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针对日益增多的高带宽需求的多媒体应用,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提供了增强的组播技术。在IPv4向IPv6推进的过程中,一些IPv6环境下组播相关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之一就是提供用于组播管理的工具。介绍了IPv6组播相关技术,并基于Mtrace在开源的IPv6协议栈——KAME上实现了一个IPv6组播路由查找工具。  相似文献   

2.
IPv6组播技术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IPv6组播的新特性及相关协议,指出目前组播技术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当前国内外IPv6组播标准研究、协议实现及试验网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IPv6必然会取代IPv4。由于组播技术的优越性,IETF在制订IPv6协议时保留了组播,而取消了广播。IPv6组播技术可避免网络资源浪费,减小网络拥塞和广播风暴等问题,能有效利用带宽,提高数据传送效率,尤其适合视频流等大数据量的传输。介绍了IPv6组播技术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IPv6组播在Linux下的编程方法和通信过程,相信对IPv6组播技术的应用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王兴伟  高楠  王琦  黄敏 《通信学报》2006,27(Z1):15-19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IPv6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控制组播路由机制.基于启发式单播路由协议,修改了PIM-SSM协议与MLD协议,实现了IPv6下启发式源特定组播.为提供QoS控制,扩展了RSVP协议,设计了分层组播流量控制机制,基于博弈分析确定为用户预留的带宽量,优化网络提供方与用户方效用.开发了该机制的原型系统并进行了大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制具有良好的性能,能够提供IPv6下的QoS控制组播路由.  相似文献   

5.
IPv4-IPv6组播过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使IPv4主机与IPv6主机进行组播通信,必须做协议转换工作。采用多播转换网关(MTG)技术方案能较好地实现IPv4网和IPv6网之间的组播互通。方法是将MTG部署在lPv4和IPv6网络的边界,将IPv4网络和IPv6网络视为地位对等的两个异构网络。IPv6主机可以加入组播源位于IPv4网络的组播组,IPv4主机也可以加入组播源位于IPv6网络的组播组。在IPv4中,MTG作为IPv6的代理,参与IPv4的组播;同样,MTG在IPv6中则作为IPv4的代理。在MTG系统内部,两个代理之间进行协议转换。  相似文献   

6.
IPv6组播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简介IPv6和组播技术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IPv6下的组播新特性,指出目前IPv6组播技术的几个研究方向,最后介绍了有关IPv6组播技术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究IPTV系统及IPv6组播协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制约组播业务安全的关键因素,提出增强组播安全性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IPv6-CJ试验网存在的IPv6组播互操作问题,详细描述了在IPv6-CJ试验网上进行的IPv6组播互操作实验,以及如何建立IPv4/IPv6组播桥和配置IPv6路由器,以解决不同厂商路由器之间的IPv6组播通信问题,并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一台FreeBSD主机建立的组播桥解决了不同品牌IPv6路由器之间的组播互操作问题,使得位于北京的日立路由器、位于上海的富士通路由器和位于广州的NEC路由器之间可以通畅地进行IPv6组播通信.鉴于NGI网络很可能由多个品牌的IPv6路由器共同组成,因此本实验所获得的经验对NGI环境下的IPv6组播通信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展示了三种IPv6路由器的不同命令风格和配置界面.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分析了研究IPv6组播技术的重要意义.然后详细分析了组播路由协议PIM-SM,并且在实验室生成IPv6环境下,对PIM-SM协议中的BSR选举、RP竞争、HelIo消息发布和数据流树切换等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协议工作正常,以其为基础实现的组播系统是正确的,符合RFC相关文档说明.  相似文献   

