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涝渍排水控制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根据我国南方降雨和涝渍灾害的特点,提出必须将除涝和排渍统一进行考虑的观点,反映在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或排水系统建成后的水管理中,要把农田受淹和淹后受渍所造成的损失统一加以考虑。本文提出了两种排水控制指标与作物相对产量关系的形式。针对在安徽省水科院新马桥农田水利试验站的试验,建立了棉花相对产量与涝渍综合控制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涝渍连续抑制天数为指标的排水标准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通过对涝渍连续动态控制排水指标的模拟试验研究,提出了涝渍连续抑制天数指标CSDI和涝害权重系数CW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并建立了作物相对产量Ry与CSDI的关系模型;分析了涝渍分割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涝渍连续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相对产量Ry与地下水连续动态指标SEW30和CSDI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涝害权重系数CW是一个随涝渍状态而变的状态变量,说明在涝渍连续情况下,分别用除涝和降渍单项指标确定排水标准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而涝渍连续抑制天数指标能够将除涝与降渍作为一个整体,用它来确定排水标准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3.
涝渍兼治农田排水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沈荣开  王修贵  张瑜芳 《水利学报》2001,32(12):0036-0040
涝渍型的农田,灾害发生在雨季,农田先受涝,地表水排除后,由于地下水回降过慢而受渍,因此,作物减产是由涝渍双重作用的结果,在经济评价中,既不能单纯按受涝减产或按受渍减产进行分析,也不能分别将两者造成的减产损失进行简单的叠加。本文介绍了作者对在淮北地区开展棉花涝渍试验成果的分析,论证了以等效淹渍历时作为反映涝渍程度的综合指标的可能性,并提出确定涝渍兼治农田排水设计标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叶阳  王矿 《治淮》2014,(11):19-20
通过测坑试验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在淹水条件下产量要素的变化,玉米各个生育期对涝渍胁迫的敏感顺序,淹水天数对减产幅度的影响,对玉米受淹减产规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涝渍兼治的明暗组合排水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王少丽  张友义  李福祥 《水利学报》2001,32(12):0056-0062
从涝渍相伴、连续危害的自然特点出发,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对涝渍兼治组合排水条件下的地面、地下排水模数以及明暗组合排水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与以往涝渍分治相比,新的计算方法充分考虑了地下排水工程的作用,减轻了地面排水工程的负担,由此将减少地面排水工程量和投资,使除涝工程更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6.
7.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四性是作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其中水居首位。如果土壤的水分适量,四性处于协调的生态环境中,作物才能正常生长、成熟。反之水分超量或不足,则四性失调。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热,水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涝渍灾害就是由于土壤中水分过多,影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作物减产。  相似文献   

8.
9.
黄河三角洲暗管排水系统排水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地下水埋深浅、含盐量高,夏季降雨集中,农业生产受到土壤盐渍化与涝渍灾害的威胁.因此排水系统建设是保证粮棉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现行的排水设计规范依据的是农田水分调节的平均情况,忽略了水文过程的随机性与地区水文要素的特点.本文使用田间水文模型DRAINMOD模拟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暗管排水系统布置的排水效果.模拟结果显示:在有效控制土壤盐分的前提下,采用“浅密型”暗管布置能够更好地调控农田水分,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该布置能够显著减少地下排水输出,增蓄雨季淡水,有利于三角洲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及生态环境保护.“浅密型”暗管布置在防涝排渍以及防止海水入侵方面均优于当地现有的深沟型明排系统.本研究成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涝渍胁迫对农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规律,对涝渍条件下棉花的形态特征量、生理特征量、产量和干物质重量等要素进行了试验观测,对比分析试验数据后发现,涝渍胁迫条件下棉花的形态特征量会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生理特征量,最终导致产量和干物质重量发生变化。通过分析棉花形态变量、生理变量、土壤水分变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涝渍胁迫条件下作物的4个水分生产函数新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1.
