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是一种新型复合的塑料管,由于其自身性能强、价格低廉、安装简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市政排水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排水效果,确保市政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我国目前的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过程中仍旧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施工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维护工作的不到位,都严重影响了市政排水工程施工的正常开展。因此,本文针对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在市政排水工程的应用进行研探讨,结合目前我国市政排水工程建设现状作出分析,提出相关有效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陈悦 《贵州建材》2003,(4):11-12
混凝土排水管是一种市政建筑工程中常用的预制构件,一般多用于城市及小区建设的排污及下水工程。随着我省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及全省各地小区建设的增加,对于混凝土排水管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产品规格也不断向着大口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方向发展,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混凝土排水管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好坏。但是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3.
结合某工业园30m路排水工程设计实例,介绍了市政排水管道工程设计的流程与方法,包括设计前提资料的准备,排水体制的选择,管线平面布置,设计流量的确定,管线高程控制,排水管材料的对比与选择,排水管接口和基础的选择。指出排水工程设计在市政管线综合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各种管线工程设计的前提与保证,可以使市政管线在有限的道路地下空间内互相不产生冲突与干扰,减少路面开挖次数,对市政建设的有序进行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4.
无噪声排水管:瑞士苏黎世一公司开发出一种无噪声排水管,它是聚乙烯排水管表面涂覆了一层热塑合成橡胶的绝热绝缘层,具有耐化学腐蚀、绝热、防磨损、抗震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何京 《江苏建材》2004,(1):17-17
无噪声排水管:瑞士苏黎世的一公司针对大楼排水管中经常发生令人心烦的流水声,开发出一种无噪声排水管,它是聚乙烯排水管表面涂履了一层热塑合成橡胶的绝缘层,具有耐化学腐蚀、绝热、防磨损、抗震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吉林建材》2004,(1):51-51
1.无噪声排水管:瑞士苏黎世的一公司针对大楼排水管中经常发生令人心烦的流水声,开发出一种无噪声排水管,它是聚乙烯排水管表面涂履了一层热塑合成橡胶的绝热绝缘层,具有耐化学腐蚀、绝热、防磨损、抗震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各种有益于环境保护、功能独特的装饰建材脱颖而出,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无噪声排水管:瑞士苏黎世的一公司针对大楼排水管中经常发生令人心烦的流水声开发出一种无噪声排水管,它是聚乙烯排水管表面涂履了一层热塑合成橡胶的绝热绝缘层,具有耐化学腐蚀、绝热、防磨损、抗震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起步较晚以及相关工程建设较为落后,排水管施工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市政公用工程排水管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罗磊华 《江西建材》2014,(2):111-111
本文简要分析了市政排水工程中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如何保证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元顺  董建平 《山西建筑》2006,32(15):155-156
针对排水管中常见的问题,总结了保证排水管材质量的措施,从测量放线、沟槽开挖、平基管座管道的施工等方面介绍了保证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措施,对消除工程质量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州华南路三期工程第B3标段,大部分钻探孔均出现岩溶现象。发育于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灰岩中,深度一般为14.50m~47.20m不等;溶洞处于充填、半充填状态,部分为空溶洞,充填物多为软塑状粘土;地下水活动较为强烈;溶洞顶板薄,规模大,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产生塌陷的隐患。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北京银泰中心B,C座办公写字楼均为高186m的混凝土筒中筒结构。地上42层,在结构层2设置了转换大梁。为减小转换层刚度突变的影响,设计中调整了转换层相邻各层柱、外裙梁的截面,增加了转换层以下内核心筒墙体的厚度,并在楼梯间设置了补偿剪力墙。转换层相邻各层柱还设置了型钢和芯柱以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针对外筒的剪力滞后,设计中尽量增大了外框筒裙梁的截面高度,并适当调整了角柱截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一直进行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重大工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成就、新教训是学科的宝贵财富;随着研究生扩招,来自高校的期刊投稿大幅度增加,学术会议频繁,反映了岩土工程界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但是无论是高校师生,还是工程技术人员,在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方面存在不足。这不仅影响学术交流,也反映和影响了学风。