10.
MLD协议与PIM-SM协议实现IPv6组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IPv6组播的原理机制,当前用于实现IPv6组播的两个基本协议MLD协议与PIM—SM协议,以及MLD协议与PIM-SM协议之间的互操作。同时还详细描述了组播共享树和最短路径树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IPv6实施以后,局域网中几个重要协议的变化,包括手工配置IPv6地址和自动配置IPv6地址的协议,组播应用的增多和组播协议的改进,邻居发现协议取代ARP解析地址的过程。Internet可以看成是用路由器连接起来的多个局域网的网络,终端用户使用IPv6,最先的体验也可能是在局域网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组播应用越来越广泛,组播安全问题也更为重要;IPv6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广泛应用,研究IPv6下的组播安全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基于IPv6的宽组播地址空间,针对CERNET 2网络的特性及其纯IPv6的环境,将IKAM与Iolus体系比较结合,设计出一个CERNET 2上的、IPv6环境下的IP组播安全体系结构(简称为CDMSA),并对该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IPv6PIM-SSM(源特定组播)的工作原理,提出了源特定组播的实现方案,有利于在IPv6的环境下解决IPTV的组播通信问题。  相似文献   

14.
IP组播是一种优化使用带宽的路由技术,它允许IP数据流从一个源或者多个源发送到多个目的地,使用组播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流量.它可以利用最少的网络带宽将组播源的数据报传送给多个接收者,并且不会给接收者和发送者带来任何额外的负担.随着多媒体业务的日益增长,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IP组播技术有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多媒体服务、软件分发、网络游戏、流媒体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前景.良好的组播业务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MLD协议就是保障IPv6下组播技术有效进行的管理控制协议.本文介绍了给出了Linux操作系统下组播组管理协议的具体实现,为实现IP组播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IPv6网络中组播路由--PIM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江 《光通信研究》2006,32(2):29-31,64
随着网络宽带用户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业务相关服务如网络电视(IPTV)需求的日益增长刺激了IP组播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其成为新一代网络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与单播应用相比,采用IP组播技术分发信息常常能从本质上减少整个网络对带宽的需求.文章从IPv6网络的各种组播技术入手,详细介绍了当前在实际网络中获得广泛应用的基于协议无关组播(PIM)的组播路由技术 ,重点介绍了域内组播路由中使用最广泛的PIM稀疏模式(PIM-SM).对整个PIM-SM组播路由协议在IPv6网络中的运行过程进行了论述,最后介绍了其在未来IPTV等网络应用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研究IPv6组播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IPTV直播业务模型,从基于MLD的频道切换和可控组播技术分析IPv6组播技术在IPTV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一种适用于动态/移动环境的新的组播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锐  程时端 《电子学报》2002,30(Z1):1957-1961
组播协议由于能够有效的利用网络带宽并降低服务器的负担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的共享树组播协议由于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而得到更多的支持,然而目前的共享树组播协议在动态移动环境中的性能很差,一些改进协议(单核移动协议)虽然可以很好的提高原有协议的性能但是所需要的额外开销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共享树组播协议-动态多核协议,该协议能够根据组播成员的分布动态的渐进的调整组播树的形状,从而能够在低开销的情况下为移动用户提供良好的性能.计算机仿真和数学分析都表明动态多核协议要明显优于共享树组播协议和单核移动协议.  相似文献   

18.
张民朝 《电子设计工程》2011,19(7):26-28,31
通过对IPv6组播技术在地址、信息传输等方面的分析,结合网络与体育院校发展的需要,构建了体育院校远程教育基本的组播应用系统,其目的是为充分发挥和利用IPv6组播技术的优势,推动我国体育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IPv6地址综述     
IPv4地址的增幅与数量已远远落后于网民的增幅与数量,IPv4的匮乏已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发展。IPv6技术以其鲜明的技术优势已逐渐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本文将从IPv6的地址角度,对各类IPv6地址,包括单播地址、组播地址、任意播地址及三类地址中的专用地址的分配及用途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并对我国未来IPv6地址的分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IPv6地址综述     
IPv4地址的增幅与数量已远远落后于网民的增幅与数量,IPv4的匮乏已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发展。IPv6技术以其鲜明的技术优势已逐渐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本文将从IPv6的地址角度,对各类IPv6地址,包括单播地址、组播地址、任意播地址及三类地址中的专用地址的分配及用途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并对我国未来IPv6地址的分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