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有机胺对铝合金在3.5%氯化钠溶液中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成  江峰  王福会 《腐蚀与防护》2003,24(4):139-141,150
应用电化学极化曲线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有机胺类缓蚀剂对硬铝合金(LY12CZ)在3.5%NaCl溶液中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的有机胺对铝合金有较好的缓蚀作用,提高了铝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抗点蚀能力,而添加高浓度的有机胺则缓蚀作用很小,甚至没有缓蚀作用。有机胺对铝合金的缓蚀作用是基于在铝合金表面吸附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王梦  张静 《表面技术》2018,47(10):208-215
首先分别论述了单组分缓蚀剂和复配型缓蚀剂的缓蚀机理,即不同类型的缓蚀剂在金属表面所具有的不同吸附过程。单组分缓蚀剂中特殊的分子基团在金属表面通过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或混合吸附过程起到缓蚀作用,复配型缓蚀剂在金属表面通过各组分间协同吸附或竞争吸附过程起到缓蚀作用,并指出了缓蚀机理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然后,主要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用于二氧化碳腐蚀缓蚀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咪唑啉衍生物、表面活性剂、季铵盐、有机胺和复配型缓蚀剂,结合缓蚀剂的分子结构和缓蚀效率等对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几种用于二氧化碳腐蚀的新型缓蚀剂,如多活性位点有机化合物、硫醇、席夫碱和聚合物等。最后针对二氧化碳腐蚀环境的复杂性,对未来缓蚀剂及其缓蚀机理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席夫碱结构对Cu缓蚀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组装技术使席夫碱在Cu表面自组装成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交流阻抗方法及量子化学法研究了席夫碱结构对Cu缓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席夫碱类化合物在发挥其活性时应以接受电子为主,此类化合物的亚胺或甲亚胺特性基团(-RC=N-)和苯环上的-OH是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活性区,席夫碱苯环的-H被给电子基团取代会提高对Cu的缓蚀效率,且取代基团越靠进-C=N-,形成的螯合物越稳定,缓蚀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苯乙腈类化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失重法测定腐蚀速率,研究苯乙腈类化合物在不同温度下对20~#碳钢在5%盐酸中的缓蚀作用机机理,探讨在苯乙腈分子中对位引入不同官能团及在α-位引入异丙基对缓蚀性能的影响。根据缓蚀率和温度的关系及对碳钢在盐酸中的溶解动力学分析推测,苯乙腈类化合物的缓蚀机理是化学吸附作用。在对位引入具有推电子作用官能团可提高其缓蚀能力,引入吸电子的官能团则减弱缓蚀作用。α-位异丙基的作用,则视对位基团的情况而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交流阻抗、极化曲线和腐蚀失重法,在H2S溶液中研究了咪唑啉分子结构的变化与其缓蚀性能间关系。结果表明:位于中心咪唑环1,2位置上憎水和亲水支链长短结构的变化,极性官能团的存在对其缓蚀性能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当憎水支链碳原子为7和17时,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憎水支链中双键的存在,可有效提高化合物的缓蚀性能,而羟基基团的引入,对其缓蚀性能却没有明显的改进。当亲水支链中含有两个氨基乙撑基团时,化合物缓蚀效果最好,硫脲基团的存在,也可有效提高咪唑啉化合物的缓蚀性能。唑咪环本身化学性质的改变,虽可改善其缓蚀性能,但因其水溶性较差不易用作缓蚀剂。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查阅,分别综述了有机缓蚀剂和无机阴离子缓蚀效应体系中的缓蚀作用,探讨了该体系的缓蚀协同作用以及进展.  相似文献   

