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宇峰 《数字化用户》2020,(47):0004-0006
物联网具有“物物相连”的特点,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加强互联网与物品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构建智能交通信号控制与采集系统的基础。基于此,对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用安全的主要因素展开了分析,阐述了物联网基础下智能交通系统的结构,指出了智能交通控制体系的框架设计要点,最终对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交通控制体系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旨在推动我国相关技术的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武威 《通讯世界》2010,(9):20-21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在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相似文献   

3.
物联网被看作信息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机遇,狭义上的物联网指的是连接物品到物品的网络,从而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广义上的物联网则可以看作是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将一切事物数字化网络化,在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现实环境之间实现高效信息交互的一种方式。物联网网关是连接传感器网络与互联网网络的接入与控制设备,传感器收集的数据通过网关实现与互联网的互连,并进一步实现各种数据的转换及转发。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物联网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网关的传感器接入方案,最后,文章以LDAP作为开发环境,实现了传感器接入的信息存储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数据通信》2012,(13):88-89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具体地讲,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作为一种网络技术,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进行的扩展及延伸,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用户端可以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信息交换和通讯,即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实现信息交换和通讯.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电力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变电站、供电单位等电力系统基本实现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全面覆盖的新形势下,物联网技术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文中从物联网技术概述入手,并进一步对物联网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充分地说明了物联网技术在当前电网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  相似文献   

7.
物联网是指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将其它任何物品与计算机互联网相连,以实现信息交互与通信功能。物联网是实现信息采集与传送、远程设备调控等功能的主要方式,在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现代社会,研究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PLCC的物联网传感器节点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物联网是指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将其它任何物品与计算机互联网相连,以实现信息交互与通信功能。物联网是实现信息采集与传送、远程设备调控等功能的主要方式,在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现代社会,研究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PLCC的物联网传感器节点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出自于1999年,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讯息传感设备与网际网路连接起来,提供智能化识别与管理.物联网整合了资讯传感设备,如无线辨识系统(RFID)、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雷射扫瞄器等种种装置与网际网路结合,使各种物品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过程,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资讯的互联与共享,可透明化管理物品.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查找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各种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得以产生并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这一技术以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RFID技术为依托,能够实现对物品信息的追踪、更新、互通以及共享。在物流领域这一技术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优势,能够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使物品信息得到高效的管理与存储。文中将对物联网的基本构成进行检验分析,然后探究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管理系统结构,最后分析其具体应用以及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及基础的网络技术,它将互联网延伸和拓展到了物理世界中,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整合,实现了物品信息在互联网上的通讯,做到了物品信息的准确识别、追踪、定位以及监管,使物与物、人与物间的信息得到顺畅的传递与控制,本文简要介绍了互联网技术的相关知识,并重点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化肥生产行业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进步带动传感设备、监控设备的发展,现有通信网络中借助传感器、监控系统实现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物联网系统,通过这种新型技术系统的开发,可以实现任意时间、任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更加直接可靠的进行生活、生产动态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社会稳健发展,本文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探讨了其接入方案,并对该系统相关软件、硬件设施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新型接入技术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数据通信》2010,(2):76-78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Internetofthings”,通俗来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也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一定的智能分析的协议,把任何物品通过各种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通信》2010,(2):76-78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Internetofthings”,通俗来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也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一定的智能分析的协议,把任何物品通过各种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通信》2010,(16):71-71
物联网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英文名称叫“TheInternetofthings(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整合传感、通信和信息处理等技术,按约定的协议,把相关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物联网就字面意义上理解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将各种感知技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其英文名称是IOT(Internet Of Things)。由此,"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物联网则是一种在互联网和计算机发展基础上研究出的,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联系的信息技术.它能够自主的对物品进行识别、分析、控制,是一种用于应用的网络技术.本文主要分析物联网的结构功能,并对其应用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互联网技术的扩展和延长,其将互联网技术的用户端扩展和延伸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以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不断成熟,其已被广泛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个层面,如环境监管、公共服务、规划建设等等,有效推动了城市产业的调整和服务模式的更新,从而促进了城市整体建设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简述了物联网技术及智慧城市的定义,并总结了几点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以期能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刚  谢嘉乐 《通讯世界》2016,(15):251-252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营需求的增加,城市轨道交通实现物联网已不是远景而是现实.物联网的核心基础是互联网,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现以实践经历为范例,根据工作经验和新的体会,自动售检票系统终端设备中硬币找零等物联网技术应用情况,对后续轨道交通的建设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