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提高磁粉离合器的滑差功率容量和使用寿命,提出了采用热管技术对离合器者散热的新方式。在介绍两种热管散热型磁粉离合器新结构,分析热管工作液循环及散热方式,特点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样机测试分析和对比,验证了该类散热方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热管换热器是一高效热回收装置,由于其具有传热效率高、传递温降小、结构简单、易控制和本身不耗能等特点,在电子设备系统中的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本文建立实验台来测试热管式密闭电子设备散热性能,将模拟结果与试验测量数据进行对比论证.深入分析利用热管技术来改善电子产业的散热问题,为热管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图像信息获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综述了作者及其课题组近年来在图像信息获取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为扩展辐射响应范围 ,发展了硬X射线和中子探测技术 ,并研制了X射线影像增强器、非晶硒合金平板探测器和中子示波管 ;为满足超快现象研究对诊断技术的要求 ,研究了曝光时间短至 2ps(2× 1 0 - 12 s)的分幅技术和时间分辨电子显微技术 ;为实现X射线显微CT ,设计了一种束斑达 30 0nm的X射线管 .同时 ,利用激光脉冲技术和变像管技术 ,探讨了实现光功能成像的可行性 ,这些技术将在生物医学诊断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低剂量 X 射线发生器电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并研制小型低剂量X射线发生器. 方法选择小焦点小功率 X 射线管, 设计阴极灯丝供电电路, 阳极高压电路和控制电路. 结果用此方法研制了完整的样机并作了一些实验. 结论低剂量 X 射线发生器设计方案正确, 达到了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严峻的芯片热控制问题,分析了芯片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热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热管散热半导体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导体制冷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珀尔帖效应来实现,不使用压缩机和制冷剂,且不存在噪声和制冷剂污染环境的问题。半导体制冷系统的性能好坏与热端的散热条件有直接关系,为改善热端散热条件,研制了1台热管散热型半导体冷箱。通过性能测试实验,确定了半导体制冷系统的最佳工况,并比较热管散热、风冷散热和水冷散热方式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管散热是半导体制冷系统的最佳热端散热方式。  相似文献   

