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了解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动裂隙的演化规律对于煤层气抽采及瓦斯控制至关重要。采用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空区覆岩采动裂隙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中部和采空区边界处靠近巷道的区域上覆岩层的采动裂隙存在截然不同的变化规律。采空区中部区域,上覆岩层的采动裂隙随着工作面的移进及越过呈现“迅速增加—逐步减低—稳定”的变化规律;采空区边界靠近巷道的区域,呈现“迅速增加—稳定”的变化规律。远离开切眼、靠近巷道的采空区上覆岩层采动裂隙发育最为充分;工作面走向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时的各区域采动裂隙发育,显著高于工作面走向垂直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时的;较硬直接顶对于提高采动裂隙渗透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煤矿安全》2017,(8):201-203
卸压瓦斯抽采与覆岩裂隙变化规律紧密相关。采用相似模拟试验对贵州某煤矿含断层覆岩移动规律、裂隙分布规律以及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含断层覆岩裂隙场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工作面的推进覆岩裂隙经历了产生、发展、闭合过程,在顶板断层附近裂隙显著增多,其裂隙密度曲线呈"山"字形分布;采动裂隙场的发育高度受关键层和断层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岩石破裂过程RFPA数值分析系统研究了具有初始裂隙的采动岩体裂隙演化过程和破坏模式,利用数值试验成果基于分形几何理论分析了采动岩体裂隙分形维数随开采宽度、初始损伤量的演化特征,揭示了采动岩体裂隙分维演化规律.分析证明,与采动岩体裂隙分布的分形维数存在明确对应关系的应为初始损伤量,而不是初始裂隙倾角,不同的初始损伤量对应不同的分形维数,在开采末期,采动岩体裂隙分维随初始损伤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回采结束时,初始损伤量越大,采动岩体裂隙分布的分形维数越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裂隙随机分布时采动岩体分维演化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应用模型实验,图像分析,离散元模拟等方法,对上覆岩层采动裂隙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长壁工作面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的两阶段特征与“O”形圈特征,建立了卸压瓦斯的“O”形圈抽放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淮北矿区卸压瓦斯的抽放,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6.
尹嘉帝  张华磊  涂敏 《煤炭工程》2020,52(6):116-120
鉴于采动影响下采场覆岩裂隙空间分布特征对矿井突水灾害防控和瓦斯抽采具有重要意义,以潘二矿18111工作面为具体工程背景,采用相似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对综采工作面覆岩裂隙的分布演化规律以及导水裂隙发育高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工作面两端存在裂隙聚集带,裂隙发育高度高且多以大角度为主|通过数值模拟对裂隙发育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相似模拟试验结果,得出覆岩裂隙发育角度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来研究裂隙发育高度,通过对所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导水裂隙的发育高度为54~60.8m。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条件下裂隙演化特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尹嘉帝  张华磊  涂敏 《煤炭工程》2009,52(6):116-120
鉴于采动影响下采场覆岩裂隙空间分布特征对矿井突水灾害防控和瓦斯抽采具有重要意义,以潘二矿18111工作面为具体工程背景,采用相似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对综采工作面覆岩裂隙的分布演化规律以及导水裂隙发育高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工作面两端存在裂隙聚集带,裂隙发育高度高且多以大角度为主|通过数值模拟对裂隙发育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相似模拟试验结果,得出覆岩裂隙发育角度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来研究裂隙发育高度,通过对所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导水裂隙的发育高度为54~60.8m。