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发电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电作为煤层气资源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文中首先介绍了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对各种利用形式加以阐述,着重分析了煤层气发电系统的流程和各发电机组的优缺点,以及各种发电技术。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内外煤矿区煤层气利用技术发展趋势,不同浓度煤层气均能实现有效利用,目前对多种煤层气利用途径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研究不足,不同政策因素对煤层气利用带来的经济影响仍需深入探讨。构建了煤矿区煤层气利用途径技术-经济-环境多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了模块化输入输出模型。在对中高浓度煤层气发电、中高浓度煤层气提浓制LNG、中高浓度煤层气提浓制CNG、低浓度煤层气发电、极低浓度煤层气供热、低浓度和极低浓度煤层气混配发电等6项典型煤矿区煤层气利用途径工艺分析基础上,展开不同浓度煤层气利用途径技术、经济和环境指标评价,并分析不同补贴力度对煤层气利用经济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安阳龙山地区煤层气储量丰富,对其进行抽采利用,既可充分开发利用资源,又可促进矿井安全生产.介绍了龙山煤矿煤层气资源现状及抽采利用情况.该矿利用低浓度煤层气发电,解决了低浓度煤层气长距离安全输送的技术难题.实践证明,煤层气发电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煤层气发电技术现状及我国煤层气发电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煤层气发电是煤层气资源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发电设备主要包括内燃机、燃气轮机、蒸汽轮机,结合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等,它们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煤层气发电技术及设备,对各种煤层气发电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简单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煤层气发电项目开展情况;最后,对我国在煤层气发电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煤层气发电项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煤层气》1997,(1):44-47
煤层气就地发电技术是煤层气开发利用的一项新兴技术,该技术对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环境保护、煤层气能源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澳大利亚在此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本文就澳大利亚两个正在实施的煤层气就地岌电项目,着重从投资厂商来源、煤层气利用发展史、煤层气抽放系统、煤层气燃料特征、发电厂的配置、煤层气就地发电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为中国煤层气就地发电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煤层气资源及其发电利用的基本情况,并以国内某煤层气发电工程为例,分析了在设计煤层气联合发电工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包括在招标、技术谈判、工程设计和现场服务阶段的心得体会等。针对设计类似工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煤层号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总结了最近几年中国煤层气(瓦斯)的抽采及利用现状,阐述了中国目前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及煤层气CDM项目的进展.针对现在正在研究的技术指出,未来中国煤层气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大力开发煤层气发电、低浓度瓦斯利用、VAM利用及煤层气液化.  相似文献   

8.
煤层气的排空不仅是对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煤层气的抽采与利用一直都是艰难的课题。贵州盘江矿区近年来对煤层气实行高浓度发电,低浓度发电及民用,特低浓度及乏风瓦斯氧化利用的梯级开发,逐步实现煤层气的"零排放"目标。对其他矿区今后利用煤层气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UCG-IGCC发电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_2和N_2,可将发电尾气注入煤层中,利用CO_2对CH_4的竞争性吸附优势和N_2的分压来强化煤层气的开采,采出的煤层气也可利用IGCC发电机就地转化为便于输送的电力。最后提出了UCG-IGCC发电尾气强化煤层气开采及利用的一种工艺流程及该技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煤层气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煤层气的物理化学性质,从民用燃气、化工应用、瓦斯发电、矿井乏风利用、甲烷的液化诸方面简述了国内外煤层气的利用现状。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应加大煤层气开发工程技术,储存和提纯技术及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煤层气成藏过程十分复杂且控制因素多,开展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是煤层气高产富集区预测,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成效的基本前提。