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体会,查阅了有关的文献,收集、总结和分析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指出了目前岩土工程的研究和科技论文方面的值得注意的倾向;详细介绍了科技论文的体例、格式、选材、书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分别叙述了论文的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及附注部分的各分项的写作要求和技法。结合实例,指出一些不当和错误的做法与写法。文章内容对于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微环境对流纹岩风化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南宗孔氏家庙中2个建造于1520年的流纹岩灯台的风化进行研究,不仅得出流纹岩在潮湿环境下的风化速度为0.4~9.7 mm/(100 a),而且发现不同灯台之间、同一灯台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同一灯台同一部位不同朝向之间的风化速度都有较大的差异。如:(1) 灯台1和2上圆盘上表面朝北向的风化速度分别为4.3和9.7 mm/(100 a),大于朝南向的风化速度,分别为基点(即未风化点)和2.1 mm/(100 a);而下圆鼓则恰恰相反:灯台1朝西南向和灯台2朝南向的风化速度则是其下圆鼓中最大的(分别为3.08和2.05 mm/(100 a))。据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灯台所处的微环境(如风、降水、太阳辐射等)的不同。(2) 与其他部位相比,两灯台上圆盘插烛孔的风化速度最小,其最大值为1.0 mm/(100 a)。这可能是因为插烛孔内常年积水而隔绝空气所致,可以通过采取改善石灯台风化环境的措施对其进行长期保护。  相似文献   

15.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修订的《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使传统的危险房屋鉴定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标准体现了新理念和新技术 ,科学、合理 ,更规范化且易操作。根据我国现有危险房屋鉴定水平状况 ,对于学用新标准中一些极易混淆、易出错的地方 ,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 ,以供房屋鉴定领域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铁路隧道初期支护极限位移的意义及确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阐述了隧道支护系统极限位移的意义,系统地介绍了初期支护极限位移的确定方法。采用连续体模型,按铁路隧道衬砌标准设计采用的断面形式和材料参数,对各级围岩中不同埋深条件下铁路隧道初期支护极限位移进行计算模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处理,与允许位移进行比较,单、双线断面相对位移分开,拱顶下沉、拱脚水平位移和墙脚水平位移设不同判据,采用修订前规范所列的埋深档次,确定档次范围值,最后综合确定出一套适于当今铁路隧道位移判别的极限位移数据。  相似文献   

17.
实时交通数据的筛选与恢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时交通数据的质量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全面地分析影响交通特性参数精度的因素,总结实时处理交通数据的必要性;探讨交通管理系统中筛选实时交通数据的四种方法;提出目前常用交通数据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后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未来信息采集和数据管理提出建议;研究实时交通数据问题诊断和恢复方法,即数据限定法和统计相关法,最后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实例验证其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堤坝集中渗漏温度场探测模型及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确定堤坝集中渗漏通道的位置和性质,在反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齐次边界条件下的各向同性土体热传导模型和复杂边界条件下的渗流传热模型;求解简化边界条件后的解析解,对方程解进行变量转换,把渗漏通道位置和其他参数作为未知变量,建立反分析目标方程,指出实现回归优化的多条途径。为了验证其有效性,利用有限元软件设计数值试验,参照温度场特征,对两种主要模型不同探测线、最低温水平面及综合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比。工程实例优化结果表明,利用温度场进行集中渗漏探测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隧道混凝土结构病害成因分析及其健康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明  刘斌 《混凝土》2006,(7):89-91
公路隧道混凝土结构病害问题一直国内外公路交通建设的公认难题.结合东北地区高速公路隧道运行期间混凝土衬砌病害现象,初步归纳了公路隧道混凝土衬砌病害类型,分析了诱发这些病害的成因,基于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比较了其不同特点,提出了适合公路隧道混凝土衬砌诊断的具体方法.工程实例,结合丹本(丹东-本溪)高速公路大峪隧道的现场检测,探讨了在保证高速公路隧道正常运营情况下,混凝土结构的病害检测及其预测预报方法,为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Journal of Urbanism》2013,6(1):19-38
This paper compares neighborhoods with more traditional features in two very different cities. As expected, in Portland the majority are socially diverse and in Atlanta they are low‐income. However, in both cities about a quarter are high‐income. In Atlanta the latter are located in older neighborhoods, whereas in Portland they are also in areas combining newer and older housing. A return to valuing a more traditional urbanism may explain the signs of revitalized central cities in both places. Our findings, however, indicate it may be accompanied by the relocation of low‐income neighborhoods to areas where activities are not readily acce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