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条件下裂隙演化特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现场布置钻孔、钻孔分段注水试验、钻孔电视窥视及地表裂缝的实测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内蒙古同煤鄂尔多斯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色连一号矿(以下简称"色连矿")浅表厚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发育特征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并提出了首采区2-2上煤层限高开采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模型实验、图像分析、离散元模拟等方法,对上覆岩层采动裂隙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长壁工作面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的两阶段特征与“○”形圈特征,建立了卸压瓦斯的“○”形圈抽放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淮北矿区卸压瓦斯的抽放,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河下采煤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某煤矿工程地质条件,运用非线性数值分析软件UDEC,分析了采场走向及倾向采动裂隙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并以岩体综合强度为变量计算了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分析结果表明:导水裂隙带高度与理论计算相吻合,充分采动条件下,工作面走向裂隙带分布呈"前"高"后"低的类"马鞍型"形态,工作面两端是防治工作面突水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相邻亚关键层破断对采场来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具有2层亚关键层的采场矿压模型,通过力学分析,给出相邻亚关键层破断对采场来压步距影响的计算公式,并用具体算例及其数值模拟说明了相邻亚关键层破断与采场矿压所受影响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矿工程中上覆岩层裂纹扩展及其分布规律一直是研究的难点,直接影响井下工作高效开展及安全,对于高瓦斯矿井还涉及到瓦斯抽采效率提高问题。基于Steiner最小树模型建立裂纹拓展与能量传播的关系,指出裂纹的贯通拓展是沿着耗能最小而最快释放能量的路径。并建立相似模型试验中的真实裂隙与数学裂隙模型,将问题定义为约束型的Steiner树问题。覆岩破坏形式遵循基于四点以离层裂隙为主导的模型。进一步开展室内三轴加载试验,表明理论和真实破裂角与赋存深度的关系并不明显。从力学机理上分析,局部岩石的破坏面可以由摩尔库仑准则解释,而从能量角度分析,众多不同岩性破裂面组合而成的路径也是最优路径。最后揭示了岩层移动角公式参数的内在涵义,指出修正公式是煤炭地下开采上覆不同部分岩层裂隙拓展的有机统一,是Steiner最小树原理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3.
A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of a large (1 000 m×200 m) section ofmine strata in the vicinity of seam 349 in Iongwali panel 802 in part B of the Murcki Collieryin the Upper Silesian Coal Basin,Poland,was built using the 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Code UDEC.Longwall extraction of seam 349 with roof caving was simulated in the modelover a length of 450 m.Mining-induced changes in displacements,strains and stresses inthe mine strata were investigated.Under the assumptions that (1) methane.bearing strat...  相似文献   

14.
Reliability emulation of production system on longwall face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andom proc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unctioning of a system component subject to a certain specific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emulated the whole process of system production on longwall face was emulated, in which the methods of time pace and computer random emulation were adopted. The paper provides an objective basis for the analysis of a mining longwall face and the varied lines of effectiveness, machine stoppage rate and coal flow of components and system, and output etc. It also offers some theories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by discuss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plan and optimization of reasonable coal stock capacity, as well as selection of system equipment and matching optimization. Supported by the Special Topics of 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Projects Shanxi Province (2006031099-01); Youth Science Funds of Shanxi Province (200602102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Taiyuan City (07010728)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 相邻煤层瓦斯易从导通的采动裂隙带大量涌入工作面, 带来瓦斯超限等安全问题,以山西小回沟煤矿近距离煤层开采为研究对象, 采用相似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了该矿03#、2#煤层在重复采动影响下围岩应力—裂隙演化特征规律, 圈定了采场上覆岩层裂隙带范围, 确定了抽采钻孔合理位置, 提高了瓦斯抽采效果。