7.
汽车发动机冷却液中镁合金缓蚀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XRD、电化学极化曲线、化学浸泡等实验方法,研究了腐蚀性水体系中单种无机盐、复配无机盐缓蚀剂对AZ91D镁合金的缓蚀作用,并用正交优化设计确定了Na2MoO4+Na2SiO3+KMnO4复配无机盐缓蚀剂的优化配方;研究了水-乙二醇(1:1)防冻液基础液体系中缓蚀剂对AZ91D镁合金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腐蚀性水中KMnO4、Na3PO4、Na2MoO4和NaF对AZ91D镁合金有一定的缓蚀作用,Na2B4O7不具有缓蚀作用,有可能加速其腐蚀;复配Na3PO4+KMnO4及Na2MoO4+Na2SiO3+KMnO4对AZ91D镁合金腐蚀有缓蚀作用,而Na3PO4+Na2B4O7会加速其腐蚀.在水-乙二醇体系中,Na2S对AZ91D镁合金腐蚀有较好的缓蚀作用;确定了2种适用于水-乙二醇中的有机-无机复合缓蚀剂配方,缓蚀效率分别为98.1%和94.3%.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型复合金属表面缓蚀阻垢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可彬  颜杰  武玉飞 《表面技术》2002,31(4):8-10,14
利用常见易得的原料,合成了一种有机膦化合物,采用静态失重法研究了该化合物对碳钢的缓蚀作用及其与锌离子的复配效果.有机膦与锌离子和聚丙烯酸钠的复配产品经实验室评定和应用于工业循环水处理表明具有优良的缓蚀阻垢性能.其成本低廉,毒性小,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与缓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环烷酸及二乙烯三胺料合成咪唑啉缓蚀剂,合成产品可按沸程分为5个组分,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对产品的结构作了定性分析,并通过失重实验和自制的局部腐蚀模拟探头对合成咪唑啉的缓蚀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5个组分都具有咪唑啉环结构,且均具有良好的缓蚀性能,当使用量为5/10^6时,对Q235钢在酸性介质中的缓蚀效率最高可达93.81%,此外由于高沸点组分的分子结构中疏水基团较大,缓蚀效率也较高,实验结果还表明该产品对局部腐蚀亦有很好的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多元膦酸--N-磺酸基-氨基二甲叉膦酸(SADP),了它在0.10mol/L硫酸溶液中对0Cr13不锈钢的缓蚀作用,并 外两种常用的有机多元膦酸;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和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它们对不锈钢的缓蚀作用机理主要是吸附覆盖作用,Langmuir吸附SADP的缓蚀性能优于ATMP和HEDP。其缓蚀能力次序为:ηSADP〉ηATMP〉ηHEDP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化学阻抗与能谱图研究了钼酸盐复合缓蚀剂在天然海水中的缓蚀机理。阻抗谱表明,该缓蚀剂通过增大金属表面的电荷转移电阻而降低电化学腐蚀速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显示钼酸盐复合缓蚀剂在海水中的碳钢表面主要形成了Fe3O4、Fe2O3,以及三价铁与钼酸根和缓蚀剂中有机成分形成的有机铁络合物。能量谱(EDS)测试结果表明,添加了钼酸盐复合缓蚀剂的碳钢表面膜中钙元素含量很低(0.08%),表明缓蚀剂中具有阻垢性能的有机瞵酸盐(HEDP)和葡萄糖酸盐对海水中的Ca2+起络合分散作用,阻止了钙盐在金属表面的沉积,这也表明该缓蚀剂具有缓蚀性能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12.
乙醇胺钼酸盐的缓蚀作用与机理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采用腐蚀失重指标,极化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和电离度测定、划伤电极技术和XPS等研究了三种乙醇胺钼酸盐在A3钢/去离子水体系中的缓蚀作用与机理。结果发现,三种乙醇胺钼酸盐与均有优良的缓蚀性能,均是以抑制阳极过程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其缓蚀能力明显优于钼酸钠、对应的乙醇胺及两者的混合物,表明分子内的醇胺基团与钼酸根有明显的协同缓蚀效应;随着分子内羟乙基的增加,其缓蚀性增强。A3钢在乙醇胺钼酸盐溶液中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化学法和化学浸泡法研究了高温65%LiBr+0. 07mol/L LiOH溶液中,LiNO3对碳钢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LiNO3浓度增加碳钢腐蚀 速率降低,复合添加150 mg/L Na2MoO4后,碳钢在100mg/L LiNO3时腐蚀速率出现最 小值.通过计算NO-3和MoO2-4还原平衡电极电位,发现NO-3优先还原形成 内层以Fe的氧化物为主的膜是由于NO-3具有较高的还原电极电位.LiNO3小于10 0 mg/L时,复合添加的MoO2-4在外层得以还原形成缺氧型MoO2,建立起稳定的双 层膜结构.当LiNO3浓度大于100 mg/L后,NO-3对膜层中MoO3优先侵蚀,加速Br- “楔入” 钝化膜历程,从而破坏了双层膜结构.  相似文献   

14.
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了在0.5 mol/L HCl中Na2MoO4和EDTA对冷轧钢的缓蚀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的Na2MoO4和EDTA对冷轧钢具有一定的缓蚀作用,为阳极型缓蚀剂,且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Temkin吸附模型。当两者复配后产生了明显的缓蚀协同效应,为一抑制阳极为主的混合抑制型缓蚀剂,并讨论了产生缓蚀协同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测试技术、原子力显微镜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等方法考察了Na2MoO4-有机膦A复合缓蚀剂对55%LiBr+0.07 mol/L LiOH溶液中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240 ℃下碳钢在添加800 mg/L Na2MoO4-有机膦A复合缓蚀剂的55%LiBr+0.07 mol/L LiOH溶液中的腐蚀速率为43.2 μma-1。在沸腾的55%LiBr+0.07 mol/L LiOH溶液中添加该缓蚀剂后,碳钢的钝化电位区间拓宽,钝化电流密度降低,反应电阻Rt值显著增加,缓蚀效率可达94.4%。该缓蚀剂能使碳钢表面形成显微结构为孤岛状的膜层,主要成分为Fe和Mo的氧化物。  相似文献   

