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研究了花生红衣中低聚原花色素(OPC)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低聚原花色素最大吸收波长为280nm,具有很强的耐光性;当T≤75℃时,耐热性较好;中性及酸性环境中性质稳定;对Fe3+敏感,其它金属离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原花色素是一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多酚化合物,诸多优良特性使其应用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对花生红衣原花色素的结构、性质、应用进行概述,并提出原花色素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花生红衣中自藜芦醇、原花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超声波辅助提取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原花色素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从5种常用试剂中选择出乙醇作为提取剂,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白藜芦醇、原花色素的提取条件:料液比1:6,温度70℃,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20min,pH3,提取次数1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白藜芦醇、原花色素的提取得率分别为0.036%、4.96%。  相似文献   

4.
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原花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大川  刘强  吴波  徐金发 《食品科学》2005,26(7):144-148
对超声波辅助提取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原花色素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从5种常用试剂中选择出乙醇作为提取剂,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白藜芦醇、原花色素的提取条件:料液比1:6,温度70℃,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20min,pH3,提取次数1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白藜芦醇、原花色素的提取得率分别为0.036%、4.96%。  相似文献   

5.
花生红衣中原花色素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花生红衣中原花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在PB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选取三因素三水平进行响应面分析,确定各工艺条件的影响因子,以原花色素提取液吸光值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乙醇浓度、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对原花色素的提取有较显著影响,花生红衣中原花色素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1.09%、超声时间:22.35min、超声温度:45.64℃,此时得率为10.6mg/g。  相似文献   

6.
以葡萄籽原花青素为参照,研究20%乙醇花生红衣原花青素纯化物的水溶性和光照、温度、pH、金属离子及常见食品添加剂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红衣原花青素比市售葡萄籽原花青素溶解度高8.75个百分点,水溶性优越;花生红衣原花青素受光照影响小,在弱酸性条件下稳定,但对高温敏感,碱性环境不稳定,易与Cu~(2+)、Fe~(2+)和Fe~(3+)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絮状沉淀,可与除苯甲酸钠外的常用食品添加剂共存,且较葡萄籽原花青素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诺贝尔圆叶葡萄籽为原料,用乙醇提取原花色素并研究其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圆叶葡萄籽原花色素在温度低于80 ℃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pH 4~8范围内该原花色素较稳定;金属离子K+、Na+、Mg2+、Ca2+、Zn2+对原花色素的稳定性影响不明显,而Cu2+、Fe3+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抗坏血酸对原花色素无明显影响,过氧化氢则显著降低其稳定性;较长时间的光照对其稳定性不利。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圆叶葡萄原花色素对1,1-二苯-1-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有明显的清除效果,并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冷水、热水、乙酸乙酯+水、60%乙醇为提取剂,对葡萄籽中低聚原花色素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以粉碎的葡萄籽、石油醚脱脂干燥后的葡萄籽壳为原料,乙酸乙酯+水为提取剂所得提取产物纯度高,提取率可达0.4%~o.6%,质量分数≥98%。   相似文献   

9.
低聚原花色素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冷水、热水、乙酸乙酯 水、60%乙醇为提取剂,对葡萄籽中低聚原花色素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以粉碎的葡萄籽、石油醚脱脂干燥后的葡萄籽壳为原料,乙酸乙酯 水为提取剂所得提取产物纯度高,提取率可达0.4%~o.6%,质量分数≥98%。  相似文献   

10.
花生红衣乙醇和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性与抑菌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和水做溶剂提取花生红衣,并对得到的花生红衣提取物进行猪油的抗氧化性考察,对食品中常见污染菌的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花生红衣提取物均可以明显的降低猪油的过氧化值,延缓猪油的氧化,当花生红衣乙醇提取物加入量为0.8‰效果最好;且抗氧化性具有剂量依赖性。两种花生红衣提取物抑菌作用均显著,其抗菌活性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花生红衣乙醇提取物对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44‰和0.62‰,花生红衣水提取物对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38‰和0.56‰。  相似文献   

11.
纤维素酶法提取花生红衣中的白藜芦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纤维素酶解法提取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的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花生红衣白藜芦醇的酶法提取工艺进行优选.以白藜芦醇的得率为参考指标,考察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解pH值和乙醇浓度对花生红表白藜芦醇得率的影响.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与花生红衣粗粉的配比为1:500,酶解温度50℃,酶解pH 5.0,酶解时间90 min,提取溶剂乙醇的体积分数为60%.在此条件下白藜芦醇的得率为1.25%.与传统醇提工艺相比,其提取率提高了4.43倍.结论:该工艺是纤维素酶法提取花生红衣白藜芦醇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2.
以分级分离得到的4 种红莲外皮原花青素级分(F1、F2、F3、F4)为原料,分别进行平均聚合度的测定,通过红外光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以揭示不同级分的组成和化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F1、F2、F3、F4的平均聚合度分别为2.12、7.27、7.85、8.16。F1、F2、F3和F4的红外光谱图均表现出明显的原花青素特征骨架振动,并推测出红莲外皮原花青素的主要结构单元是原花青定。F1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检测出3 种单体、4 种二聚体和2 种四聚体,其中3 种单体分别为棓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4 种二聚体和2 种四聚体都是由儿茶素或表儿茶素聚合而成。F2、F3和F4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均检测出儿茶素单体和表儿茶素单体。通过与F1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对比,推断出F2、F3和F4均含有3 种二聚体,并且其中1 种二聚体含量较多。同时F2、F3、F4中还存在一种含量较多的未知组分。  相似文献   

13.
花生衣红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花生衣是花生产品的副产物,经济价值低,但是含有大量的多酚物质.作者研究了从花生衣中提取的红色素对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及其对脂质过氧化物的阻抑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花生衣红色素对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对脂质过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蒜精油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特性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了大蒜精油对花生油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大蒜精油对花生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添加了大蒜精油的花生油应尽量贮存于低温条件下;VC、柠檬酸、酒石酸对大蒜精油的抗氧化作用均有协同增效作用;大蒜精油与合成抗氧化剂混合使用时,其抗氧化能力均好于只添加单一抗氧化剂的效果;使用0.2%大蒜精油和0.04%大蒜精油+0.005%PG为花生油的抗氧化剂时,可使花生油在20℃下的贷架寿命由4.2个月延长至24.3个月和14.1个月。  相似文献   

15.
花生多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细胞溶血、肝脏与肝线粒体中的脂质过氧化以及肝线粒体肿胀度的测定,结果发现花生多肽能够有效地抑制由羟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保护生物膜,减少红细胞溶血,减轻肝线粒体肿胀程度,提示花生多肽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花生红衣提取物中自藜芦醇、原花色素分离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大川  刘强  吴波  徐金发 《食品科学》2006,27(1):134-140
对花生红衣提取物中白藜芦醇、原花色素的分离工艺进行了探讨。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选出AB-8大孔树脂,通过单因素、正交实验优化了白藜芦醇、原花色素的富集、分离条件。其吸附最佳条件为:上柱液流速1ml/min、pH7、白藜芦醇、原花色素的浓度浓度分别为2μg/ml和0.6mg/ml;解吸最适条件为;流速1.5ml/min、pH5;用20%甲醇溶液解吸其中的白藜芦醇,40%、60%甲醇溶液解吸原花色素,合并相同组分,经浓缩、冷冻干燥后制得纯度较高的白藜芦醇、原花色素产品,白藜芦醇的含量达43.6%,原花色素含量达93.05%。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黑花生衣色素(BPSP)对活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探讨BPSP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以Vc作为对照,BPSP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和DPPH.自由基皆具有显著的清除作用,且其清除作用与用量之间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