试验结果表明:03#煤层回采时,工作面推进至33、50 m时,离层最大发育高度分别为4、14 m,随工作面推进,离层最大发育高度为28 m;02#煤层在03#煤层裂隙带范围内,裂隙形成了瓦斯运移通道;工作面推进33 m时,开切眼后方覆岩支承压力增高,压力集中系数约为1.6,开切眼与工作面之间出现卸压区,工作面前方出现应力增高区,压力集中系数约为1.6,随着推进距离的增加,支承压力集中系数增加至2.74;2#煤层回采时,采空区两端出现明显的竖向裂隙,与03#煤层原有裂隙相贯通,并扩大贯穿至模型顶部,覆岩支承压力集中系数由2.55下降至1.95。现场试验中,将2201工作面高位钻孔终孔控制在采空区上方30~35 m裂隙发育区,回风巷瓦斯浓度由0.78%降至0.35%,取得了良好的瓦斯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千米深井超长工作面采动应力旋转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米深井超长工作面采动应力环境更为复杂,围岩破坏程度和控制难度升高,威胁开采安全。为提高该类采场围岩控制效果,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综合研究手段,从采动应力旋转角度分析该现象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应用原则。结果表明:千米深井超长工作面围岩裂隙发育程度升高,稳定性受到采动应力大小和方向的双重影响,含裂隙围岩存在优势裂隙扩展角,采动应力旋转造成围岩承载能力降低,采动应力旋转角度愈大,围岩稳定性愈差;采动后,121304工作面采动应力发生旋转,旋转轨迹与采动影响程度、工作面推进方向密切相关,距采空区边界愈近,采动应力旋转速度和旋转角度愈大;煤层和低位岩层最大主应力在平行和垂直于工作面推进方向的竖直平面内旋转,倾角减小,最小主应力则首先向平行和垂直于工作面推进方向的竖直平面内旋转,然后在上述平面内与最大主应力同步旋转,倾角增大;岩层位态升高,采动应力旋转角度先增大后减小,高位岩层采动应力旋转轨迹受121303工作面采空区影响,采动应力旋转轨迹向临近工作面采空区偏转;根据工作面推进方向与采动应力旋转轨迹的关系,提出围岩中存在一组、多组优势裂隙及裂隙随机分布条件下工作面推进方向确定原则,并分析了采动应力旋转现象对覆岩“砌体梁”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长壁工作面采场围岩铰接薄板组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长壁工作面顶板垮落具有局部、分段、迁移的时空特征,将长壁工作面采场顶板划分成若干个相互铰接的薄板,建立了薄板组力学模型.利用弹性力学薄板理论和数值方法分析了几种支承条件下薄板的应力和挠度分布,并研究其垮落条件.从理论上解释了沿工作面方向顶板垮落及其来压特征,在工程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古书院矿4301综采工作面收尾支护所采用的网-绳-梁工艺流程,通过该工艺在4301工作面的实际应用,对网-梁-梁支护形式在安全技术性、经济性上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了网-绳-梁工艺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9.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调斜旋转开采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春羊草煤业公司二矿9101综放工作面的开采实践为例,探讨了大倾角综放工作面调斜旋转开采技术,为开采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较为发育的煤田,并提高该煤田的回采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综放工作面多放煤口协同放煤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闯  李化敏  周英  李东印 《煤炭学报》2019,44(9):2632-2640
针对当前综放工作面存在顶煤采出率低、混矸率高、放煤效率低等问题,提出综放工作面多放煤口协同放煤方法。根据给出的综放工作面多放煤口协同放煤方法的定义,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为手段,研究了多放煤口放煤条件下,起始放煤、中间放煤和末端放煤3个阶段的放煤方法和煤岩分界面特征,提出"多放煤口同时开启逆次关闭"的起始放煤方法。根据放煤口放煤的影响范围,以及顶煤冒落过程中的速度方程和顶煤颗粒移动方程,建立了多放煤口起始放煤方式的算法模型,理论上推导出起始放煤过程中放煤间隔时间差的计算方法,为起始放煤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方法。通过分析综放工作面的特点,得出综放工作面顶板稳定性、瓦斯浓度、后部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粉尘浓度、工作面采放协调等是影响和限制放煤口数量的主要因素。以同忻煤矿8202综放工作面煤层条件为例,建立沿工作面方向的数值模拟模型,模拟并对比不同的单放煤口放煤方式和不同放煤口数量的多放煤口放煤的放煤规律、顶煤采出率和放煤效率,得出在多放煤口放煤条件下,放煤过程中的煤岩分界面相对平滑,顶煤采出率随同时打开的放煤口数量增加而增大。多放煤口放煤效率是单放煤口放煤效率的4~8倍,多放煤口放煤的顶煤采出率比单放煤口高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