16.
采用腐蚀失重法、电位-时间曲线、极化曲线、划伤电极技术、赤血盐显色试验及XPS等方法,研究了硼砂对碳钢的全面腐蚀与孔蚀的缓蚀作用与机理。结果发现,硼砂对碳钢的缓蚀作用并不依赖于溶解氧的存在,而且随溶解氧浓度的增加.其缓蚀率、抗孔蚀及Cl~-侵蚀的能力,以及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在有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硼砂在碳钢表面所形成的保护膜的主要组成是FeO、Fe2_O_3与铁的硼酸盐,并夹杂有Cl-,硼砂表现出阳极抑制型缓蚀剂的特性;在脱氧的条件下.膜的主要组成是在微薄的FeO、Fe_2O_3膜上吸附B_4O_1~(2-)离子,硼砂表现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胡萝卜茎叶提取物(DCSLE)在硫酸介质中对碳钢的腐蚀抑制作用及机理。方法通过超声辅助的手段,用水浸提获得DCSLE,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其含有的主要官能团进行表征。在25~40℃下,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极化和阻抗法(EIS)评价DCSLE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并讨论了其缓蚀机理。结果DCSLE对碳钢在0.5mol/LH2SO4溶液中的腐蚀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其缓蚀效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40℃<25℃<30℃<35℃),35℃下,质量浓度为0.6g/L时,缓蚀效率为92.85%。电化学测试表明,DCSLE是混合型缓蚀剂,但主要是抑制阴极的反应。其缓蚀机理是:DCSLE以物理和化学混合吸附的方式吸附在碳钢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阻止酸溶液的侵蚀,且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扫描电镜(SEM)观察到加入DCSLE后,碳钢的腐蚀得到了明显控制。结论DCSLE可以有效抑制碳钢在0.5mol/LH2SO4溶液介质中的腐蚀,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天然绿色缓蚀剂。  相似文献   

18.
黄文恒  黄茜  鲜磊  曹琨 《表面技术》2019,48(11):356-364
目的研究丙氨酸和碘化钾共同存在于硫酸溶液中,对碳钢的协同缓蚀作用。方法采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谱、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El-Awady动力学模型,对丙氨酸、丙氨酸与碘化钾复配缓蚀剂对碳钢在硫酸介质中的缓蚀性能和吸附机理进行探究。结果在10%的硫酸体系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随着缓蚀剂浓度增大而增强。单独使用丙氨酸作为缓蚀剂,丙氨酸分子在碳钢表面呈单分子层吸附,缓蚀效率最高仅达到29%,缓蚀效果不明显。经过丙氨酸与碘化钾复配后,缓蚀效果显著提高,当丙氨酸质量浓度为300 mg/L,碘化钾质量浓度为250 mg/L时,缓蚀效率达到92%以上。XPS谱图表明,缓蚀剂主要是通过分子中的N原子与碳钢表面Fe原子形成共价键,吸附在碳钢的表面,与KI复配后,I-吸附在碳钢表面,并部分氧化,形成I_3~-。El-Awady动力学模型研究说明该复配缓蚀剂为混合型缓蚀剂,且在碳钢表面自发形成多分子层吸附膜。结论在10%的硫酸溶液中,丙氨酸分子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作用,吸附在碳钢表面,减缓腐蚀反应发生。碘化钾添加后,发挥连接缓蚀剂分子和碳钢表面的桥梁作用,从而协助丙氨酸吸附到碳钢表面,提高丙氨酸在碳钢表面的覆盖率,在提高缓蚀效率的同时,减少了丙氨酸的使用量,有效地抑制了钢材的腐蚀。  相似文献   

19.
钼酸锂的制备及其对碳钢在溴化锂溶液中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采用中和法制备钼酸锂,通过静态挂片法研究了钼酸锂对碳钢在溴化锂溶液中缓蚀的作用,并通过极化曲线探讨其缓蚀作用的机理,用扫描电镜观察形成的表面膜形态,用X-射线衍射法对形成的表面膜层结构进行分析.实验表明钼酸锂对碳钢在溴化锂溶液中有一定的缓蚀作用,其中添加0.020 mol/L钼酸锂和0.20 mol/L 氢氧化锂显著抑制溴化锂溶液对碳钢的腐蚀,其可能是在碳钢表面形成一层三氧化二铁、钼酸锂和三氧化钼组成的钝化镆,阻滞阳极反应从而起到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腐蚀浸泡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电化学试验法等研究了海水中壳寡糖(COS)及其与无机缓蚀剂复配后对Q235钢的缓蚀作用。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添加COS时,缓蚀率最大为65.73%;当COS与NaNO_2复配添加时,其协同缓蚀率为90.67%,为阳极型缓蚀剂;而当COS与Na_2MoO_4复配时,缓蚀率最大只能达到71.65%,且两者发生了抑制作用。腐蚀浸泡试验结果表明:当COS与NaNO_2复配使用时,其缓蚀率最佳,为85.90%。COS在Q235钢表面发生单分子吸附,为自发进行的化学吸附,从而起到缓蚀作用,该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