透水雨水管道的雨量入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桂霞  王文远  徐向阳 《水利学报》2004,35(2):0115-0118
本文通过透水雨水管道模型试验,对渗透式雨水管道雨量入渗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到了判定管道开孔情况的临界面积公式,以及透水雨水管道在不同开孔条件下单位管长的雨水稳定渗透量计算公式。这些公式的建立为渗透式雨水排水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设计奠定了基础。透水雨水管道的减流实测结果显示,透水雨水管道的减流百分比达到21%~39%。由此可见透水雨水管道对削减管道的流量负荷、补充涵养地下水源和保护自然水文环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受渍条件下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研究了现有受渍条件下作物水分生产函数(Hiler模型),针对其不足之处,在吸收了灌溉条件下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优点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受渍与通气性的关系,建立了四项新的受渍条件下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利用在安徽省水科院新马桥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的小麦受渍试验资料,确定了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各项参数,分析了水分生产函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封冻期冰塞堆积演变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军  章宝平  陈胖胖  刘涛 《水利学报》2016,47(5):693-699
冬季北方河流中经常出现冰塞现象,极易诱发凌洪灾害。冰塞厚度是冰情预测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不同冰塞演变过程中的冰厚研究成果尚不完善。借助水槽试验,通过改变水流与冰流量条件,对冰塞的堆积演变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冰塞堆积演变存在两种不同的顺序,不同的顺序对应不同的厚度变化过程,形成的冰塞分别是以水力增厚为主和以力学增厚为主。这一研究发现可为冰厚计算公式的选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前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设计标准仍无规范统一的方法,为保证设计重现期内的暴雨能够顺利地排出,构建两者的衔接关系十分必要。采用广州市长序列降雨资料构建长短历时降雨量的重现期衔接对比关系,表明汇流历时长短不同是导致市政和水利两者标准中重现期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设计暴雨过程线的雨峰衔接对比关系。结果表明: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设计暴雨雨峰的重现期大约存在5倍的衔接关系,即一年一遇的市政排水的设计重现期大约对应水利排涝5年一遇的设计重现期。  相似文献   

15.
塑性混凝土强度和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2个配合比、3个龄期共405个塑性混凝土试块的强度试验,研究了塑性混凝土相关强度之间的关系,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的尺寸效应,以及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与龄期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劈拉强度、抗折强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统计关系;相比边长为150 mm的立方体试块,边长为100 mm的塑性混凝土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的尺寸效应系数分别为0.937 5和0.861 6;龄期对塑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关强度指标之间的换算关系式以及轴心抗压强度与龄期的对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涝渍胁迫下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关系,在五道沟实验站设立典型试验区,以冬小麦拔节期为研究时段开展控制试验,设置涝、渍试验组和正常试验组,测量不同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景下,拔节期冬小麦碳通量表现为碳汇,13时碳通量最低,晴天碳通量低于阴雨天,连续阴雨天后的初晴日碳通量大幅降低;涝渍情景可以降低拔节期冬小麦的碳通量,其中涝水情景的影响更为明显,第3d后涝渍情景对冬小麦碳通量影响明显减弱。碳通量随温度呈三次曲线变化,在正常和渍水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在7℃左右达到最高点;在涝水情景下5℃左右达到最高点。拔节期碳的累积主要用于植株茎部生长,渍水3d为降低碳通量且不影响植株生长的最佳时点。研究成果可为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建设生态灌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实验以菌株L01作为絮凝剂产生菌,考察了其所产絮凝剂对矿井水的絮凝处理效果,确定了最佳的絮凝条件.结果表明,菌株L01对矿井水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其菌液离心上清液比菌悬液的絮凝性能更好;在酸性条件下絮凝剂的处理效果较好,且随着酸性的增强,效果递增,选择pH=4为矿井水处理的最佳pH值;温度对絮凝剂的处理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Ca2 有很好的助絮凝效果,添加助凝剂CaCl2后,絮凝剂对矿井水中悬浮物的最终去除率可以达到93.54%,上清液吸光度仅为0.104.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在辽宁省分布较广,当前辽宁省春小麦灌溉开始应用喷灌技术。以春小麦为主,进行了喷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春小麦实施喷灌的增产和节水效果,并提出了春小麦适宜的喷灌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