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河北省唐山市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从业态度和行为的现况,为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唐山市餐饮从业人员759人,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其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结果:唐山市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总体知晓率分别为74.1%、88.2%和79.3%;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为89.3%,未达100%;文化程度高、单位规模大、经过培训、从业时间长的从业人员知识知晓率和行为良好率均高于相应其它人员;从事烹饪岗位的从业人员好于其它岗位人员。结论:唐山市部分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较低,但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态度比较积极,因此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宣传、加大监管部门执法力度对提高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规范食品从业人员行为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现状,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餐饮从业人员720名,进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0.8%,不同单位、不同工作岗位人群知晓率无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专业、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培训次数人群知晓率有差异;98.8%的餐饮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89.7%的调查对象已经总体养成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习惯。结论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应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的知识水平,培养其良好的食品安全习惯,规范其职业行为。  相似文献   

3.
正目的:了解庄浪县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状况,对现行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教育方式进行评价,采取针对性培训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8年3月参加全县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1 000名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相同的试题,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为64.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岗位和年限的餐饮服务从业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出改善食品安全状况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我国15个省畜禽屠宰、水产品加工、乳制品加工和餐饮食品加工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KAP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较低,态度和行为得分较高。除专业背景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就职年限、区域位置和是否接受培训都会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KAP得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培训对食品从业人员KAP得分提升最为明显,然而,现有的关于培训的规范要求的执行情况还需进一步改善。同时,食品企业管理人员应针对影响从业人员KAP表现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素养,以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某连锁超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KAP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大型连锁超市中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知识、态度、行为(KAP)现状,为在超市雇员中开展食品安全干预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自制KAP调查问卷,对上海市某大型连锁超市443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该超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总体得分为5.79±1.67分(满分10分),合格率为44.0%,良好率为13.7%。416名(96.7%)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获得与行业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行为总体形成率为78.6%。被访者文化程度愈高,其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就愈高,各组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岁以下年龄组别被访者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和安全行为形成率均较其他年龄组别被访者低(P<0.01)。岗龄1年以下的被访者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和安全行为形成率均较其他岗龄组别被访者得分低(P<0.01)。结论上海市某超市食品从业人员已具有一定食品安全认知,但仍存在不足。他们获取相关知识的态度较为积极。在食品安全知识和行为习惯方面,需要对他们宣教干预,尤其是对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小、上岗时间不长的人员。  相似文献   

