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双喜 《人民长江》2009,40(22):85-86
崩岗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类型,对于自然生态危害较大。水利部已于2009年4月正式批复《南方崩岗防治规划》,并启动了崩岗治理的前期工作。针对规划编制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总结,包括单个崩岗调查面积大小、崩岗规划治理进度和规模的确定,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崩岗建立防治措施体系,以及崩岗治理措施比例与单位面积治理投资标准的确定等,可供今后类似规划设计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南方红壤丘陵崩岗不同防治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所特有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也是最严重的侵蚀类型之一。探索与提炼崩岗防治手段与模式,形成高效、和谐与稳定的崩岗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对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崩岗侵蚀防治中,依据开发利用与生态治理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当前治理与后期管护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5种崩岗治理模式,以期对南方崩岗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袁芳  胡松  文慧  宋月君 《中国水利》2023,(10):56-58
在摸清江西省崩岗现状基础上,分析当前崩岗治理面临的问题和短板,明确“评估风险、统筹治理,综合防治、差别化发展,科技引领、监测评价”的治理对策,提出“政府重视、以人为本、引智借力、多元投入”治理路径,并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信息系统开发、监测站点布局、科研转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在崩岗治理中取得新成效,为南方崩岗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赣南崩岗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南是崩岗侵蚀危害的一个重灾区.在长期的崩岗治理实践中,总结了农业开发型、生态开发型、农粮生产型、工业开发型等治理模式,探讨了崩岗治理的技术路线和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崩岗治理规划基础数据数量庞大,科学地选择典型崩岗是规划的基础性工作,该文在确定规划治理目标和规模的前提下,对紫金县治理崩岗的类型、数量和面积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了21种典型崩岗,并对典型崩岗治理措施工程量进行了表格化和统一化处理,确定了全县崩岗治理规划总工程量和总投资等。最后结合实践对崩岗治理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崩岗侵蚀是江西省南城县最典型危害最大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给南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本文以南城县崩岗项目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项目区崩岗的类型及形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互补的综合治理方法进行治理,治理开发实践表明,崩岗不但可以治理,而且治理开发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崩岗侵蚀调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形式。在江西赣南水土流失区发育得较为普遍。不但对坡面土地生产力造成破坏,同时也排泻大量泥沙,淤埋农田和河道。为有效地控制崩岗侵蚀,必须在治理现有水土流失的同时,十分积极有效地预防新的侵蚀乃至崩岗的发生。崩岗侵蚀调查的目的,在于为上述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崩岗调查的内容应包括:一地区基本情况、崩岗发生的部位和面积、坡面侵蚀现状、崩岗边缘距分水岭、距陡壁高度和倾角、悬空体比例、堆积物情况及流通段泥沙特性等,通过对上述因子的综合分析,评定崩岗现有侵蚀规模及程度,并预测崩岗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及潜在胁威,将评定的侵蚀程度和侵蚀强度绘制成崩岗侵蚀图,从而为科学地制定治理规划及合理配置治理措施以及有效控制崩岗侵蚀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崩岗侵蚀现状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崩岗是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山坡土体受破坏而崩坍和冲刷的侵蚀现象,是沟壑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崩岗侵蚀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河道、农田及水利设施,冲毁桥梁、道路、民房,而且给当地生态安全形成巨大威胁,同时也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此,开展了大规模崩岗调查,准确地掌握了南方崩岗分布情况、数量和发展趋势,以为开展崩岗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南方红壤区崩岗易发区域选取典型崩岗崩壁为研究对象,基于层次分析法开展崩岗崩壁治理模式优选研究,为区域开展崩岗崩壁治理提供科学参考。研究设置细沟喷播植草/灌(RSP)、小台阶细沟喷播植草/灌(SSR)、小台阶三维网喷播植草/灌(SST)、三维网喷播植草/灌(TDM)、土工格网喷播植草/灌(GGP)、穴植草/灌(HPG)、细沟喷播植灌木(RPS)、细沟喷播植牧草(RPG)和对照(CON)等9种处理。通过观测崩壁土壤含水量、崩壁稳定系数、植被覆盖度、侵蚀量和径流量等指标,系统分析不同治理模式对崩岗崩壁复绿、稳定的作用。结果表明,TDM处理为最优崩壁治理技术模式,在相关区域可适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南方崩岗侵蚀机理及治理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洪鹄  谢浩  钱峰 《人民长江》2019,50(2):30-34
崩岗是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人居安全的主要威胁。降雨入渗会引起土体的湿胀干缩,增大土体的崩解特性,减小土体的抗剪强度、凝聚力,加重土体,扩大裂隙面,从而使大量土体崩塌,崩岗的最大后退速率可达11. 7 m/a。崩岗综合治理措施布局可概括为"上截、中削、下堵、内外绿化"。如果排水沟或削坡等工程措施不能有效地阻止大量雨水下渗,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增强崩岗的发展。通过调查发现,种植生态林可以有效阻止崩岗的发展。因此,建议调整崩岗治理的思路,大力提倡生态修复来进行崩岗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节省人力、财力。  相似文献   

