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龙山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施工方案优化分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连拱隧道在线路平面、洞口位置选择上均较分幅修建隧道优越,其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而按照我国公路隧道设计规范设计连拱隧道时,常将围岩和支护结构隔离开来,分析结果不能完全反映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故有必要对连拱隧道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分析。针对龙山隧道具有浅埋、大跨度、连拱的特点,建立了连拱隧道施工动态有限元分析程序,模拟三导洞法和上下台阶法开挖双连拱隧道的施工过程,并通过对拱顶沉降、地表沉降、中墙应力、围岩稳定性的分析,从施工工序与施工力学角度对2种施工方法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得实际隧道施工方案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2.
连拱隧道的设计理论与动态施工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随着山区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不少连拱隧道已经或正在修建,但由于该种隧道结构的复杂性,其设计施工往往采用经验类比方法,并结合应用有限元进行动态施工力学分析,再通过现场施工的监控量测成果修改设计,指导施工。文章分别对我国公路连拱隧道的设计理论、实施现场施工量测情况、隧道动态施工力学分析研究作了一些综合概述。最后针对目前连拱隧道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3.
双连拱隧道两种工法的施工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连拱隧道施工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围岩坍塌、已修筑的衬砌产生大面积裂缝等问题。金洞隧道位于渝怀线甘家坝与鱼泉之间。设计预留了二线隧道条件。二线位于一线右侧,进口两线间距14.09m,有分修条件:出口两线间距5.03m,设150m“燕尾”式隧道段,其中连拱隧道长42.2m。连拱隧道施工有很多种方法,在围岩条件较好时,往往采用三导洞法或两导洞法。为了比较这2种方法的施工安全性,采用有限元法对该区段隧道施工过程进行力学模拟计‘算,比较了2种不同施工方法下的洞周位移、初期支护的内力、安全系数等,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可作为连拱隧道施工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连拱隧道施工技术在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某公路隧道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的总体施工工序,并且对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要点内容进行总结,实践可知,通过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隧道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性,对提高公路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连拱隧道进行了介绍,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从中导洞施工、中隔墙施工、中隔墙顶部防排水、正洞开挖等方面对连拱隧道的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强调了隧道监控量测的重要性,从而完善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积累连拱隧道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一座典型连拱隧道工程事例的调研分析,结合其设计、施工方面的经验教训,主要对连拱隧道的地质构造情况、围岩特点、施工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地阐述,重点探讨了侧壁导坑开挖法在施工过程中的优劣,以期对今后我国连拱隧道的设计、施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吕凡 《山西建筑》2007,33(6):301-302
分别对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的断面形式和开挖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对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夹岩不同厚度的处理手段进行了阐述,以推广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在以后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建设的发展,连拱隧道也越来越多.连拱隧道一般应用于中短隧道,常常与边坡结合在一起,同时连拱隧道施工过程非常复杂,不同的施工方案带来不同的力学行为,故有必要对连拱隧道在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尤其是在边坡影响的情况下.文章建立了连拱隧道施工动态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先开挖边坡外侧和先开挖内侧隧道的施工过程,并通过对中墙应力、围岩稳定性的比较,分析了边坡影响下两种施工方案的优劣.  相似文献   

9.
半明半暗连拱隧道合理施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拱隧道半明半暗结构形式是隧道洞口地表偏斜地段的一种优选方案,针对该种结构形式进行合理施工方法的研究较少。结合一具体工程实例,提出半明半暗连拱隧道的3种不同施工方法,从理论探讨、力学计算、施工衔接、工期及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对3种施工方法进行比较,得出连拱隧道半明半暗段采用先暗洞后明洞的施工方法更有利于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的长期稳定,同时在施工便利性和工期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所得结论对其他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偏压连拱隧道中隔墙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聪  郭鹏  冯景伟 《山西建筑》2009,35(20):308-309
通过对比,对连拱隧道中隔墙的结构形式、受力特点作了探讨,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偏压连拱隧道中隔墙的结构、施工进行了优化,对偏压连拱隧道的中隔墙设计施工提出了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连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1.
双向八车道连拱隧道施工方案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有限元计算法对双向八车道连拱隧道IV,V级围岩的2种施工方法(双侧壁导坑和CRD法)进行模拟。计算和比较这2种施工方法下围岩应力和位移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双侧壁导坑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围岩自身承载能力和初期衬砌支护作用,有利于提高二次衬砌的安全储备;CRD法对隧道两侧边墙水平位移控制比较有利,但对隧道顶部围岩沉降控制不如双侧壁导坑法有效。从总体上分析结果可知,双侧壁导坑法更适合于双向八车道连拱隧道施工。  相似文献   

