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炭质板岩为薄至中厚层状岩石、节理裂隙发育且破碎、饱和强度低的软岩,遇水泥化严重,开挖后极易产生较大的变形且持续时间长,当公路隧道穿越软弱破碎炭质板岩地段时极易产生变形侵限、塌方、冒顶、关门等风险和病害,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总结出一套在公路隧道针对此类型地层的工法及变形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隧道开挖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变形的危害,以破碎炭质板岩隧道的变形情况尤为严重。以某新建隧道出现的大变形情况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隧道变形的规律及特征进行分析,初步确定了隧道变形的主要因素,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地应力的大小及围岩特性进行模拟,得到了不同因素下隧道的变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地应力对变形的分布规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开挖后应力释放引起的炭质板岩强度劣化及扩容是形成隧道大变形的主因。通过岩样的X射线衍射(以下简称XRD)成分测定分析,得到了该隧道大变形的变形机理,由此提出了隧道大变形的主要措施,供相关隧道的设计及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3.
卢颖  易鹏豪  何平  胡跃  刘大华  陈松  张东 《山西建筑》2023,(16):133-136
以峨(峨眉)汉(汉源)高速金口河隧道为工程依托,针对炭质板岩地层隧道施工技术难点,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炭质板岩地层隧道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开挖与二台阶开挖施工大变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较优的施工方法,并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分析验证了工法选择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方案较二台阶开挖方案,隧道围岩变形最大速率降低了25.8%~34.4%,变形最大值降低了4.81%~8.01%,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更加合理;现场监测数据显示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沪昆客专雪峰山2号隧道设计采用工法为三台阶临时仰拱法,但是在实际级软弱围岩施工中,此工法在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变形严重、初支混凝土掉块、剥落、变形量大于设计预留变形量造成二衬厚度不足。经过研究比选,在侵限段落采用工22a进行换拱处理,新开挖段落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并增加大拱脚和加肋锁脚锚管,有效控制住了初支变形,顺利通过了该炭质板岩段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董杰  蔡亚丽 《山西建筑》2011,37(2):168-169
针对长大隧道施工安全风险高、地质复杂、工期紧、质量要求高的特点,通过分析襄渝二线新蜀河隧道炭质片岩地质特征,对隧道变形控制施工技术做了简要介绍,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及施工建议,最后证实了正台阶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李明 《安徽建筑》2019,(4):39-40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是世界性的难题,文章通过介绍成兰铁路松潘隧道斜井工区D3K244+262~272试验段软弱围岩变形控制施工过程中成功经验,为同类施工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8.
杨为民  孙莉 《四川建材》2021,(10):91-92
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环境复杂,存在诸多干扰因素,极易影响施工质量,造成安全事故和损失.本文以陡岩村隧道工程为例,主要研究了软弱粉砂板岩隧道的主要开挖技术要点和支护结构施工状况,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9.
朱璐 《中外建筑》2007,(6):79-81
对当前大变形预测现状进行了概述,指出根据弹、塑性理论预测开挖条件下软弱围岩是否屈服对于软弱围岩大变形预测来说是不够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等维灰数递补的修正GM(1,1)模型,对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预测值精度有了明显提高,说明灰色建模的数据取样越接近预测点得到的模型预测值也越接近实际值,该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围岩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0.
韩伟 《山西建筑》2009,35(21):313-315
结合新旬阳隧道炭质片岩段隧道初期支护变形情况,抓住了以“三台阶”法为主导的施工方法,对施工中减少和控制变形的施工要点进行了总结,通过这些控制措施的实施,从而保证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1.