7.
碘化铯碳纤维阴极具有广泛的应用。美定向能(DE)研究部开发的碘化铯碳纤维阴极可用作多功能、低功率、现场散热的阴极,应用范围包括常规和大功率微波(HPM)管、X射线管和平面显示器等。这种阴极在电子发射技术方面是一种突破,具有电发射效率高和阴极寿命长的优点。研究人员将这种阴极集成到现有的HPM装置中,阴极不会产生在长射频(RF)脉冲条件下易出现的逸气或阻抗现象,还可在很低的电压下工作,不需要辅助电源,可降低系统重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入手,对刚问世的低强度X射线成像仪(Lixis-lope)进行深入地探讨,给出C_sI光电阳极的x射线响应特性、制备工艺和最佳涂层条件,综合地分析和研究了影响成象仪像质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X射线管焦斑,像增强器阴极,板屏间近帖间距及电源系统等。同时实验研制出了一台手提式低强度X射线式像仪样机。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低轨通信卫星散热效率,降低卫星平台质量,通过分析卫星在轨飞行时各个蜂窝板外热流特点,提出一种以热管为传导网络的倒梯形延展板箱式构型。首先,根据低轨通信卫星在轨外热流积分平均值,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各蜂窝板平均散热能力,并对比两种箱式构型散热能力。其次,为保证各蜂窝板温度均匀,设计了由预埋热管和外敷热管组成的热管网络,强化蜂窝板内和蜂窝板间热耦合特性。最后,某型低轨通信卫星采用倒梯形延展板构型方案,并对卫星进行高低温热平衡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面积条件约束下,与正梯形构型相比,倒梯形延展板构型+X蜂窝板散热能力提升36.3%,-X蜂窝板散热能力提升36.4%,+Z蜂窝板散热能力提升10.2%,-Z蜂窝板散热能力提升98.6%,整星散热能力提升34.6%;热平衡试验结果表明,在高低温工况下所有设备满足温度指标要求,整星满足2 200 W热耗散热能力需求,其中+Z板相控阵天线峰值热耗为870 W,证实了基于热管网络的倒梯形延展板箱式构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孙志坚,王立新,王岩,吴存真,岑可法选择水作为工质,通过确定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结构尺寸,设计研制了电子器件重力型热管散热器,建立了其传热性能测试实验平台,测试了在不同散热功率、进口风温和进口风速下热源表面的温度,比较并分析了测试结果.研究表明,重力型热管散热器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可满足较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冷却要求.性能测试台是改进散热器设计的重要手段,测试系统风速、风温及散热功率稳定,能达到设计时所要求的精度,为进一步研究重力型热管散热器的传热性能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作为传热工质,通过化学反应和相变进行传热的新方法。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传热元件-化学反应热管,同时给出了化学反应热管的四个传热极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黑龙江省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现行热价以及热力成本偏高的影响因素,并对热价以及供暖收费办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竖直U型埋地换热器两支管间热量回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竖直U型埋地换热器两支管间存在的热量回流(“热短路”)现象对换热器实际的传热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和施工U型埋地换热器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利用地热换热器传热模型及设计软件,对竖直U型埋地换热器两支管间的热量回流现象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两支管间距和回灌材料的导热系数对热量回流的影响。提出了减小热量回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引进的聚酯纤维生产装置为实例,研究建立最佳的废热蒸汽回收系统,以低品位废热蒸汽和蒸汽冷凝水两相介质为热源,利用改型的汽—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和热能转换系统进行集中供冷、集中供热,实现废热资源化。从而解决了外方技术遗留下来的热力系统不完善、能级匹配不合理,致使大量废热蒸汽对空排放、浪费能源、污染环境、危及安全生产等十多年没有得到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考虑到换热系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给出了用以计算长肋散热量的公式。可供电子设备热设计时使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换热器传热特性的试验方法.按着传热的基本原理,应用最优化方法,得出可以同时准确的确定换热面两侧冷、热流体的对流换热规律.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 Wilson 方法.它可以进行多个末知参数的计算,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文中依据理论分析和应用实例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数学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某矿床开采深度下降之后,地温、空气自压缩热和热水是主要热源,通风能力不足是主要热因。为改善井下高温气候条件,提出了优化通风系统、缩短进风和回风线路长度、增加通风量、改善通风效果、辅以制冷的综合降温措施。  相似文献   

18.
热管换热器因其优良的传热性能在余热回收中被广泛应用。以某电站58 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VC++和MFC类库技术开发了超低温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程序。该软件具有可视化参数输入和输出界面,集成了流体热力学性质计算模型接口,通过对数平均温差法、离散方法与流动阻力校核等计算方法,实现了针对不同流体的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烟气侧长度与翅片高度存在最佳值,且翅片间距与翅片厚度对换热器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终端用能的主体是低品位的热能,一次能源释放第一能量形态的主体是高品位的热能,提出了放热能源和释力能源的概念.以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为基础,建立一次能源的最大利用价值模型,给出一次能源利用品质价值因子、终端用能投资利用价值因子及判别因子,并对多种方案进行评价.指出现代大能源系统存在问题的核心,是没有抓住以热为主体的合理转化与利用以及建在用户处的工业锅炉和热水锅炉没有进行能级梯级利用所带来的弊端,提出合理地转换与利用是一切能源产供系统合理利用能源的生命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次能源之热利用准则.最后建议,与时俱进,“大小结合,协调发展”实行“两条腿走路”,创建“以热利用为核心的一能多用、多能互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分布式能源产供系统”.  相似文献   

20.
粮食的温度和含水率(湿度)是安全储粮的重要指标。不合理的储藏方式,会使粮食品质劣变速度加快,甚至会霉烂变质。因此,了解掌握不同粮食的各种物性参数,是保管好粮食的有利因素。本文是属于粮仓热湿性能专题研究的一部分,着重对各种粮食不同物性参数进行了系统测定,找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整理、绘制了图表和计算公式,介绍了测定方法,为粮食在保管过程中热湿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