12.
地表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是盾构隧道施工监测的内容之一,由此可见,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建筑物影响的重要性,特别是多孔盾构隧道的施工。论文结合某实际工程,计算分析了近距离多孔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某一框架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屈希峰  王晓建  刘永红 《山西建筑》2011,37(18):159-160
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对结构受力过程影响较为明显,如设计及施工合理,可有效保证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14.
乐兴松 《山西建筑》2014,(12):220-222
以杭州市临平邱山隧道改扩建工程为例,介绍了既有隧道改扩建成双连拱隧道的施工关键技术,指出采用曲型中隔墙,双洞分离式防排水,解决了连拱隧道中隔墙渗漏水的技术通病。  相似文献   

15.
特大断面连拱隧道中墙偏压机制及施工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墙作为连拱隧道的主要承载结构,自身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隧道工程整体的稳定性,是连拱隧道设计和施工的重点。中墙失稳的主要力学原因是中墙受力不均而产生偏压失稳,因此,控制中墙稳定的关键是控制中墙偏压及其偏压程度。中墙偏压的出现源于隧道工程自身的地层偏压和非对称式施工产生的施工偏压,根据中墙受力状态可以确定地层偏压、施工偏压下中墙偏压的条件及偏压发生部位;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地层偏压、施工偏压条件下不同施工工序进行计算,分析不同工序对中墙偏压的影响;根据得到的规律对施工工序进行优化分析;最后,给出双向八车道连拱隧道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6.
小净距隧道是继分离式隧道、连拱隧道后出现的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新型隧道形式,我国已有一定的成功经验,表现出其良好的安全、经济实用性。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小净距公路隧道将成为高等级公路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的研究、对施工对策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的分析,指出了小净距公路隧道设计施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小净距隧道是继分离式隧道、连拱隧道后出现的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新型隧道形式,我国已有一定的成功经验,表现出其良好的安全、经济实用性.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小净距公路隧道将成为高等级公路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的研究、对施工对策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的分析,指出了小净距公路隧道设计施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连拱隧道中,中墙作为隧道的主要承载结构一直是设计和施工的重点。同时由于隧道地质条件和施工组织的复杂性,中墙常受到地层偏压和施工偏压两种偏压的共同作用,致使中墙内部力学状态十分复杂。施工偏压和地层偏压对中墙的影响机理互不相同,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控制措施也各不相同。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法对金鸡山双向八车道连拱隧道Ⅴ级围岩的6种施工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和阐述了中墙偏压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结合6种施工方案的数值计算结果,对地层偏压、施工偏压对中墙影响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层偏压主要对中墙上部产生影响,而施工偏压不仅对中墙上部产生影响,而且还对中墙下部产生影响;最后,根据两种临时支护形式下中墙最终水平位移的计算结果,给出了控制中墙偏压的最佳临时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protecting existing tunnel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ut-and-cover tunnel above in Nanjing, China. Various construction measures, including sequential excavation, jet grouting, and a pile-slab retaining system were performed to control the heave of existing tunnels. Furthermore, a numerical analysis using a finite difference program, FLAC3D,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nstruction schemes on the tunnel heave. Finally, a comparison between numerical results and field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n the tunnel heave from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ground reinforcement depth, excavation sequence, and the skew angle between new tunnel and existing tunn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excavation volume is small, the uplift values of existing tunnels increase nonlinearly with the increasing excavation width of each step. The pile-slab retaining system combining with ground treatment method can control the tunnel heave within the required limits. The optimum ground treatment scope is about 1.5 times of the excavation depth in this project. Compared to other construction schemes, the tunnel heave will be the smallest under a staggered segmentation excavation method starting from the sides to the center.  相似文献   

20.
The extension of newly built towns, particularly in the residential sector, requires supplying the new areas with an underground infrastructure network. The urban profile and the technical solutions applied, as well as the assumed conceptions of the infrastructure installation, will determine the future operating costs of the infrastructure network, its utilization value, and finally, the investment expenditures. An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residential developments indicates that service tunnels are a solution that offers the greatest advantages in serviceability, even when the construction costs are higher in comparison with more conventional solu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aspects of service tunnel design that integrates the underground infrastructure network for a new building development. The connections of the tunnels with other el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s technical infrastructure are describ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ervice tunnel,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he building development itself are explored. The basic problems arising from laying the service gallery network in the basements of buildings are considered,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related to building function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are analy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