6.
为规范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在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尚未对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出具体要求、各地做法不尽相同的前提下,提出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地方标准的制定,并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地方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针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餐饮从业人员食品添加剂知识知晓情况,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餐饮业食品安全宣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单纯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上海市黄浦区83户餐饮单位的1 735名餐饮从业人员开展问卷调查,运用Excel 2003、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有效被访1 678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添加剂知识知晓率为75.1%,性别、户籍、年龄、文化程度、从业年限、岗位、餐饮单位类型等为知晓率主要影响因素,各组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餐饮行业食品添加剂知识普及情况较好,但需加强外省市来沪年龄较小、从业年限较短、文化程度较低的餐饮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食品安全相关人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实施改善食品安全状况的具体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本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抽取食品从业人员、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食品监管人员,共计18 802名。采用网络调查法对三类人群进行食品安全KAP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 21.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食品安全KAP得分由高到底依次为:食品从业人员(79.51±11.71)、食品监管人员(74.33±11.23)、食品专业技术人员(66.88±15.28)。女性食品从业人员的KAP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两类人群中未发现此影响;随着年龄增大,食品从业人员KAP得分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食品专业技术人员和食品监管人员的得分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三类人群的KAP得分均随学历升高和 而增加;三类人群的KAP得分均随着就业年限增加而增高;有食品专业背景的食品监管人员KAP得分高于非食品专业背景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食品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未发现类似影响;一年内参加过培训的三类人群KAP得分均高于未参加培训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地区三类人群的KAP得分均高于其他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类人群对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态度趋向于积极,但食品安全知识以及行为习惯均需进一步提高。相关用人单位应根据不同人群当前食品安全KAP方面的薄弱环节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三类人群的食品安全KAP水平,进而保障食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某连锁超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宣教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上海市某大型连锁超市食品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该连锁超市食品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活动,采用食品安全KAP调查问卷,于宣教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宣教后被调查者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总体得分由宣教前的5.79(±1.67)分提高至7.83(±1.62)分(满分10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超市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关注或关注者由宣教前的60.5%上升至90.5%(P〈0.01),认为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有意义者由宣教前的84.2%提高到96.2%(P〈0.01);宣教前后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总体形成率分别为78.6%、95.5%,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活动显著提高了该连锁超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了解铁路高铁餐车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在从业人员中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自制KAP调查问卷,对某铁路局542名高铁餐车服务员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该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总体得分为5.79±1.67分(满分10分),合格率为44.0%,良好率为13.7%。416名(96.7%)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获得与行业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行为总体形成率为78.6%。被访者文化程度愈高,其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就愈高,各组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岁以下年龄组别被访者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和安全行为形成率均较其他年龄组别被访者低(P<0.01)。岗龄1年以下的被访者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和安全行为形成率均较其他岗龄组别被访者得分低(P<0.01)。结论 高铁餐车食品从业人员具有一定食品安全认知,但仍存在不足。他们获取相关知识的态度较为积极,在食品安全知识和行为习惯方面,需要对他们宣教干预,尤其是对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小、上岗时间不长的人员。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食育已经深入民众的生活,成为其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我国食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已有不同社会主体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食育工作,但是由于我国食育教育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还需要借鉴国外食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最迎阜阳出现“毒奶粉”事件使食品安全再次成为全国舆论焦点。为此,回顾近年来卫生部对食品安全事件统计资料,可以看出,食品安全虽与食品添加剂有一定关系,但真正不安全因素并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为保证食品添加剂使用安全,各国均有一整套严密审批制度,当新的不利因素发现时,都会及时将其从名单中删除,包括FAO/WHO及美国、日本等国,因此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名单是安全的。此外,随着新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参与,未来的食品添加剂将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狭义上讲,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干净、未被细菌污染,不使人致病。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不存在对人体健康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侵害的一种状态,也指为确保此种状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与食品卫生相比,食品安全更加强调食品标签的真实、全面、准确;更强调食品认证与商标管理;更重视食品食用方法的特殊要求;更关注个体的差异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食品质量,是一个“度”的概念,是指食品的优劣程度,既包括优等食品,也包括劣等食品。食品安全指的是所有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危险都不存在,是一个绝对概念。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一样也是一个“质”的概念。笔者以为,应当借正在进行的《食品安全法》的起草,《标准化法》与《食品卫生法》的修改,通过法律的途径厘清三个概念。  相似文献   

14.
食物过敏与食物过敏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该文综述食物过敏与食物过敏原研究现状,涉及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及转基因食物中过敏原研 究,并介绍过敏原在食品加工处理的稳定性研究,过敏原检测方法,食物过敏控制等几个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李新生 《食品科学》2003,24(8):250-255
阐述了食品安全和安全食品的概念,讨论了安全食品分级分类,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食品供应链是指从初级生产直至消费的各环节和操作的顺序,涉及到食品及其辅料的生产、加工、分销、贮存和消费。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可观测到的不良反应。本文从食品链的角度出发,简述了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生产链,分析了食品链中各环节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及食品的安全控制与监测,为建立安全可靠的食品保障体系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食品添加剂风险交流提供策略支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国7省份城市和农村14个调查点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我国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有较高的风险认知,72.5%的受访者存在概念误区,将三聚氰胺等违法添加物视为食品添加剂。公众对食品添加剂风险的高感知,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政府、企业在食品安全相关工作上的履职信任而非概念知识的缺乏。结论:要促进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认知,应以政府和企业信任培育为交流工作的核心策略目标,而在信任培育上,提升政府和企业的关心信任比能力信任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19.
食品供应链是指从初级生产直至消费的各环节和操作的顺序,涉及到食品及其辅料的生产、加工、分销、贮存和消费。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可观测到的不良反应。本文从食品链的角度出发,简述了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生产链,分析了食品链中各环节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及食品的安全控制与监测,为建立安全可靠的食品保障体系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多仅用于评价食品是否合格,其应用范围具有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本身进行研究的同时,对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全方位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全面实现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有效提高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