组成架构和各个组成部件的功能;然后阐述动力电池的电气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电池箱、高压箱和进入防护( IP )的设计;再介绍电池管理系统( BMS)相关内容,对BMS的功能、软硬件开发要点等做了详细的叙述;继而阐述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详细介绍其组成和功能;最后对动力电池系统的部分模组进行建模分析,并简述动力电池系统开发测试过程.  相似文献   

3.
4.
张明宇  矫利伟 《电池》2020,(5):510-511
<正>近年来,动力锂离子电池由于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加得到了巨大发展。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及价格的下降,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竞争力越来越强,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传统储能产品。谷亦杰、孙杰主编的《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基础理论及产业化应用》一书围绕锂离子电池的基础理论和产业化两方面,阐述锂离子电池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锂离子电池各主流材料的优缺点,并对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王玉涛  庞松  樊彦良  刘吉云 《电池》2012,42(6):350-351
介绍了超声波焊接的原理、技术和设备的组成.综述了超声波焊接在锂离子电池生产中的应用,如铝壳电池极耳预焊、盖板焊接,卷绕电池极耳引片焊接,软包电池极耳预焊和极耳引片焊接.  相似文献   

6.
阳如坤  柯奥 《电池工业》2023,(4):163-169
随着能源制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进,国际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将呈现强劲增长,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十年将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分析了动力电池智能制造的需求,并提出了电池智能化的路径和思路。结合智能制造质量闭环和系统成熟度分级,强调了动力电池智能制造在动力电池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升制造安全性、降低制造成本、优化控制、实现更高质量的加工工艺,以推动动力电池智能制造的发展和成熟。文中提出了采取标准化、模型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路径,实现基于模型的数字化和基于数据的智能化。通过优化闭环控制架构,实现完整的电池制造大数据分析和闭环系统,以提升电池制造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明明  王瑞琦 《电池》2020,(2):I0003-I0004
历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能源的使用也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难题,如环境污染等。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高容量、低能耗、低污染和可循环使用的能源。在这一背景下,锂离子电池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由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伊廷锋教授和谢颖所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一书,从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入手,详细介绍了多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与性能,对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制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漏孔、漏率、检漏方法、检漏原理、检漏仪的结构及在锂离子电池行业中的应用,验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并对真空差压气密检漏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张永斌  张洪涛 《电池》2020,(1):105-106
<正>锂离子电池具有储存电能较多、电压较高、寿命较长、便携及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优于镍镉电池、铅酸电池等电池。方便携带的特点,推动了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的扩大,从最初的手机、照相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到当今的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电源及医疗设备等领域。锂离子电池的使用满足了人类对电池多样化、便捷化的需求。近年来,动力电池技术飞速发展并逐步成熟,在锂离子电池组储能和供能过程中,需使用电池管理系统(BMS)对工作状态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0.
11.
张欣 《电池》2016,(3):161-164
介绍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实施方法,综述SPC技术在锂离子电池行业中的应用,总结SPC技术在锂离子电池生产制造过程中6个关键过程、9项质量特性中的推广方法,对SPC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王成  方凯正  郭苑  田冬莲 《电池》2020,(2):177-178
分析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在动力电池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趋势:打造沉浸式的仿真研发场景,构建基于无线物联网技术的无人生产工厂,执行高精度的工业视觉质量检测及实现工厂设备云上维护和状态预警等。这些应用场景对动力电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原位拉曼、原位XRD以及SEM技术相互佐证,对电芯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物、晶体变化、表面形貌等进行分析,是对电芯充放电过程机理研究的一次探索。利用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对镍锰酸锂电池充放电过程进行光谱分析,拉曼光谱采集与电池充放电循环同步进行。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检测,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对其进行XRD检测,并且忽略采集过程中电池反应的变化。通过对镍锰酸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拉曼光谱和XRD研究,在线监测充放电过程的可逆现象,并通过拉曼光谱解析说明材料的价态变化,通过原位XRD表征晶体结构变化,同时利用SEM观察循环前后的极片,分析极片循环后表面的差异性沉积物,验证了拉曼光谱强度降低的原因。通过这次研究,掌握了原位拉曼/XRD技术、镍锰酸锂电池的特征峰位及归属等,并且对实验中遇到的强度变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对出现该情况的原因做了简单剖析,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此次关于原位技术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研究,可以为电池化成、循环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指导研发人员对电池的机理研究和质量分析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石油资源面临的枯竭,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EV)、混合电动汽车(HEV)、燃料电动汽车(FCV)等。目前,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最大瓶颈就是车载动力电池。本书为推动我国车载动力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着重介绍了各种动力电池的原理、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动力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石油资源面临的枯竭,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EV)、混合电动汽车(HEV)、燃料电动汽车(FCV)等。目前,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最大瓶颈就是车载动力电池。本书为推动我国车载动力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着重介绍了各种动力电池的原理、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动力  相似文献   

16.
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及其市场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徐保伯  刘务华 《电池》2002,32(4):242-244
介绍了产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和流程,包括圆柱形电池和方形电池两种类型。分析了锂离子电池在当前电池市场上的竞争力,综合了国内外小型可充电池的市场情况,提出了对锂离子电池加强质量监督,建立有序竞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石油资源面临的枯竭,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V)等。目前,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最大瓶颈就是车载动力电池。本书为推动我国车载动力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着重介绍了各种动力电池的原理、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动力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石油资源面临的枯竭,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V)等。目前,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最大瓶颈就是车载动力电池。本书为推动我国车载动力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着重介绍了各种动力电池的原理、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动力铅酸蓄电池、动力碱性蓄电池、动力锂离子蓄电池、动力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等。与第一版相比,本书第二版新增铅碳电池、动力铅酸蓄电池清洁化生产技术、动力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制造工艺新进展,并且增加超级电容器等全新内容。本书充分反映了国内外动力电池研发的最新成果。本书可供从事车用电池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领域如新能源汽车行业人员参考,还可供大专院校师生作为教学参考书使用。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石油资源面临的枯竭,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V)等。目前,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最大瓶颈就是车载动力电池。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石油资源面临的枯竭,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V)等。目前,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最大瓶颈就是车载动力电池。本书为推动我国车载动力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着重介绍了各种动力电池的原理、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