软弱围岩在外力扰动下易变形,不利于隧道的安全施工,且易引发质量问题.论文结合关西隧道工程,探明该隧道发生变形的关键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对浅埋稀土采矿区围岩大变形的控制、斜井进正洞三岔口快速施工等,以达到保安全、提质量、增效益的效果,最终保证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可为相关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夏勇 《山西建筑》2013,(4):201-202
利用国内外已有成果,结合某隧道实体工程,研究分析了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施工防治技术,归纳了其围岩大变形的破坏特征,分析了其大变形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施工方法和防治措施,可供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深埋隧道炭质板岩进行高围压不同含水状态三轴蠕变试验。蠕变过程中,随着加载应力水平提高及含水量的增加,炭质板岩产生衰减、稳态及加速蠕变3阶段。将Burgers模型串联一个由非线性黏壶η(n,t)与塑性体并联而成的非线性粘塑性元件,改进后的模型可描述加速蠕变曲线。由该模型建立本构方程,拟合分析不同含水状态炭质板岩的蠕变参数,结果显示粘滞系数η〖KG0.005mm〗 M、瞬时变形模量E M、粘弹性变形模量E K、粘弹性粘滞系数η〖KG0.005mm〗 K随含水率增加呈指数形式递减,但递减规律并不相同。引入含水损伤变量D(w),计算得到各蠕变参数指数型含水损伤演化方程,进而建立了考虑含水损伤的非线性蠕变模型,可充分反映不同含水状态对炭质板岩的蠕变损伤特性。建立数值模型,计算不同含水状态隧道围岩时效变形规律,结果显示初期支护体系于168 h左右闭合能有效限制围岩蠕变变形发展,二衬宜于初期支护闭合后360 h左右施作。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洞口管棚受开挖过程影响的特点,考虑初期支护延滞性、围岩应力释放差异性、地层反力系数不均匀性和仰坡坡度等因素,将管棚划分为初支闭合段、初支未闭合段、开挖未支护段、掌子面前方塑性扰动段、弹性扰动段和无扰动段,建立基于Pasternak弹性地基梁理论并考虑施工特性的洞口管棚变形量预测模型。利用有限单元法思想和梁段纵向剪力传递理论,获得管棚变形预测理论值,并应用于桦皮岭隧道工程。结果表明:(1) Pasternak力学模型摈弃了Winkler弹性地基梁不能传递纵向剪力的缺陷,其预测值与现场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最大偏差较Winkler模型减小11.8 %,更适合洞口管棚变形预测。(2) 管棚变形量随地层反力系数和管棚直径增大而减小,但非线性关系;管棚环向间距与变形呈正比例关系;当地层反力系数和管棚直径超过某一数值,通过调整注浆改善地层反力系数或直径方法来控制管棚变形效果甚微。(3) 在给定变形控制基准下,确定IV,V和VI级围岩不同纵坡条件下经济合理的管棚直径和环向间距,并制定了管棚设计施工参数选择一览表。其研究成果为完善管棚计算方法、设计施工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3,(1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道路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道路建设方面,隧道工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对道路工程的一个很好补充,使其有更广阔发展空间。在隧道施工中,软弱围岩隧道是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隧道施工中的一大难题。在时软弱围岩隧道进行施工时,要对其施工质量加强控制,从而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7.
于文金 《四川建筑》2010,30(1):207-208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存在围岩类别多、地质情况复杂、施工环境要求高、工期短等困难。分析了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及质量控制重点,从而为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工期及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其存在围岩类别差、地质情况复杂、施工环境要求高、工期短等困难。分析了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及质量控制重点,从而为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工期及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含软弱夹层浅埋隧道变形特性及控制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安(南京—安庆)客运专线钟鸣隧道交叉中隔壁(CRD)法施工地段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对含软弱夹层浅埋隧道不同施工条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合围岩变形现场实测数据,深入分析其围岩变形特性及控制效果,建立该类隧道围岩变形分级控制量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RD工法开挖含软弱夹层浅埋隧道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拱顶围岩可以明显控制其变形效应;由围岩开挖引起的纵向影响范围为3.0~3.5倍洞径,横向影响范围约为4.0倍洞径,且其围岩变形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模拟计算和现场实测的围岩变形规律基本一致,且与Panet曲线更接近,其开挖面处预收敛变形RU占总变形M RU比值约为45%;围岩变形分级控制指标中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极限值分别为40和80 mm,拱顶下沉速率和相对下沉极限值分别为5 mm/d和0.64%。  相似文献   

20.
贾建波 《山西建筑》2012,38(16):193-195
在对比国内外大变形隧道产生变形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的基础上,通过施工现场实践,针对关角隧道板岩破碎地段的开挖支护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整理出了单线铁路隧道在板岩破碎地段的合理支护参数和断面形式,为今后相近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