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进华  章云  王斌  曾歆懿 《电视技术》2006,(9):43-45,65
介绍了双模机顶盒的概念,重点分析其前端物理层的实现,主要从前端物理层结构、上下行带内带外信号在物理层的数据处理和调制解调过程的实现技术和方法等予以描述.  相似文献   

2.
DVB-T2物理层管道及其对国标系统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点研究了DVB-T2系统的物理层管道,从主要处理模块、物理层信令与T2帧的帧结构等方面,分析与总结了物理层管道(PLP)的传输机制,并指出使用物理层管道进行多业务传输的诸多优点.在参考DVB-T2系统中物理层管道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在国标DTMB系统中划分物理层子信道进行多业务传输的基本思路,目的在于兼容现有国标系统的接收设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与DVB-T2系统基于物理层管道进行多业务传输的相似优势.  相似文献   

3.
王辉  王齐祥 《电声技术》2011,35(8):59-61,78
介绍了基于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数字音频实时传输系统设计和实现;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与以太网物理层芯片DP83848C为核心给出了硬件与FPGA软件设计思路,实现了多通道数字音频实时性双向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4.
IEEE 802. 11ay是在IEEE 802. 11ad基础上正在制定中的毫米波技术规范,在物理层和链路层采用了新型技术以适应毫米波无线局域网应用需求,文中基于Matlab/Simulink实现了IEEE 802. 11ay物理层单载波传输链路仿真平台,并进行算法仿真验证和系统性能评估,以支撑IEEE 802. 11ay系统与芯片实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LTE物理层关键技术分析,分别给出不同关键技术点的实现方法,从而设计了一种LTE物理层仿真系统平台,利用该平台对关键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了仿真与分析.该仿真平台的设计方法和仿真分析结果对评估LTE标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传输速率超过3Gbps时,模拟物理层设备很难实现将多通道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在另一方面,数字物理层设备可以实现多通道集成(如,四芯/八角 Gbit物理层设备),但是速度难以提高。难道我们不能实现多Gbit多通道的物理层设备吗?  相似文献   

7.
无线射频注入的物理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物理层进行无线射频注入是实现更高层次网络对抗的基础。建立了一个无线射频注入的模型,在物理层实现注入必须满足足够的信道容量、匹配的信号形式和严格的时序关系。分析了实现物理层注入需要确定的几个参数:估计路径传播损耗、收发天线增益、噪声基底等指标以确定发射功率。对被攻击网络的信号进行精确参数估计,以控制产生相匹配的信号。要遵循合适的通信规程,以实现无线链路的建立和欺骗信息的传送。给出了实现无线注入的工作流程,将欺骗信息通过物理层向高层渗透。  相似文献   

8.
无线通信传播媒介的开放性,使得无线通信的安全问题无处不在,并且成为了无线通信网络的重要研究课题。而物理层安全技术是指在物理层利用无线信道的随机特性,通过调制编码等技术实现信息的保密传输目标,是未来实现无线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分支。随着物理层先进传输技术——多天线、多载波技术的广泛采用,为物理层安全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方案。针对多天线多载波技术推动的无线物理层安全研究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系统采用时域人造噪声提高安全速率的新方法,最后对未来无线物理层安全的若干潜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物理层安全技术从信息论安全理论出发,保障通信安全,是实现安全与通信一体化的关键手段,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该文围绕无线通信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研究,主要聚焦在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的理论模型,机制机理和研究现状,重点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密钥生成算法,即源型密钥生成算法和信道型密钥生成算法的区别和联系,揭示了物理层密钥技术利用通信信道内在安全属性促进通信安全的实质。特别地,该文给出了一种可行的物理层密钥生成5G工程实现框架。最后,该文展望了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无线电通信技术》2019,(2):144-149
针对通信系统的物理层传输链路仿真实现难度大、可复用性差等问题,研究基于Simulink的模块化物理层链路波形仿真技术。分析Simulink平台用于物理层链路仿真所具有的内在特性,比如模块化设计及数据流动态仿真等。建立Simulink所含模块与实际物理层传输链路各部分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基础模块组合实现物理层传输链路的复杂技术功能。以QPSK传输波形为例,验证所采用仿真技术的有效性,表明基于Simulink的模块化物理层链路波形仿真技术具有易实现、直观性强及可复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LTE小区物理层ID是对移动通信系统实施监测、管控与利用中的关键信息.以TD-LTE下行链路为目标对象,在对其信号模型与物理层ID计算要求简要介绍之后,充分利用TD-LTE信号规整的时频结构特性,基于时域多重脉冲特征实现了子帧划分与符号粗同步,基于辅同步信号频域特征并结合LTE应用边界条件实现了载波中心频率的精确估计.在此基础上利用辅同步信号的BPSK调制特点实现了符号的精同步,通过辅同步信号的解调比对及主同步信号相位序列比对获取了小区组号和扇区号,从而计算得到小区物理层ID.上述方法的有效性经过了实采信号的试验验证,具有简洁快速的特点,适合于TD-LTE信号侦收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兴通讯技术》2019,(4):43-49
作为无线安全的颠覆性革命技术,物理层安全技术是实现安全与通信一体化的关键手段。物理层安全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无线信道特性的内生安全机制,为"一次一密"提供一种可行思路。源于通信能力的提升,无线物理层安全在5G高速率数据传输加密、5G鉴权认证、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场景信令、业务数据完整性保护和5G物联网场景轻量级加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实现物理层安全在5G中的应用,还提出了一种可行的物理层安全5G工程实现框架。  相似文献   

