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中压配电网接地方式的比较,重点对中压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谐振接地和低电阻接地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变电站不同供电负荷性质及电网特点,提出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建议,特别提出了为高耗能供电新建的变电站10~35kV系统若为电缆线路,应选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中压配电网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的依据;介绍了小电流接地配电网单相接地的几种选线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历史发展和不同接地方式的技术分析比较,结合太原电网的运行实际,对太原供电分公司中压配电网接地运行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合理确定与诸多因素有关。本文通过分析天津各类供电区域特点及与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关系,结合影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主要指标,构建中性点接地方式确定的权重系数体系,同时利用参考指标作为校核,给出了天津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确定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乡中压电网的迅速建设和改造,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和研究日趋重要。本文对小电流接地、低电阻接地和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接地这三种现今最主要的接地方式进行概述,在分析其各自的机理、结构的基础上,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分析其适用范围,为各地区电网的申眭点接地方式选择提供借鉴。关键间: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6.
针对10 kV中压配电网,分析了谐振接地补偿的基本原理,通过建立10 kV中压配电网接地模型,利用电磁暂态仿真工具软件对线路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下中性点谐振接地的补偿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对文献[3]提出的结合谐振接地和电阻接地的中性点灵活接地的工作过程进行了ATP仿真,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在加以改进后重新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结果的相互比较,表明了新的接地方式在故障补偿与故障选线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叶军  李超群 《上海电力》2006,19(1):54-57
城市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是一个涉及电力系统各个方面的极为重要的综合问题。从相关标准规定出发,分析了上海中压配电网的3种中性点接地方式对设计、运行、继电保护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在市郊采用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接地、市区采用接地电阻方式的建议,并对城市中大量采用电缆布线后,电容电流的核算和供电可靠性等,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武汉地区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包括经消弧线圈接地、小电阻接地及不接地方式。在电力系统中,应根据配电网的绝缘水平,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接地方式。对于以电缆线路为主的城市栩电网,电容电流超过100A时,中性点应以低电阻接地方式为宜。以架空线为主的配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对一些重要枢纽变电站,运行方式变化频繁,中性点与电容电流超过50A时,应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国内典型三代核电厂中压系统接地方式,查阅核电厂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对各种接地方式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对中压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工程实践,对国内三代核电厂中压系统接地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中压系统接地方式除了按照电容电流计算结果选择外,还要考虑核电厂本身对供电可靠性及经济性的要求,综合各种接地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对国内三代核电厂中压系统接地方式的几点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优化谐振接地技术前景趋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压电网中,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的危害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为做法不同,所以效果迥异.采用优化谐振接地技术,可以有效扼制其危害性,同时还带来一系列的优点,现已成为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李明 《电气技术》2008,(4):30-33
鉴于当前城市电缆的大量使用,电容电流的增加已使单相接地故障的接地电弧的能量达到危险的程度,而每种非有效接地方式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非有效接地方式的选用原则,并给出一款以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有选择性的故障相瞬间接地消除电弧技术。  相似文献   

12.
关于接地工程中若干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目前在接地工程设计上相关参数取值中存在的问题如发电厂、变电所工频接地电阻的计算与控制值;地面跨步电压和设备接触电压的计算;设备接地引下线短路电流热稳定的校核;小型化变电所避雷针接地与主地网的处理和降阻措施和降阻材料的合理利用等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分析了目前在接地设计和改造中在这些方面存在的误区和难题。探讨了发电厂、变电所主要参数的控制范围以及对接地装置安全运行的影响。提出用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进行接地设计和主要降阻措施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变电站设计的消弧线圈补偿容量明显滞后于系统电容电流的增加,从而对电网运行形成安全隐患的问题,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展了中压供电系统对地电容电流分散补偿方法的研究,以长春某室内变电站为例进行了应用,通过采用分散补偿对地电容电流变压器和消弧线圈补偿,有效地解决了在电网发展时消弧线圈的增容问题,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  相似文献   

14.
为抑制因单相接地故障而引起的船舶中压电力系统非特征谐波,以六相整流发电机为例,研究了其中性点接地方式对谐波的影响。首先,运用开关函数和对称分量法,分别得出正常运行时直流电压特征谐波以及故障下非特征谐波计算方法,再利用直流电压推导出了交流故障电流的谐波表达式。其次,分析了非故障绕组零序回路,运用功率平衡原则,得到接地电阻与非故障绕组零序电压的关系,分析出接地方式对谐波的影响。最后,通过PSCAD/EMTDC仿真平台和实验验证了所得到的结论,为船舶中压直流电力系统接地方式的选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母线电压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应引起重点关注。对小电流接地系统中三相电压不平衡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讨了母线电压不平衡的判别方法和处置措施,以保证供电质量和电网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6.
单相接地故障作为一种常见电气故障,会使船舶中压直流电力系统的直流电压纹波产生畸变,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以中压直流电力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为背景,研究了整流发电机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纹波的影响。首先运用对称分量法和开关函数法,分别计算了直流电压的正常纹波次数与故障下纹波次数,并推导出故障下直流电压中交流分量的解析表达式。然后,通过分析绕组间的零序回路,得出了故障绕组零序电压与接地方式之间的关联,从而进一步得到接地方式对直流纹波的影响。最后,通过PSCAD与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搭建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为舰船中压直流系统整流发电机接地方式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中压电缆布置及接地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辉  李聪华 《电力设备》2005,6(4):58-60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中压电缆一般采用单芯结构,电压等级为交流35kV或10kV。中压电缆布置及接地方式关系着系统传输容量、线路损耗及安全问题,影响到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章以广州地铁三号线为例,对电缆布置及金属护套接地方式从感应电压、电缆损耗、电缆载流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合理的布置及接地方案。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Lotsof10kVpowercableimportedhaverelativelylowinsulationlevel,andcanonlyoperateforImin,underlinevoltage.Thepowerfrequencywithstandingvoltageofcircuitbreakersisonly28kVfor1min.ThecontinuousoperationvoltageofMOAisverylowaswell.NoneofthemcouldbedirectlyputintooperationinChina'smediumvoltagenetwork.Toavoidtheriskofoverstock,somepeoplehavesuggestedtointroducesmall-resistancegroundingmethod,whichhasbeenalreadyappliedbysomeunits.Thisproblemhasraisedmuchconcernamongpowerutilitiesinthe…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接地相判别方法是在忽略电网不对称的前提下进行判别的,当发生在一定范围内的高阻接地故障时,传统判据失效。针对这一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注入法的新型接地相判别方法,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向电网注入某一电流,用来消除电网不对称度,使电网中性点电压仅为由故障相引起的中性点位移电压,通过分析注入电流后的中性点电压的相位角,得出中性点电压相位角随过渡电阻的变化范围,可知不同相发生接地故障时中性点电压相位角随过渡电阻的变化范围也不相同。因此,可利用注入电流后的中性点电压的相位角的变化范围来实现故障相的辨识,尤其是高阻接地相判别,其可行性得到了仿真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