从煤层气的生成、储集和封盖保存条件3方面对寺河井田3号煤层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寺河井田3号煤层气成藏条件良好;成煤过程中,煤中丰富的生烃物质在多期热变质作用下,促使了煤生烃,提高了生烃率和生烃量;煤化程度高,煤中微孔裂隙系统非常发育,为煤层气吸附储集成藏提供了大量空间,吸附动能强、吸附量大;围岩的低孔低渗性、适宜埋深、构造封闭性、地下水弱径流及水力封堵性为煤层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封盖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含气性的构造控制作用,在野外构造变形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及构造应力场恢复,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汾和保德区块构造发育的差异性特征及其对煤储层含气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经历了燕山期NW—SE向的构造挤压作用和喜马拉雅期NW—SE向的伸展作用;南部临汾区块燕山期NW—SE向的挤压作用强烈,发育NE—NNE向的逆冲断层和次级宽缓褶皱构造等,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即使后期叠加了一定的喜马拉雅期NW—SE向的伸展作用,使煤层气部分散失,但总体含量较高,且高值区与构造位置相关性很好;北部保德区块燕山期挤压构造变形作用不显著,喜马拉雅期NW—SE向的伸展作用较突出,NE向正断层较为发育,为煤层气的运移及散失提供了条件,致使煤层含气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煤层气开采技术应用现状及其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我国煤层气平均采收率低的问题,从储层特征和开采技术2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开采技术与特定地质条件的开采技术适用性以及各种新型开采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研究结果认为,煤储层的"低含气饱和度、低渗透率、低储层压力"特征以及现行开采技术适用性差是我国煤层气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套管(压裂)完井、超短半径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综合运用应作为我国煤层气开采的主要模式。分析认为采用注入混合气体增产、多级强脉冲加载压裂、"固氮酶"、"虚拟产层"等各种新型开采技术来提高我国煤层气采收率,实现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4.
依兰煤田煤层厚、煤层气储层分布广,储集条件较好。该文通过对依兰煤田的煤层特征、煤层的含气性等研究分析,确定了煤层气目标区,对今后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开发利用湖南郴州煤层气(煤矿瓦斯)这种非常规天然气,根据该市含煤地层面积和煤层气资源量等方面情况,分析了郴州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基于煤层气藏由地应力、压力、渗透率、流量四大要素组成双循环联动模型等理论,提出了首选多分支水平井、优化垂井井网布置、完善水力压裂、运用"洞穴效应"、应多水平完井、采用先进技术钻井采气等技术对策;郴州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6.
我国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体系的内涵,分析了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包括煤层气资源勘探技术、煤层气地面井增产技术、煤层气地面井排采技术、煤层气矿井抽采及煤气共采技术。针对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的技术需求,对煤层气勘探与有利区块优选技术、以沁水和鄂尔多斯2个盆地为主的中~高煤阶地区煤层气增产技术、低煤阶地区煤层气单井增产与规模性开发技术、多煤层及构造煤地区煤层气地面井开发技术、煤炭与煤层气协同开采技术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7.
韩城区块煤层气井产出煤粉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迎春  曹代勇  袁远  朱学申  姚征  周济 《煤炭学报》2013,38(8):1423-1429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的煤粉问题是制约煤层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之一,为了揭示煤粉的产出机理和查明煤粉的来源,以韩城区块为实验区,通过现场观测和描述,采用透光显微镜、激光粒度测试仪、X射线衍射和反射偏光显微镜,从浓度、粒度、成分等方面对煤层气排采中产出的煤粉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煤层气主力开发煤层特征,指出了煤粉产出的主控因素有井型、完井工艺、排采制度、煤岩特征、煤体结构和煤层结构等,而煤体结构(构造破坏)是煤粉产出的首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由于煤层中瓦斯的含量是防治煤矿瓦斯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常村矿3#煤层钻孔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线性回归并利用瓦斯地质因素分析的方法,找到了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运用丰富的钻孔数据和量化的方法,并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可以预测煤层瓦斯含量模型,这种预测可以为矿井瓦斯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以此达到对矿井瓦斯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有效预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寺河矿井煤层气发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晋城寺河煤矿煤层气资源丰富,井下抽采煤层气的浓度高,可作为多种用途。本文介绍了寺河矿井在煤层气发电方面的探索和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注气开采煤层气增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吴世跃  郭勇义 《煤炭学报》2001,26(2):199-203
依据扩散渗流和多组分吸附平衡理论,研究了注气开采煤层气的增产机制。研究表明,注气增加储层能量,提高储层压力传导系数并产生竞争吸附置换效应,从而提高煤层气开采时的单产量及回收率。中还导出了注气时回收率的计算公式。所得结论对注气开采煤层气设计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