11.
Residents of most rural commun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epend on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for their livelihoods.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is vital resource should as much as possibl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local socio-economic priorities i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be achieved at local levels in these countries. Inland river dredging is a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y usually aimed at improving water courses for navigation, land reclamation and or mitigate flood in the dredged catchment. Dredging operations like most development projects have impacts that are often localised, and benefits that could be local, regional or national. “Good dredging practices”, GDP, in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have been aimed at balancing national/regional economic benefits,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se practices rely heavily o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available relevant base-line data. In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 is a dearth of baseline data, and often national/regional economic gains do not necessarily translate into local livelihood benefits. Hence, the basis of GDP should be extended to incorporate local livelihoods priorities, without ignoring the relevance of scientific data when it is available, the issue of technical feasibility,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viability. This approach is relevant to the demand for equitable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could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raditional eco-livelihoods knowledge in developing or determining appropriate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s well as reducing environmental conflicts between stakeholders.  相似文献   

12.
农村供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丘陵山区农村供水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文章结合典型例子研究丘陵山区农村供水的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志全 《中国水利》2007,(12):26-27,30
西部是我国欠发达地区之一,但有着良好的水能开发条件和基础,随着国家电网的逐渐延伸,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拥有与城市一样稳定、可靠的电力能源。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地方电网发展,地方电站大多“孤站”运行,国家电网所到之处,原有的地方农村水电纷纷“下马”,地方水电的利益受到剧烈,中击。如何全面解读国务院批复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协调好国家电网和地方电网的关系,给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水电以生存和发展的出路,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研究崩壁在地下水抬升与不同类型降雨联合作用下的失稳模式与渗流场特性为目标,基于野外勘查和相关物理分析获取的鄂东南崩岗区典型风化岩土体剖面各层次基本指标数据,尝试从崩壁渗流场与应力场两场耦合的角度,运用数值试验探讨单次降雨诱发下水力因素影响崩岗侵蚀的过程与机理。结果发现:长期小雨环境下,崩壁破坏方式属于崩壁中下部土层局部被淘空与砂土层上覆土体整体滑移相结合;短时强雨环境下则表现为坡面浅层(分层)流滑破坏。但无论何种降雨类型都存在一个促使崩壁砂土层被水蚀并退去后形成凹腔(龛)的降雨前期阶段,直到龛深达到一极限值,龛体积不再扩大,转为历时较短的崩壁失稳前的降雨后期阶段。强降雨入渗产生的渗流区域主要分布在崩壁浅层地表,引起浅层土体持续软化,剪应力明显增大。伴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坡面浅土层出现暂态饱和区且湿润峰(零压面)逐渐向崩壁深处推移,地下水位线逐渐抬升并以出露泉方式对砂土层下部造成机械潜蚀。分析结果与野外观测现象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5.
红壤区崩岗侵蚀的土壤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方崩岗的发育与重力侵蚀密不可分的特点,利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南方第四纪红土、花岗岩、红砂岩发育形成的典型红壤的岩土力学性质、物理性质和颗粒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崩岗侵蚀的土壤特性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崩岗侵蚀与土壤的岩土力学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第四纪红土、红砂岩、花岗岩土壤的抗剪强度依次降低、压缩性依次增大的规律与其崩岗侵蚀规模依次增大的现象相一致。(2)崩岗侵蚀与土壤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花岗岩、红砂岩地区土壤稳定入渗率大有利于崩岗的发育,红砂岩地区崩岗集中在沟头分布的特征与其低液塑限性质有关。(3)土壤颗粒组成是影响崩岗发育的根本性物质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重庆市忠县地理位置的典型性和敏感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水利设施布设的必要性和虾子岭流域研究前景的优越性出发,借助于SWAT模型,对忠县虾子岭流域地表径流特征进行时空分析,用于确定急需进行水量调控的区域,为区域径流调控体系的布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地表径流量多的东部区域已经布设了较多数量的蓄水工程,流域西部区域应成为未来调蓄水工程布设的重点考虑区域,但工程布设后调蓄水时间的选择不能仅仅依赖地表径流量的多少,而应进一步结合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最终确定合理而科学的拦蓄水时间。  相似文献   

17.
李原园  李云玲  何君 《水利学报》2021,52(11):1340-1346,1354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需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指导,厘清问题、研判趋势、优化对策,支撑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水资源安全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面临形势基础上,阐述了新发展阶段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的基本思路与战略路径,从保证资源安全、构建国家水网、强化供水保障、建设美丽河湖、改善水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战略对策和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期为完善新发展阶段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战略,全面提高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