13.
物理层抽象的目的是对实时无线信道质量进行预测.对MIMO系统的物理层抽象算法的研究表明,EESM算法能够准确地估计使用MMSE检测的MIMO系统的无线信道质量;但是对于MLD,EESM完全不能工作.针对EESM的不足,基于信息论原理,提出了RBIR物理层抽象算法.WLMAX II DL环境下的仿真结果显示,RBIR物理层抽象算法极大改善了MIMO MLD物理层抽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5G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通信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无线安全的颠覆性革命技术,物理层安全(Physical Layer Security,PLS)技术是实现安全与通信一体化的关键手段。物理层安全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无线信道特性的内生安全机制,为“一次一密”提供一种可行思路。首先,对通信系统的各协议层以及不同协议层存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针对物理层存在的安全问题,对目前所使用的物理层安全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描述;最后,基于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和物理层加密技术,提出了可采用的安全方案,着重介绍了基于调制的物理层加密技术和基于编码的物理层加密技术,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5.
物理层网络编码理论及其应用是当前通信网络领域研究的热点,但是真实场景下的实验平台建设还很少见.文通过USRP+PC软件无线电平台在无线双向中继网络场景下,实现了物理层网络编码视频传榆的功能.仿真结果表明,应用网络编码的视频传输和传统的方式相比,可以有效地提高视频的传输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SC-UWB系统物理层帧结构.这种帧结构支持ECMA-368标准媒体接入控制层帧结构,包含前导序列、跟踪序列等辅助序列以实现接收端的精确同步,采取了加扰、级联编码、头校验等保护措施,不仅保证了SC-UWB物理层的高性能,而且兼顾了效率、延时和复杂度.所述帧结构已应用于国家相关重点项目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曹镧  左志宏 《电信科学》2006,22(7):80-83
本文介绍了一种将物理层测量值采集上报的方案.首先给出了物理层测量模型,然后阐述选取哪些测量参数,最后具体介绍了无线资源管理及操作维护采集上报物理层测量结果的整个框架和流程.  相似文献   

18.
对基于SCDMA接入方案的HFC上下行通信系统的接收机进行了功能仿真,为HFC接入网上行信道物理层的硬件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刘斌  辛勇  肖飞  江天明 《电子质量》2013,(6):9-11,16
网络编码理论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而物理层网络编码进一步缩短了数据交互的时隙,它认为:只要中继节点R采取了恰当的调制解调技术,可以使电磁信号的叠加映射到数字域上的运算操作,实现两时隙交互信息。可见选择恰当的调制解调技术对实现物理层网络编码至关重要。该文从调制技术这一角度出发,综合目前在物理层网络编码中所应用的调制解调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展望了下一步物理层网络编码中调制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大型实时传输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千兆以太网技术的特点及其物理层优势,结合实时传榆系统对数据传输的要求,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和FPGA的实时数据传输系统方案.实验证明,该方案成本低、传输带宽高、稳定性好、传输距离远,能够适应大多数实时传输系统的要求,是一种成本低廉、性能优越、切实可行的高速传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